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国民教育系统,是中国社会人才培养的教育专门机构的主体。如果从社会宏观角度审视我国高等教育体系,本文认为:中国目前没有“中等人才”教育;人才“宝塔形”结构不可改变;宏观上大学毕业生不一定是高级人才;职业教育应由企业或部门承办才合适。
【关键词】国民教育;人才结构;人才层级
现代社会的人才,主要是通过国家的各类教育专门机构培养教育出来的。在我国,教育专门机构主要有党政教育系统、国民教育系统、军事教育系统和社会培训机构四部分组成,其中,国民教育系统规模最大,是中国社会人才培养的教育专门机构的主体。
1、中国目前没有“中等人才”教育
在目前的国民教育系统中,九年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属基础教育阶段,它是为高等教育服务的。只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是成材教育。
中国公民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后,开始分类进行人才培养。一种是走中等职业教育路线,专为基础性性劳动者提供教育服务。其实,职业教育分中职与高职教育两个层级,现在的高等职业教育划归高等教育系列,而且只有专科教育一个层级。
一种是走普通和职业高等教育路线,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后,继续按受高中基础教育,通过全国高考,高分者进普通高等教育机构继续学习,低分者进职业高等教育机构学习。其中,普通高等教育又分研究型高教与应用型高教两类,新型的职业高等教育称为技能型,培养目标为“生产、建设、管理与服务第一线的高级专门人才”。这样,普通高教与职业高教共同组成高级人才高教群。
很明显,除中职教育外,其他成材的国民教育都自称为培养高级人才的教育机构,似乎中国没有中级人才培养机构。这种教育层级安排很不科学,与社会人才需求不能接轨。
2、人才“宝塔形”结构不可改变
从理论上讲,任何社会的劳动群体,都有高、中、低三个层级,而且呈“宝塔形”结构,由高向低呈几何级数增加。社会宏观人才的客观存在,不以任何人的意志转移。
在中国社会向工业化逐步过渡的过程中,各类劳动者,从技术角度讲,低一级人才必将逐步向高一层级人才标准的要求升级,但人才本身所处的社会劳动力客观需求状态分布的变化并不明显。工业化中后期,高、中级人才需求相对要大一些,但低级劳动者的技能要求普遍更高,但在人数上,只是不同行业之间数量的转移,并不表明低级劳动者数量减少。这种不同行业之间数量的转移的直接表现是工业化直接导致人口城市化,反映到教育上的社会需求是劳动力教育与培训量大幅度上升。
劳动力教育与培训量大幅度上升,并不说明社会劳动力客观需求状态分布有变化,而是劳动技能类型与人才质量上的变化,而且是高、中、低人才都要提高技能,且低级劳动者技能提高的要求更为紧迫。
中国国民教育系统,目前最紧迫的任务是对大量从农村转移出来的劳动力,进行城市劳动岗位的技能培训,让全社会新增劳动力普遍接受高质量的教育。大体上,前者是中职教育的任务,后者是高职教育的任务。
3、宏观上大学毕业生不一定是高级人才
事实上,中国近10年来,高职教育机构的大量设置,不是为提高高、中级人才技能、质量而设,是为提高“低级”(是指社会劳动力状态分布的低级区间)劳动者的技能与质量而设置的。中职教育虽然有“中等”字样,从社会劳动力客观状态分布看,处于低级人才区间,不在中、高级人才区间。
目前,我们所称的“高级”不是从社会人才客观状态分布需求角度上讲的“高”,而是从劳动力技能角度上讲的“高”。换句话说,如果从高、中、低人才分布区间看,除“985工程”建设的高校培养的人才是高级人才(数量相对还是过大)外,“非985的211工程”建设高校和普通本科高校培养的人才都算作中级人才,专科层次的高职院校最多只能是中级人才,绝不可能是高级人才区间的人才。中职和社会培训机构,以及高中及以下毕业的劳动者,只能算低级人才。
如果若对中级人才进一步细分的话,也用高、中、低三级划分,则,“非985的211工程”建设高校培养的人才,可认为是中档高级;普通本科高校培养的人才,就是中档中级;专科层次的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只能是中档低级了。
其实,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中的“第一线”就明确了这一含义,只是没有明确表述出来而已。中国的问题是,普通本科以上高校不愿意降低身份,大家都在向研究型高校努力奋斗,没有硕士点的争取建硕士点,有了硕士点,申请建博士点,国内以清华、北大、科大为标准,国外以英、美著名高校为榜样。
新型的高职院校,作为中级人才培养的教育同行来说,最希望目前的态势继续持续下去,处于“幼年期”的高职院校,没有能力与已经“成年”的普通本科高校竞争。而且,更希望普通本科高校不要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改革,象现在这种样,对高职院校最有利。因为,普通本科高校培养的人才既不是高级的、又不愿成为中级的、动手能力差,市场早就淘汰了这种“百事都懂、什么也不会做”的人才类型,本该应由普通本科高校培养的人才岗位,大多空出来,留给高职毕业生占有,不能不说是天赐良机。
再过10年,只要高职院校继续努力,加快合作办学进程,提高教学质量。普本维持现状,研究型、创新型高级人才区间可容纳的劳动力必竟是少数,必有一天专科高职毕业生一定比本科生更吃香。
若一定要把大学毕业生在社会人才分布区间,进行方向就位式归口的话,研究生才是研究型、创新型高级人才,本科生都是中级高、中档人才,专科的高职生是中级低档人才。从社会人才整体分布而论,对刚毕业的大学生们,只能说有成长为高级人才的潜能,需要在社会实践中检验,目前只能是这样定位。至于用人单位微观上定义为“高级人才”与毕业生在社会实践中的进步与发展,与这里的宏观角度的人才观的高、中、低没有关系。
4、职业教育应由企业或部门承办才合适
高等教育从毕业生劳动能力与技术角度看,研究生教育,培养的才是研究型的高级人才,普通本科高校培养的人才就是应用型的高级人才,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技能型高级人才。
为了凸显高职教育是培养车间的、田园的、办公室的具体劳动岗位的劳动者,很有必要强化企业办学或企业联合办学,以及政府部门办学机制,把职业教育与企业、行业联结成一体,必然有利于强化技能教学,提高毕业生的动手能力。
如果从企业和行业主管部门剥离出来的学校,是正确行为的话,国家就必须在法律上明确企业的职业教育义务。否则,只能再次利用行政手段恢复原有企业和部门办学体制。两者必选其一,否则,职业教育的特色凸显,有落空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