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到庐山
王先金 编著
编者按:《北京风云》在两年前已在网上发表了部分内容,受到了广大网友的热烈关注,在凤凰博报上发表时,点击率达200多万人次,有评论数千条;在天涯网上发表时也有很多网友发表了评论。
两年来我对此书作了大量的修改和补充,内容增加了近一倍,约有200百万字。现在分成三本书:一、《从北京到庐山》,二、《刘少奇挨斗
林彪外逃》,三、《四人帮受审 邓小平复出》。现在先发表《从北京到庐山》的部分内容,请网友们提供意见。争取此书能够出版。
下面是本书的简单目录:
北京风云三部曲
总目录(简目)
(一)
从北京到庐山
第一章
高饶事件
---------------------------------------1
第二章
潘汉年、扬帆冤案
------------------------------59
第三章
俞平伯挨批 胡风坐牢
---------------------------80
第四章
丁玲的风雨人生
-------------------------------102
第五章
全国著名的“四大右派” ------------------------133
第六章
“反冒进”周恩来检讨再检讨
“大跃进”毛泽东鼓劲又鼓劲 -------------------175
第七章
伯承元帅遭批判 粟裕大将受冤屈 ---------------213
第八章 彭德怀庐山蒙难
---------------------------241-326
(二) 刘少奇挨斗
林彪外逃
第一章
毛、刘分歧的由来和发展
-------------------------1
第二章 刘少奇死开封含冤去世 --------------------------49
第三章 张闻天流放肇庆
-------------------------------136
第四章 陶铸魂飘洛阳
---------------------------------156
第五章 贺龙含冤去世
---------------------------------161
第六章 文革中死去的几个人
第七章
“文革”中周恩来与毛泽东的分歧
---------------206
第八章 毛泽东火烧“一号令” -------------------------238
第九章 林彪挑起庐山风波 -----------------------------268
第十章 毛泽东巡视大江南北
---------------------------312
第十一章
“九·一三”林彪外逃
------------------------329
附 录 谭厚兰挖掘孔子坟 -------------------------400-406
(三) “四人帮”受审 邓小平复出
第一篇 “四人帮”法庭受审 “红女皇”悬梁自尽 ---------1
第二篇 邓小平三次复出 -------------------------------118
第三篇 胡耀邦昏倒怀仁堂 邓小平九三岁去世 -----------236
附录1-5
-----------------------------------------283-299
第一章 高饶事件 (1)
毛泽东心目中的接班人
刘少奇在中共党内的地位,在延安整风中就上升为仅次于毛泽东的第二位。1943年3月20日重新组成的三人中央书记处,刘少奇就是三位书记(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之一,排名在毛泽东之后。由此奠定了他作为毛泽东接班人的地位。但到建国后,毛泽东心目中的接班人已经改变。
建国初期,毛、刘政见出现分歧
先建设新民主主义,再向社会主义过渡。这是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精华所在。1949年3月举行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议强调:“从我们接管城市的第一天起,我们的眼睛就要向着这个城市的生产事业的恢复和发展。”并且指出:“在革命胜利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还需要尽可能地利用城乡私人资本主义的积极性,以利于国民经济的向前发展。” 高 岗
就在二中全会闭幕后,天津的资本家均在消极观望,整个城市生产停顿,市面混乱。1949年4月,毛泽东委托刘少奇去天津。刘少奇在同天津资本家代表谈话时说:“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是有功劳的……今天资本主义剥削是合法的,愈多愈好。”刘少奇的这番话是为了解除资本家害怕清算他们剥削行为的顾虑,鼓励他们迅速恢复生产。
但是,建国后,毛泽东仍认为工作中心是阶级斗争,而不是发展经济。
1950年5月份,毛泽东把天津市委书记黄克诚召到北平,向他汇报天津接管和城市民主改革等情况。黄克诚将在天津四个月来的工作情况汇报完了之后,毛泽东留他一起吃晚饭。他们边吃边聊,突然间,毛泽东停下筷子,问黄克诚:“你认为今后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什么?”黄克诚回答说:“当然是发展生产。”毛泽东严肃地摇了摇头说:“不对!主要任务还是阶级斗争,要解决资产阶级问题。”
刘少奇与高岗产生矛盾
看来,刘少奇对毛泽东当时的想法并不知情,他继续按二中全会的精神指导工作。当时,与高岗主持的东北局在两个问题上直接发生了矛盾。
一、1949年5月31日,根据东北局社会部部长邹大鹏反映东北城市工作中有宁左勿右的偏向,刘少奇起草并签发了《中央关于对民族资本家政策问题致东北局电》,望东北局立即加以检查并纠正。
1949年5月,新中国成立前夕,刘少奇到天津指导工作。在天津,刘少奇发表了一些讲话,刘少奇对资产阶级在历史上的作用和在当时恢复发展国民经济的作用给予充分肯定。刘少奇又批评了高岗领导的东北局在对待民族资产阶级政策上的“左”倾错误。
但高岗对刘少奇在天津有关对资产阶级政策的讲话,不予苟同。他对东北局几个常委说:“少奇对资产阶级的政策是右的,华北局执行这方面政策中有右的倾向,就与这些讲话有关系。”
二、东北的土地改革完成得较关内要早,有一部分富裕中农成了新富农,他们买车马、放贷,甚至买进或租进土地。这些新富农中,有一部分是土改时的积极分子、村干部,其中不少是共产党员。
在对待新富农的问题上,高岗的意见是:对于坚持剥削的党员,应劝其退党,问题严重的,必须开除出党。
刘少奇则认为:党员成为富农后其党籍怎么办?这个问题提得太早了。现在是私有制社会。党员生产发了家,要交公也交不出去,国家也不会要他的油房要他的马,不得已他只好暂时私有,如果将来集体化时,能交公,这种富农党员,也是好党员。
高岗明确表示反对刘少奇的意见,他在1950年3月召开的东北地区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点名批评与刘少奇观点相同的张秀山(东北局组织部长兼秘书长),批示省、市委仍按东北局先前的决定办。
在毛、刘分歧中高岗频频得分
高岗在党代会上批评张秀山,张秀山不服,于是争吵起来,高岗说:“刘少奇的谈话和对东北局的批复我给毛主席看了,主席不同意他们的意见。”据高岗说,他把刘少奇的信送给毛主席看,毛主席气得发抖,脸色都变了,叹气说:“少奇同志有些重大问题也不向我请示商量,就擅自做主,出了不少乱子。” 刘少奇 毛泽东
与东北局意见相同的是中共山西省委,华北局主要负责人薄一波、刘澜涛认为,山西省委的意见涉及党的农村工作方针,随即向分管党的日常工作的刘少奇请示。刘少奇明确表示:现在采取动摇私有制的步骤,条件不成熟。……不要急于搞农业生产合作社。
毛泽东得知华北局与山西省委的不同意见后,即要杨尚昆通知刘少奇、薄一波、刘澜涛到他住处谈话。毛泽东明确表示不支持他们,而支持山西省委的意见,并批评了互助组不能生长成为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观点,以及现阶段不能动摇私有基础的观点。
1951年9月,根据毛泽东的指示,陈伯达主持召开第一次全国互助合作会议。
在对待农业互助合作问题的争论中,高岗得到毛泽东的全力支持,大获全胜。后来高岗在东北局传达了毛泽东对刘少奇的批评,说:“你们的意见是错误的,我不能支持你们。”“你们的思想落后于群众的觉悟,作了广大群众的尾巴。你们被富农经济的假象迷惑了眼睛,至今毫无搞社会主义的思想准备,这是危险的。”
毛泽东与刘少奇在对待城乡资本主义政策上的分歧,高岗与毛泽东是完全一致的。
此外,1951年党内在工会工作的方针政策上也发生了争论,邓子恢、李立三、刘少奇都主张工会应有相对的独立性,在国家利益、长远利益与工人的个人利益、眼前利益的关系上实行“公私兼顾”的方针,但高岗表示反对,强调工人的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一致性。最后,毛泽东对李立三主持的全国总工会的工作进行批评,李立三被指责犯了了“工团主义”、“经济主义”、“主观主义”三大错误,被免去全总副主席、党组书记的职务。高岗又一次占了上风。
1953年,中共中央决定将各中央局的主要负责人调中央工作。其中邓小平为政务院副总理,高岗为国家计划委员会主任。当时的国家计委,与政务院平行,直属中央人民政府领导,有“经济内阁”之称。高岗在中共党内的地位,从延安整风到共和国建立之初,一直是步步高升的。
据曾任高岗秘书的李锐说:
习仲勋跟我说过,1949年进城后谁接班?就是高岗。那已经很明显了嘛!高是国家副主席,又是国家计委主任。国家计委与政务院平行,实际是经济内阁。高很得意……
毛泽东曾经对高岗说过:“中国革命大而言之全国,小而言之陕北,都有一个圈圈,井冈山是红军的圈圈,陕北是八路军的圈圈,我们靠着这两个圈圈赢得了革命的胜利。现在有人又说还有一个圈圈,那就是白区的圈圈,是红区和白区两个圈圈,制造思想上的混乱,不可不察。”高岗日后多次借用这段话指责刘少奇搞白区圈圈压红区圈圈。
本来,高岗对刘少奇总是位居他之上一直耿耿于怀。刘少奇在天津批评了他,更加引发了高岗对刘少奇的强烈不满。他让秘书收集刘少奇的“错误”材料,不仅直接向毛泽东反映自己的看法,还在党内高级干部中到处散布。高岗说:刘少奇反复强调中国不采取苏联模式,其实质是对抗苏联;刘少奇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的妻子王光美与西方有联系。高岗还说,刘少奇就是我们上层中代表帝国主义国家影响的人。
“五马进京,一马当先”
高岗,关西汉子,身材魁梧,满脸麻子,大嗓门,急脾气,讲究美食,爱好女色,跳舞、狩猎、打麻将,无所不会,无所不精。
饶漱石,江西人,中等单细的个头,举止文雅,为人处事谨小慎微。此人无甚爱好,穿着朴素,但却是个心机极深的钻营投机专家。
高岗与饶漱石从来没有在一起共过事,最终走到一条黑道的机缘,是1952年秋的“五马进京”。
邓小平 邓子恢
“五马进京”是指1952年秋,刘少奇考虑到国家进入建设时期,向毛泽东建议将各中央局的书记抽调进京,调整、增设中央和国家机关的部分机构。毛泽东和中央采纳了他的建议。于是五大书记进京:西南局第一书记邓小平率先进京,担任政务院副总理;华东局第一书记饶漱石担任中央组织部部长;中南局第二书记邓子恢担任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席、政务院财经委员会副主任;西北局第二书记习仲勋担任中宣部部长、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而东北局的高岗职位是最高的,进京之前,他已担任了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东北人民政府主席,这时中央又安排他兼任国家计划委员会主席。建国初期,国家计划委员会直接受国家主席领导,有“经济内阁”之称。高岗在党内的地位也迅速飚升至毛、刘、周、朱之后,是第五号人物,时有“五马进京,一马当先”之说。
高岗权倾一时,飞扬跋扈,除了毛泽东以外,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
高岗被调到中央担任了国家计委主席,他和时任中央组织部长的饶漱石权欲熏心,对中央给予如此之高的安排仍不满足。
早在1950年春,高岗与刘少奇就围绕着东北富农问题展开了一场争论。高岗认为:“今后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一方面应该是奖励农民生产发家,勤劳致富,使绝大多数农民上升为丰衣足食的农民;而另一方面,又必须使绝大多数农民由个体逐步地向集体方向发展。”刘少奇则认为:“现在的变工互助能否发展为将来的集体农庄?我认为是不可能的。这是两个不同的阶段,要防止急性病。转变得早了,是不对的。由个体生产到集体农庄,这是一个生产方式上的革命,没有机器工业的集体农庄是巩固不了的。”毛泽东当时虽没有对这场争论公开表态,但毛泽东对刘少奇的谈话的不满,形于颜色。
习仲勋
1951年4月,山西省委向华北局写了一份题为《把互助组织提高一步》的报告,认为“对于私有基础,不应该是巩固的方针,而应当是逐步地动摇它、削弱它,直至否定它。”然而,华北局并不同意山西省委的意见,认为“逐渐动摇、削弱私有基础直至否定私有基础是和党的新民主主义时期的政策及共同纲领的精神不相符合的,因而是错误的”。华北局的意见得到了刘少奇的肯定,但毛泽东并不同意刘少奇和华北局的意见。
但是,刘少奇对东北局左倾错误的批评,高岗一直耿耿于怀,而更令他难以接受的是,刘少奇总是位居他之上。他认为,一个白区党的领导人,凭什么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高岗甚至认为自己的这个计划委员会主席也是名不符实,因为政务院总理周恩来是事无巨细都要管。高岗满肚子的怨愤,在东北竟找不到合适的人诉说,他是孤掌难鸣啊!
到了1953年1月,情况发生的变化,华东局书记饶漱石调到北京,任中央组织部部长,高岗和饶漱石早就相识,进京以后很快便情投意合、沆瀣一气,共同演出了一场配合默契的双簧。
出于资产阶级个人野心的急剧膨胀,他们四处煽风点火,造谣生事,大肆攻击刘少奇、周恩来。他还反对党内设总书记,主张多设几个副主席,并有目的地进行拉拢活动,为能够当上党的副主席铺平道路。
高岗对饶漱石说:“现在党内有个圈圈,周恩来有个摊摊,咱们要搞个根据地的大圈圈。中国共产党实际上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一个是根据地党,也就是军队的党,另一个就是白区的党;说什么刘少奇是代表白区党的正确路线代表,如果没有我们这些拿枪杆子的党,哪里有什么白区的党。”高岗对刘少奇在党内形成的地位就是不服,他说他要等待时机讨回公道。
接着,毛泽东建议撤消以周恩来为书记的政务院党组干事会,规定政府各部门的党组直接接受中共中央领导,政府工作中一切重要的方针、政策、计划和重大事项,均须事先请示中央,经中央决定、批准后方能执行。同时,中央对政务院进行了重大改组,把政务院中的八个部划归国家计委主任高岗领导,又对政务院的工作进行重新分工,周恩来仅负责外交工作。
当时,毛泽东对刘少奇以及周恩来的某些言行十分不满,对能够紧紧跟上自己思路的高岗的一些做法比较欣赏。
高岗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以为毛泽东已经不信任周恩来,政务院总理将要重新择人。中央政治局中人细细数来,无论资历,还是才干,总理一职,舍我其谁也?
高岗找到陈正人说:“刘少奇对你有成见,连建委副主任和中组部副部长都不让你当;你可是井冈山时期的老革命啊,主席讲过,中国革命的大正统是井冈山,小正统是陕北;现在刘少奇一个圈圈,周恩来一个圈圈,咱们也要搞个井冈山的大圈圈;你是从大正统出来的,又在小正统工作过,怎么能排挤你呢?井冈山的同志还有几个?太不像话!”
全国财经工作会议经高岗搅和,一些人对新税制的问题纠缠不清,薄一波两次检讨不得通过,非要薄一波承认犯了路线错误方肯罢休,薄一波拒绝了。
会议主持人周恩来可犯了难,他的会议总结该如何去作呢?只得向毛泽东汇报,毛泽东说:“薄一波可以不检讨了。你的会议结论难做,可以‘搬兵’嘛!把陈云、小平同志请回来,让他们参加会议嘛!”
陈云从北戴河赶了回来,邓小平从外地赶了回来,他们都在财经会议上讲了话,认为薄一波有错误,但不是路线错误,不能随随便便提两条路线的斗争。同时又指出薄一波几年来的中财委工作是有成绩的。我们每个人都会犯错误,改了就好。这样,全国财经会议才走上预期的方向。
但是,由于高岗、饶漱石“明反薄一波,实反刘少奇”的目的部分达到,刘少奇、邓小平、薄一波等纷纷作检讨,并在
初尝政治斗争甜头的高岗、饶漱石乘胜出击,想要拱倒刘少奇。
1953年9月至10月,在第二次全国组织会议召开期间,高岗、饶漱石利用安子文私拟政治局委员名单一事大做文章,把名单散发给所有与会代表并扩散到南方各地。其目的是“明斗安(子文),实反刘(少奇)”。会上,安子文受到警告处分,高、饶阴谋又告得逞。
(注: 欢迎广大网友提供意见,若有意见不便公开说,也可与我联系。联系信箱:[email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