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让见义勇为成为“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
建瓯居民张某好郁闷:他看到有个女子被人撞了,就把她扶起来。可那女子反而冤枉张某是肇事者,要求他赔偿。直到交警介入,这件事情才真相大白。(13日海峡都市报)
好在不仅有商铺老板作证,更有监控录像“说话”,不然张先生还真难免会因做好事而惹上麻烦,联想到四年前南京青年彭宇好心扶起跌倒老太遭到巨额索赔事件,不能不让人感到后怕,也为张先生有“天眼”为其洗脱清白感到庆幸。
自彭宇案开始,类似“好人不能做”的现象时有发生,关于该不该助人为乐、如何见义勇为的讨论也一直没有停止过,一些负面效应也显现出来,路遇跌倒老人不敢扶,面对车祸伤者不敢救、看到小偷作案不去抓等围观、打酱油现象越来越常见,社会道德的滑坡引发了公众的普遍担忧。
互帮互爱,助人为乐,见义勇为,不但是一种传统美德,更是一种公民责任,也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变得和谐、温馨的重要体现。因而,尽管发生了个别“好人得不到好报”的尴尬事件,面对一方有难或者在危急时刻,更多的人还是选择了挺身而出,只是大家变得格外谨慎。
去年底,在南京汉中门大街,两小伙子同时发现路边有一沓百元大钞。由于担心做好事反遭人误解,商议先不捡钱,而是冒雨守在路边等警察的到来;9月初,江苏泰兴的李先生遇一老妇因车祸倒地,在围观群众都不知所措时,先拍照后救人……
所谓“吃一堑,长一智”,汲取教训,避免麻烦,做好事得事先“留一手”,虽是理性的做法,却未免蒙上了世故的色彩,而且情势紧急往往由不得我们去犹豫,更重要的是,当助人为乐,见义勇为,也得三思而后行,甚至于要作出“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让人情何以堪,又是何等的荒诞不经?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样的道德操守和道德环境需要每一个公民从我做起,共同去维护,做道德正义的坚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