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期刊主编把脉开方 下一个全盛期,何时开启


 2010年11月18日09:24   人民日报 杨旭

  在《收获》、《上海文学》两份文学期刊获得上海政府资助,拉开“稿酬提高”的序曲后,这笔“经济账”也在文坛里掀起波澜。“上海杠杆”能否撬动文学期刊多年的沉寂?稿酬上涨能否开启纯文学创作的中兴时代?为此记者走访了多位文学期刊主编。

  “我们一直在寻找对文学的资助形式”

  记者:看《收获》的稿酬,确实很低。体制内的文学期刊,都是这样的情况吗?标准是11年前颁布的,11年来,文学期刊为什么没有尝试提高稿酬?

  赵丽宏(《上海文学》主编):对,稿酬标准的确是11年前颁布的。文学期刊基本没有利润,很多还处于亏损状态,依靠各种补贴维持。所以,以现有的经济条件,不可能大幅度提高稿酬。像《上海文学》,如果开到100元/千字已实属不易。

  李敬泽(《人民文学》主编):我们是按照当年国家版权局规定的标准执行的,这么多年来,国家也没有推行新的稿酬标准,在长期形成的市场惯性下,很难有人去率先打破。

  记者:《收获》、《上海文学》提高稿酬,对于文学期刊界而言有什么意义?

  赵长天(《萌芽》主编):我们一直没有找到对文学的有效资助形式,不知道钱投在哪。作家的写作往往是一个模糊的过程,很难说我提一个框架,你投多少钱,最后就能出来预设的东西。评奖的话,又只是关注了最拔尖的人群和作品。

  我认为,提高稿费是一个可行的方式,兼顾了点和面。原有的稿酬标准太低,不足以反映作家的劳动价值。现在应该还文学一个尊严。稿费不是尊严的全部,但也是一部分。

  李敬泽:在提高稿酬这件事上,关键不是稿酬的具体数额。更重要的是,地方政府对重要的文学期刊在文化发展格局中的作用有了新的认识,对于文学的原创性力量在文化发展战略中的作用有了更深的认识。一份时装杂志的价值不能和一份《人民文学》或者一份《收获》同日而语。

  程永新(《收获》执行主编):政府资助搅活了文学期刊的死水。我们希望这仅仅是一个开始,文学期刊和数字出版、在线阅读以及影视之间,仍有开拓的空间。真正帮助文学期刊站住脚,意义才会更加深远。

  “文学期刊萎缩是不争的事实”

  记者:文学期刊是否面临着经营困难、读者群收缩的困境?如果是,请问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它的衰落?

  杨晓升(《北京文学》主编):文学期刊萎缩是不争的事实。从外部环境看,影视剧、网络及其他新媒体的兴起,分流了读者。

  文学期刊千刊一面,观念陈旧是致命的,有一批人固守狭隘的纯文学观念,内容一旦跟读者贴,向生活靠,就有人认为不是文学。这是对文学的“坚守”,还是抱残守缺,有待讨论。

  赵长天:文学有自己的问题。首要一点,就是对现实关注不够。上世纪80年代文学最热的时候,也是最关注现实的时候。为艺术而艺术的文章,无法吸引读者。现在不少作家,包括成名作家,不太了解底层。所谓的“底层小说”,不少也只是作者想象的世界,很难让读者产生共鸣。

  杨晓升:作家普遍还存在浮躁的心态,无法潜下心来对生活思考、提炼。文学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向生活发问,源于生活但要高于生活。

  记者:有人指出,文学期刊同质化现象严重,同时,当今的文学市场不需要也容纳不了那么多文学期刊。你们怎么看?

  赵丽宏:文学期刊的存在保留了一个写作园地,也承担着培养新人的责任。同时,在期刊上发表作品是一种标志,证明作者的创作达到了一定水平。因此,尽管发行量可能不高,影响力可能有限,但每个地方仍然需要这样的刊物。

  程永新:我们是需要文学的,但是否需要那么多的文学期刊,则另当别论了。国外的文学期刊就比我们少得多。今天的传播渠道异常密集,中国现有的文学期刊数量,市场肯定无法容纳。

  杨晓升:如果从市场、读者的角度看,现在的文学期刊确实过多,应予以精简。但从文化建设的角度看,它的存在也是必要的。一个地方经济很发达,但连业余作家都没有,也是一种悲哀。

  “好的文学期刊不会没有市场”

  记者: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文学期刊是否有必要做出一些改变?

  赵长天:中国有很多同类型的文学期刊,这既是优点也是缺点。好作品会越来越向知名期刊聚拢。所以,一些文学期刊可以转型为类型化刊物,比如集中做侦探、科幻等主题。

  程永新:必须正视新兴媒体的冲击。《收获》也跟安妮宝贝、慕容雪村等网络作家打交道。在与新兴文学势力的磨合中,我们保持各自的个性,但互通有无,共同提升文学品质。文学期刊应有这样的气度。

  杨晓升:要改变文学杂志普遍存在的孤芳自赏、以个人好恶选稿的“圈子化”理念,真正对准大众读者。《北京文学》为了强调现实感和社会性,策划了专门刊发报告文学的栏目,希望做成像“焦点访谈”的风格。另外,我们增发了选刊,每月选发全国最新的、反映现实的中篇小说,发行量还不错,也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记者:挥别了上世纪80年代的全盛时期,文学期刊在媒体选择多元化的时代艰难前行。在今天,其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

  李敬泽:像《人民文学》、《收获》这样的文学期刊,在新中国文学6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优秀的文学期刊就是重要的公共文化资源和平台。在中国这样庞大的市场上,好的文学期刊不会没有市场。

  赵长天:文学是整个文艺的基础,就像数学之于理工科,也正因为基础,不直接创造效益,往往会被忽视。文学的萎缩,会影响其他文艺样式的发展。比如,很多影视作品受到欢迎,是因为有坚实的文学母本。冯小刚曾说过,没有张翎的短篇小说,就拍不出《唐山大地震》。

  赵丽宏:任何时代的文学创作都需要一个标杆。优秀的文学期刊就起到这样的作用,代表着这个时代文学创作的较高水准。我们应当知道自己的职责所系。一些刊物为在经济上翻身,试图改变形态和性质,无异于自杀。文学期刊可以创新,可以改革,但要永远保持对文学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