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有关媒体报道,证监会官员在本月召开的今年第六期保荐人培训会议上重申,从严把握上市公司分拆子公司到创业板上市。这是证监会官员今年以来第三次谈论分拆上市,态度也从“明确允许”逐步转为“不鼓励”、“从严把握”。而这种态度转变的过程,实际上也是证监会纠错的过程。
在今年3月底召开的创业板发行监管业务情况沟通会上,证监会官员介绍说,现在“明确允许”符合六大条件的境内上市公司分拆子公司到创业板上市。此事经媒体报道之后,A股市场闻风而动,多家上市公司成为分拆上市热门概念股,一度受到市场热捧。
但分拆上市也遭到了业内人士的广泛质疑。毕竟将主板公司分拆到创业板上市,有与中小企业争资源、抢跑道之嫌,不利于创业板支持中小企业融资。而且将母公司的优质资产分拆出来上市,也不利于母公司的做大做强。尤其重要的是,分拆上市难以规避圈钱的嫌疑。一方面主板公司将子公司分拆到创业板上市,图的就是创业板的超高价发行。另一方面,这种高价发行与创业板的高估值,又为公司高管们提供了暴富的机会。而为了获得子公司的股份,各种腐败行为也将因此而产生。
鉴于市场对分拆上市的批评与指责,考虑到分拆上市可能带来的种种问题,证监会终于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对待分拆上市的态度也明显发生了转变。如在9月召开的第四期保荐人培训会议上,证监会官员特地澄清,创业板原则上不鼓励分拆上市。而到了本月召开的今年第六期保荐人培训会议,则重申从严把握上市公司分拆子公司到创业板上市。证监会在对待分拆上市问题上的态度转变是明显的,也是值得肯定的。
由此笔者联想起时下的新股市场化发行问题。自去年6月新股发行强推市场化发股以来,新股发行已明显表现为高发行价、高市盈率、高超募的“三高”发行,成为发行人“圈钱”的工具。这种市场化发股的结果不仅大大地透支了公司股票的投资价值,加剧了股票的投资风险,而且也造成了股市资源的巨大浪费,甚至成为当前股市诸多新生问题的根源。虽然从本月起,新股发行进行了第二轮改革,但“三高”发行始终没变。
其实,在新股市场化发行问题上,证监会同样需要有纠错的勇气。市场化不是无政府化。面对当前商品价格的暴涨,国务院明确表示,必要时对重要的生活必需品和生产资料实行价格临时干预措施。而面对新股发行价格的无理性化,证监会为什么不可以进行窗口指导,把新股发行价格控制在一个相对合理的区间呢?证监会既然能够正视分拆上市所存在的问题,同样也应该有勇气来正视市场化发股所带来的“三高”发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