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 开 课 教 学 设 计
授课教师:陈明山 授课内容:人教版十一册第20课《有的人》
授课时间:2010、11、19 授课地点:六年级教室 科目:语文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2、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设计思路:
本篇课文选自人教版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第二十课《有的人》,作家是臧克家。为了使同学们更好的理解课文,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对比读,让学生体会并感悟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是为了更能突出作者所要表达意思的特点,通过有感情的对比朗读,让学生明白如何活着才具有意义和价值。设计的时候我还考虑到我们班学生对划分文章的意义有难度,我采用了一种自认为行之有效的方式,我读第一节,男同学读二三四节,女同学读五六七节,读后要告诉大家,你知道了什么?缩小了学生思考的难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导入:同学们!人都有生死。对待生和死,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态度。有的人活得崇高、伟大;有的人活得无耻、卑微。在死的问题上,我国古代史学家司马迁曾经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与泰山,或轻于鸿毛。”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怎么样的“生”和“死”才具有意义和价值,学习臧(一声)克家心中的鲁迅先生。板书课题:有的人
2、教师范读全诗。(同学们,我们在读书的时候,一定要注入我们的思想和感情,请听老师朗读。)
1)、学生自读诗歌。把握主要内容,理清诗歌的写作思路,分清诗歌的结构层次。大家能告诉老师这首诗歌有几个小节吗?现在老师读第一节,男同学读二三四节,女同学读五六七节,读后要告诉大家,你知道了什么?板书:师;男同学;女同学。(诗的第一节写了两种“生”和“死”,是全诗的总纲;第二、三、四节写了两种人对人民的不同态度,它们之间是并列关系;第五、六、七节分别与上面三节对应,写出了两种人的不同结局)板书:生和死;对人民的不同的态度;不同结局。
2)、师生、男女生分角色朗读(读出对鲁迅先生的爱和对别外一类人的恨。)对比读,如:师: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生: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和同学一起总结,板书:以人民为敌的人,人民摔死他,虽生如死;为人民服务的,人民尊重他,虽死欲生。
二、精读诗歌,领会诗歌感情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体会每节诗歌中感情。
指名朗读诗歌,读出各节的真情实感。(对学生把握不准的地方,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或者变化语气、语调使学生真正把握住诗歌的内在感情)
让学生再读第一节,并回答问题:生和死是什么关系?学生可能会回答是反义词,老师趁机说,对,是反义关系,当我们在写文章中运用反义关系是,这种反义关系我们就叫做“对比”。对比是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在诗歌中使用对比,能产生强烈的感情冲突。这首诗每一小节都使用了对比的手法。采用对比手法,更加突出了鲁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细读诗歌,体会诗歌对比的写法。
三、小组合作,阅读研讨
1、找出哪些诗句写出了诗人对鲁迅的纪念?(每节诗的后两行)
2、诗歌的首节中“活”与“死”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四、拓展
今天我们学了“有的人”这篇课文,我想我们大家一定都有所了解了,并且对“生”与“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那么我们就开动大脑,用我们手中的笔写出你将要怎么活着!(四人一组进行讨论)老师的活法:立志教书育人 正视平淡人生
五、作业 有感情的朗读或者背诵诗
板书设计
师 生和死
20有的人 男同学 对人民的不同态度 以人民为敌的,人民摔死他,虽生如死
女同学 不同结局 为人民服务的,人民尊重他,虽死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