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青?神马都是浮云


  还是在十年前,愤青和小资由于观念和生活方式差异,掺杂着性别差异、城乡的差异,而引起的战争,一直是媒体和出版关注的焦点。与之相伴的,是上纲上线后的“自由主义”和“新左派”的路线之争:“小资”被人斥作为虚伪矫情“洋奴”装逼,愤青被人骂做“喷粪”的“粪青”。十年后,争吵依旧,而小资们,却已经无心再战,在“小团圆”之后,开始回忆起自己的《老男孩》时光,顿悟了“神马都是浮云”。

  所以,年轻的愤青们还在大叫“中国不高兴”,年纪更大一点的开始学了佛。刘长乐先生与星云大师在经过几次对话中,终于悟通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秘诀———“包容的智慧”。我不知道长乐先生年轻时是否也有过“愤青”情结,但据说能改变社会的伟人中,年轻时对社会不满的居多。比如: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陈独秀、鲁迅、胡适。要是年轻的时候都不知道什么叫愤怒,中国男人即便不是八旗子弟,那也就是一个中国男足的德性。愤青老了,看看“包容的智慧”,也算是有始有终,而老人有点“包容的智慧”,也不至于让年轻人丧失了愤怒的本能和锐气。廖保平的《打捞中国愤青》,将一帮无事在网上骂人的闲汉,总结成几个标签一顿痛批。

  有时候想,鲁迅笔下的阿Q是怎样形成的?唐宋年间,中国文学中无此类形象,为何晚清末年,中国清醒的人如此绝望。按当时“打倒孔家店”的说法,中国人的创造力、自信心是在儒家温柔敦厚的教化之下,慢慢麻木而消失的。谁都知道愤怒会出汗,但要是连汗都不敢出,人便已经是行尸走肉,即便晚年做小资的心境还在,但病倒后吐血赏梅花的日子,却不可能维持太久。

  人生无常,世界一切原本为空,而我们为何愤怒?某种程度上,愤怒可能会对他人构成威胁,但也可以促进他人和自己不断奋斗,弥补缺憾,而只有奋斗,社会才能进步。在星云大师和长乐先生关于“包容的智慧”的对话中,“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商业利益,与“四大皆空”“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的虚无,并不矛盾,而是在包容的智慧中相得益彰,修心后所具备的慈悲与智慧,更是人生不断攀升新境界的阶梯。佛教传遍世界,只有在中国和本土的道家思想相互印证,产生了禅宗并影响世界,而与儒家思想相结合,又有了星云大师的人间佛教。这一切,是缘法,也是奋斗,更是在“无我”之后的自然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