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化的陷阱——高利润的杠杆


文/陈思进

 

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美国,面对金融市场的变化无常和储贷机构的金融欺骗行为,政府最终不得不以财政(融资)手段来解决危机。无奈之下,决策者设立了一个叫清债信托公司(Resolution Trust Corporation,简称RTC)的机构。清债信托公司优雅地采用了一种金融技术手段——证券,将利息和本金以交易的形式出售给投资者。由此,一个新的群体,证券投资者出现在储贷危机中,他们变成了贷款的拥有人,有权获得利息和本金。于是,证券化便一发不可收拾,从汽车贷款到商业抵押贷款,全都被包装成证券,出售给广大的投资者。证券化竟出人意料地解决了储贷危机,减轻了纳税人的负担,简直是振奋人心之举。

 

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清债信托公司由于运营出现问题倒下了,于是,华尔街兴高采烈地接过了证券化的方向盘。

 

投资银行家采用证券化手段,首先通过信用卡这一大众市场,利用借款人的信用分数和有针对性的直接营销技巧,使银行得以将信用卡发放给数以百万计的中等收入,甚至低收入的家庭。银行在这一领域面临的唯一限制,来自于它们自己的资产负债表——缺乏足够的存款或资本,这就限制了银行放开手脚,大干一场,而证券化就解除了这一束缚。一旦对信用卡进行了证券化,那么银行不需要存款就可以放贷,这时就有投资者购买信用卡抵押支持证券,资本已经不是问题,因为是投资者拥有了持卡人,而不是发卡银行的贷款。信用卡贷款因而剧增,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应收款增加了一倍。

 

证券化的威力也体现在繁荣时期的房屋净值贷款和住房建造贷款上。到90年代中期,房屋净值贷款和住房建造贷款几乎增加了3倍。

 

但是,最活跃的信用卡债务、房屋净值贷款和住房建造贷款的放贷人并不是银行,而是金融机构。这些金融机构无须吸收存款,因为贷款已经被证券化了。正因为无须吸收存款,金融机构才不像银行那样受到监管机构的监控。如果金融机构破产了,那么纳税人不会受损失,只有金融机构的股东和其他债权人会亏损。因此,金融机构便为所欲为,越来越疯狂,甚至毫无顾忌地降低或完全违背传统的贷款标准。

 

于是,银行在保持资产负债表前提下的贷款模式,迅速让位给新模式——将贷款证券化并出售给广大的投资者。银行业这一新模式被监管机构全面认可,因为银行并不拥有贷款,也就不需要承担风险,这就减少了储贷危机再次发生的可能性。但事实上,这些贷款所涉及的风险并没有消失,只是被转嫁到投资者身上了,换言之,风险实际上延伸到了更广泛的金融体系。

 

接下来发生的事件,敲响了限制证券化的警钟。拖欠债务、违约以及个人破产案例开始增加,不应该得到信用卡以及房屋净值贷款的家庭首先陷入困境。这些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引发了1997~199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危机的影响大约持续了10年,直到发生次贷危机。

 

这么多年来,带来丰厚利润的证券化、衍生化业务早就成了华尔街最主要的业务,其范围包括为客户进行交易和承销债券。因此高盛、摩根士丹利、贝尔斯登、雷曼兄弟和美林证券,还有其他投资银行,都是高利润产品的代表,特别是多种包装完美、涉及国外市场的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这种衍生证券的实际操作比买卖房子至少复杂10倍,而且花样繁多,这样反串,那样对冲,将风险包装得漂漂亮亮,变成美丽的罂粟,使华尔街投资银行能够抬高利润。

 

而高利润的获得渠道是杠杆,这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杠杆放大了利润,同时也放大了风险,成了投资银行最大的隐忧。对冲基金经理是在借钱投资上攻势最强的一群人,在2005年和2006年的金融狂潮中,许多对冲基金利用的杠杆率高达15倍,即它们自己拿出1美元,借用15美元的资金进行投资。对冲基金承诺可以提供超高的回报,但高回报一定紧紧伴随着高风险。

 

如果赌注押对了,那么杠杆作用确实能保证投资者巨大的回报。但如果押错赌注,那么投资者面临的可就是灭顶之灾了。譬如,对冲基金准备购买价值100美元的次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基金花费的自有资金为10美元,它另外借用90美元。如果证券价格上涨10%,基金的回报率则是100%,其回报相当于原来的自有资金10美元的一倍。但是,如果证券的价格下跌10%,基金的自有资产也就荡然无存。所以说,通过杠杆作用进行的投资是致命的,即使投资者对此加以对冲。那些基金经理何以胆大包天?我们都知道,那是为了追逐利润。假设一旦赌输了,他们就必须从自己的腰包里掏出钱来赔,那我们看看谁还敢这样做?肯定没人敢了。

 

正由于并不是用自己的钱投机,赚了的话是他们赢钱,而亏了的话,反正损失的是别人口袋里的钱,他们照样有钱进账,因为“奖金”早已被计算在公司的营运成本内。他们的玩法,已达到了赌徒的最高境界——稳赚不赔。像高盛、摩根士丹利和AIG(美国国际集团)等金融机构,本事还要大,它们稳赚不赔不说,甚至能使规模“大到企业不能倒”——它们把政府当做后盾。但贝尔斯登和雷曼兄弟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最终只有倒闭的结果,不过那也没什么,它们倒闭之后也可以东山再起。我们把这句话放在这儿,只要华尔街模式存在一天,金融海啸就还会继续发生,像贝尔斯登和雷曼兄弟所遭遇的那种灭顶之灾就会再重演。

 

(选自《金融让谁富有》,陈思进著,中信出版社出版)

金融霸权下的房价之痛鈥斺敺颗窃跹冻傻模当当网《金融让谁富有》 卓越网《金融让谁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