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深圳的创业基因


  寻找深圳的创业基因

  绿的温馨、花的浪漫、海的胸怀、城的繁荣,这就是深圳!

小时候,舅舅告诉我,考大学最好报考深圳大学,在开放的特区有更多的机会,获得更多的成功,我对特区没有认识,也不理解舅舅话里的情感与含意。我读完师范学院,看到不少人从体制外跑到深圳,他们觉得有胆识和勇气,深圳是一个吸引中国内地人才地方。

2010年10月中旬,我又一次路过深圳 ,深圳的街道、园林更注重细节,依然充满生机与活力,我的一批朋友在深圳功成名就,吃饭、喝茶、聊天、兜风,风光秀美的城市变得十分闲适。



深圳高楼林立,地王大厦是深圳标志之一。



1984年,“三天一层楼”,国贸大厦成为20世纪80年代深圳城市标志,“深圳速度”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奇迹被载入史册。1992年1月20日,邓小平乘坐专列再次抵达深圳。邓小平在国贸大厦53层旋转餐厅参观时发表了重要的南方谈话。他说,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不冒风险,办什么事情都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万无一失,谁敢说这样的话?一开始就自以为是,认为百分之百正确,没那回事,我就从来没有那么认为。蔡律摄



2010年10月17日,蔡律在国贸旋宫参观邓公厅,左为国贸餐饮有限公司张娇霞主任。

在匆匆的步履中,我蓦然发现自己对深圳出现审美疲劳:我到过内地许多城市,我发现诸如西昌这样的西部城市环境与深圳一样优美;我发现西部大开发、开放的优惠政策已从特区转到西部,重庆的发展速度超过曾令人津津乐道“深圳速度”,据2010年4月22日深圳市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深圳市完成生产总值1977.8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1%,而据统计2010年前三季度重庆GDP增长17.1%,深圳的生产总值增速比重庆落后6个百分点!深圳面临“四个难以为继”:土地有限,难以为继;资源短缺,难以为继;人口不堪重负,难以为继;环境承载力严重透支,难以为继。

莲花山下公园里绿色的草坪被太多的游人踏的支离破碎。蔡律摄

 深圳靠什么吸引天下英才?深圳在未来靠什么再创辉煌?我喜欢深圳,在深圳国贸旋宫,在与友人喝茶时,把闲聊的思想记之分享。

  一、深圳的快速发展最重要的是取决于市民总体素质的提高。

  从一个渔海薄田的边陲小镇,脱胎换骨成为欣欣向荣的都市,2010年,深圳已建设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区域性金融中心、信息中心、商贸中心、运输中心及旅游胜地,已初步成为现代化的国际性大都市。深圳凭什么?

优惠政策、体制开放、资金汇集、地缘香港、人才东南飞,这些造就了深圳,然而最让我心动的是深圳人文书香,文化脉动,是深圳这座城市人文气息 !

  曾任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曾说过:世界著名钢琴家鲁宾斯坦有一句话:“评价一座城市,要看它拥有多少书店。”一个城市的精神品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民的阅读氛围和阅读水平。谁在看书、看什么书,反映了这个城市的文化内涵,反映了这个城市的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甚至可以影响这个城市未来的发展趋势。一个不爱读书的社会,必定是一个人文精神缺失的社会;一个不愿读书的城市,必然是一个创造力贫乏的城市,只能是没有生命力的钢筋水泥“森林”。



谢国忠的新书见面会挤满了读者。蔡律摄。

很喜欢深圳“会读书的人也会赚钱,会赚钱的人也会读书”的创业环境,生存发展逼迫你不断学习!谁掌握新知,谁拥有最新的技术信息并加消化吸收,在继承综合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城市、企业和人就会充满活力,深圳书城几乎每天求知、求学的市民络绎不绝,深圳的快速发展最重要的是取决于市民总体素质的提高,这就是深圳的希望!



3岁的小朋友在深圳购书中心看书。蔡律摄

有人说,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有三大支柱:科学、艺术、人文。科学追求的是真,给人以理性,科学使人理智;艺术追求的是美,给人以感性,艺术让人富有激情;人文追求的是善,给人以悟性,人文中的信仰使人虔诚。人文则既有深刻的理性思考,又有深厚的情感魅力。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不能没有科学,也不能没有艺术,更不能没有人文。特别是作为现代人的综合素养,尤其是需要人文素养,这一点深圳潜移默化,做得比内地好。

深圳人在推动文化发展过程中,敢于创新,善用奇招。从“读书月”到“市民文化大讲堂”,再到“创意十二月”,一系列活动营造出浓厚文化氛围。深圳人爱读书全国闻名,连续多年人均购书量居全国榜首。市民积极参与文化活动,给相关产业发展也注入了活力。在扶持文化产业发展和建设公共文化设施方面,深圳亦不乏大手笔。

 二、深圳依然需要“杀出一条血路来”的创业意志与豪情。

  文献记载:邓小平同志对广东省同志说,还是办特区好,过去陕甘宁就是经济特区,中心没有钱,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1980年8月26日,五届全国人大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务院提出的设立特区的议案,并批准了《广东经济特区条例》,
决定在广东省深圳、珠海、汕头三市分别划出327.5平方公里、6.7平方公里、1.67平方公里区域,设置经济特区。



深圳莲花山公园山顶邓小平同志铜像矗立在广场中央,邓小平同志大步向前走路的姿态。山顶广场已成为广大市民和中外游人缅怀一代伟人风采、饱览中心区景色的最好去处。蔡律摄

经济特区成立之初就“跳出现行体制之外”,充当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探路尖兵”: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建设工程招投标、保税区、证券市场、外汇调剂中心、政府审批制度改革,以及综合配套改革等,为建立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所有制体系、国有资产运营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市场体系、社会保障体系进行了多番试验,最后均获成功,进而在全国推广。

“要杀出一条血路来。”当年邓小平同志充分地估计到,特区建设过程中将会遇到各种阻力和干扰,提出这样鼓舞特区建设者的警句,给建设者带来了巨大的勇气、力量和信心。杀出一条血路就是要敢闯、敢拼的特区“拓荒牛”的精神,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实践,肩挑浴血探路的重任,40年来,深圳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进行了一系列大胆的实践和探索,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史上的奇迹。

 三、深圳依然要把金融业、高新技术产业、物流业、文化产业做到极致,做成一个吸引资源配置的地方。

  高科技、金融、物流、文化产业已是深圳的四大支柱产业。深圳提出加快高端服务业发展,确定创新金融、现代物流、专门专业、网络信息、服务外包、创意设计、品牌会展和高端旅游共八个高端服务业为重点领域的发展方向。深圳立足于现有的技术层次高、产业层次高、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着力发展战略型新兴产业,特别是以绿色、智能、可持续为特征的技术革命、产业革命。



对面这片土地即将开发。蔡律摄

 “2015年,生产总值要达到 1.5万亿元,人均年收入从2.9万元增长到4.9万元”——这是深圳近期提出的发展目标。许多专家认为,深圳特区过去那种靠土地和简单的招商引资发展经济的方式已经难以复制,如今的特区需要新一轮的变革,通过内涵的提升、人口素质和综合实力的提高来促进城市的发展。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管理、高科技人才、创新、核心技术、自主产权、研发等市场资源要素科学配置,提高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实现产品高端化;推动出口产业从资源、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品牌密集型转变;在新型电子信息、电动汽车和LED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率先突破,在新型电子信息产业,将重点发展新型显示、下一代网络、软件与集成电路设计、物联网、云计算等;在电动汽车产业,将重点突破电池、电机、电控三大关键领域;在LED产业,将重点发展芯片、封装、新一代节能产品等。从规划引导与政策扶持相结合、政府推动与市场主体相结合、自主创新与招商引资相结合、产业发展与市场培育相结合,以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从资金、政策、机制各方面全方位支持,生产、流通、消费逐个环节引导,研发、示范、产业化全程推动新兴战略性产业。

 四、深圳香港一体化在未来30年依然具有其他沿海城市不能比的优势。

  深圳有毗邻香港的优势,而香港是一个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城市。由于地缘和历史的关系,深港合作无论从主观还是客观都是存在和发展的,贯穿着香港历史的100多年,港资企业在深圳投资超过420亿美元,深圳已成为港资进军内地的桥头堡。深圳建立经济特区和改革开放,正是香港因素在国家的大局和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意义,使得两地的合作有着历史和时代的特征。深圳与香港毗邻的地理位置,香港在大陆转口贸易基地的地位、香港制造业离岸生产对珠三角地区工业发展和香港经济的重要作用,深港两地政府就两个城市之间的合作达成了很多共识,而且已经建立了一套多层面或正在建立多层面的合作机制。



香港上水。蔡律摄

 深港合作,不仅表述在总体规划中,更体现在各层次规划的一系列措施与对策上。近期的规划中都提出了跨界合作计划,包括开展交通、水资源、能源、物流业、港口等方面的区域合作;与香港、澳门及珠江三角洲城市合作开展区域大气环境监测、治理工作;推进深港边境地区开发的前期研究工作;促进深港两地创新要素的合理流动,共建“深港创新圈”;以市高新区和大学城为主要依托,加强同香港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发合作;积极引进香港中介服务机构,依托香港的国际金融业和现代服务业,改善高科技产业发展环境,营造创新氛围。



深港合作加快一体化进程还有大量工作要做。蔡律摄

以2003年1月27日深圳皇岗口岸24小时通关、2004年1月1日CEPA实施这两大事件为标志,深港合作进入全面活跃期,深港“共同市场”正在形成。而“共同市场”的形成及其商品、资本、劳力、服务四大流通的加速,有力地推进了深港之间各种经济圈层与创新圈层的建设,由此而奠基了深港国际大都会的发展基础。在国务院批准的《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中,寄望在“一国两制”框架下,进一步深化粤港紧密合作,以现代服务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我国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为全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深圳要建立“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为国家金融改革进行先行先试,积极试行人民币有限度的自由兑换,探索人民币国际化和资本项目的开放路径及风险防范措施等具有重要意义。

 五、深圳依然寄托着国人的希望,希望深圳成为体制创新的地方,金融创新的地方,观念创新的地方。



  “我是深圳人,倡导绿色品质的生活!请相信下一个30年,深圳会因为你的存在而倍感荣耀。”蔡律摄

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试验田和示范区,为中国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深圳经济特区的创新值得骄傲和敬佩:在经济社会发展领域的无数个“第一”:第一个突破固定用工体制、第一次收取土地使用费、第一个实行价格改革、第一个实行住房制度改革、第一次发行股票、第一个制定公务员规章、第一个全面取消农村建制、第一个实现全民医保等等。正是这一次次的公共政策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成就了深圳速度。

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和“示范区”,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深圳加工”、“深圳制造”到“深圳创造”,从“速度深圳”到“和谐深圳”、“效益深圳”、“绿色深圳”……围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深圳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进行了一系列大胆的实践和探索,不仅为自身经济发展注入了持久的活力,也为其他地方改革开放、科学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深圳创造了100多个“第一”:  第一个经济特区,  1980年8月26日,深圳经济特区宣告成立。从此,深圳站在了改革开放的潮头浪尖。

第一家外资金融机构, 1979年,日本输出入银行在北京设立了我国第一家外资银行代表处。1982年,南洋商业银行在深圳设立分行,这是我国改革开放后批准的第一家外资金融机构。

 蛇口“开山第一炮”:1978年,轰动全国的“开山第一炮”从蛇口炸响;“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从这里迅速传遍神州大地;风靡一时的“蛇口模式”、全国首次实行人才公开招聘、首开全国先河的住房制度改革,吸引了无数有识之士奔向南国之滨。1987年,在蛇口诞生了新中国首家股份制银行——招商银行;1988年,新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保险公司——中国平安保险公司创办。



感恩改革开放,回报全国人民。蔡律摄

深圳,不再看重单纯的GDP排名,不再和别人拼总量、拼速度、拼规模、拼座次,而是更加看重发展的效益指标。“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只做不说,多做少说,做了再说”等创造众多的观念、思想在今天依然有价值!期待始终坚持“不自满、不松懈、不停步”,进一步树立科学理念和世界眼光,以思想观念的更新带动体制机制的更新,以思想观念的突破促进各项工作的突破,着力探索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新举措,在全国新一轮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的进程中继续发挥好经济特区的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让深圳经济特区的旗帜继续高高飘扬。

深圳今年提出建立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特征的低碳城市,实现人口、资源、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都说明深圳正在用新的思想解放,来破除“单一速度型增长方式的崇拜”,用新思路、新战略、新规划、新政策、新机制和新举措,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和谐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深圳依然寄托着国人的希望。

  蔡律   2010年11月21日首发   2020年8月29日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