3.对大陆政府的不客观的依赖心理 在中英谈判前,香港同胞对政治普遍都不怎么关心。这是因为彭定康之前的港督,并没有让香港同胞享有什么政治权力。彭定康的政改方案,现在看来如果说不是别有用心,也是在作一场政治告别表演。在回归进入倒计时期间,尽管大多数香港同胞对于回归后的前景有各种猜测,但有一种普遍的认识就是:大陆政府为了政治上的需要,会在回归后三五年内维持香港经济的繁荣和稳定。这种认识本来是符合逻辑的,但如果把大陆政府对香港的支持解读成大陆政府会通过干预来保持香港股市和楼市不下跌,那显然是大错特错了。 我曾亲眼看到一位老伯在公共巴士上侃侃而谈,说回归后3至5年内,大陆政府绝不会让香港的经济走下坡路的。这种情绪虽然表达了香港同胞对大陆政府的信任,但却忘记了回归后仍然是两制的现实。香港是事实上的自由经济,政府在原则上和运作程序上是不能够、也很难对经济直接出手干预的。再说也没有必要干预。由于为数众多的香港同胞对回归后的短期经济前景的信心,演变到了已经无法客观地去认识香港具体的经济环境经过多年的高速增长后正在发生变化,从而完全忽视了金融市场的风险。在回归前几年,股市和楼市都被热炒。到了临近回归日。尽管股市和房价已经被炒得天价般高,离开实质经济的支持已经甚远,许多人还是投身其间而不愿意后退。甚至不少人还用抵押借贷、孖展的方式以获得更多的资金用于热炒。更可悲的是,有些人在遭到了部分损失后仍然指望大陆政府会用各种方法来维持股市和楼市的繁荣,一意孤行地加码投入,以致最后在金融风暴后倾家荡产。我周围就有人,上千万的身价在短时间内就蒸发得干干净净。我常对此现象深思,觉得这里面或许折射出了人性中扭曲的一面,即将获得自身经济利益的希望寄托于大陆政府的托市,同时又要求在香港实行完全的资本主义制度。这种片面地将政治与经济联系起来的相矛盾的思维,不仅在香港同胞处于回归阶段时存在,在目前大陆的许多股民和炒楼一族中也存在。总认为在奥运前,政府将维持股市和楼市的繁荣,而不去想想这实际上仅是一个炒作题材。政府想做的仅仅是让经济的变化比较平稳,即跌的时候慢慢跌,涨的时候也慢慢涨,以避免经济的大起大落。在客观的经济周期面前,任何政府要想逆经济规律而动,硬性干预,就只会带来更坏的后果。如果经济是政府干预就能够繁荣的,那么现在也不必要推行市场经济了。但是,不知为什么就有人离不开这样的思维。所以香港同胞对一国两制有信心是好事,对经济前景充满信心也是好事,但如果信心过度膨胀,以至于头脑发昏,就会给自己带来灾难了。 4.董建华的8万5计划和负资产人士的怨气 对于第一任特首董建华,我总是怀着同情之心。他在上任伊始就处在别无选择的境地中,只能够全盘接受原港英政府行政班子,并在这样的基础上来实行特区的管制。如果了解了这一具体情况,那么就应该承认在许多事情上他已经是处理得相当好了。迷信一点说,董建华为人忠厚,但运气不佳。他在成为特首后马上遇到了金融风暴,股市暴跌,楼市大跌。不到一年,又遇世界级投机大鳄利用沽空港股的手段来冲击香港的联系汇率。随后几年,整个世界经济又陷入衰退,香港的经济结构又必须转型,民生问题凸现。这些问题的纷至沓来,导致特区政府成了问题中的焦点。期间,更有人把自己盲目投资造成的损失,怪罪于特区政府和董建华,把经济上损手后的怨气出在特区政府和董建华身上。对于一个实行经济自由的市场,这样做实际上是颇不公道的。 一个最能够说明问题的事例就是8万5计划和香港楼价下跌后出现的一群负资产人士。在楼价高涨时期,特区政府为了让那些买不起私人楼宇的低收入人士能够居者有其屋,推出了低价的公屋和居屋计划。这实际上是个广得社会下层人心的做法。但是这个计划的推出,对那些炒楼者或是在楼价飞涨时期买了私人楼宇的人士来说,无异于是不利楼价上升的利空。后来更因为受金融风暴影响,经济衰退,香港楼价显著大跌。8万5计划对压抑楼价是作用较大,但如果说8万5计划是造成香港楼价大跌的根本原因,却是道理不足的。本质上楼价下跌的原因是炒楼者的资金链断裂而被迫减价出售所造成,也就是银行信用过分扩张带来的恶果。没有8万5计划,穷人也是买不起私人楼的。只是8万5计划显示了政府打击高楼价的决心,同时打击了炒楼者的信心。即使把它说成是压跨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那也得承认真正压跨骆驼是本已在骆驼身上的重负。再说,在市场经济中,一切经济行为都必须而且应该自己负责,包括投资投机的后果也应该自负的。难道在美联储加息前沽空美元的人,在加息后遇到美元汇率上升也要怪罪美国政府吗?如果说投机亏钱了就埋怨政府推行的政策,那么这几年股市楼市都赚钱的时候,也没有听到谁说要感谢政府的。 反过来说,如果那些后来成了负资产一族的人士,当时不去买高价的私人楼,那么,香港的楼价也不会涨得这么快。好在香港同胞中大部分人都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对负资产人士的游行,除了被民主派利用以激起民众对政府的不满外,似乎并没有得到多少民众的同情和支持。负资产人士确实应该反省一下,当时为什么这么冲动,要在楼价升到天价时还要高追呢? 回归前几年,由于对经济前景抱着极为乐观的态度,使得很多港人都将余钱甚至通过借贷,将资金投入股市炒股或用来炒楼。在炒楼最灼热的时候,一个选楼的号,转手就可以赚几万甚至几十万。但想一想就应明白,这样的好景能够持久吗?我有一位香港朋友,其打工的公司老板在1997年在香港宝马山购买了一套89平方米的豪宅。买入价为980万港币,后来还涨到过1000万元以上。在金融风暴后,最低降到了380万出售。资本主义的市场之风险之大,由此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