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通胀“总动员”:治标更需治本


  新华社21日受权发布《国务院关于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通知》要求各地和有关部门及时采取16项措施,进一步做好价格调控监管工作,稳定市场价格,切实保障群众基本生活。

  物价的上涨引起全国上下各方的一致关注,更引发近期国家一系列控制政策措施的密集出台。而此次的国务院通知强调由新华社进行发布,使人们感觉到此次的防通胀正在进行一场舆论的“全民动员”。这是官方利用媒体进行市场“预期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

  措施保障方面,我们观察到,16项措施中有属于长期“治本”的部分,如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稳定农副产品供应等,更多的属于短期的应对市场涨价冲动而采取的“治标”措施,与近期以来的管制措施一脉相承,如协调保障农用物资的供应、发放价格临时补贴、加强价格监管执法、实行“米袋子”与“菜篮子”的首长负责制等。政策作用的目标,主要以行政手段措施,对市场炒作等投机行为以及投机冲动进行控制。

  政策效果方面,对物价直接行政干预的作用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可以缓解成本推升型通胀,如价格管制配合价格补贴,通过对经营者进行成本补偿的方式,可以避免或者减轻价格向消费者转嫁的压力;二是通过对物品囤积、炒作等投机行为进行打击,以挤压投机者暴利的方式避免价格向下游进行传导,从而对于人为抬升引起的价格上涨起到立杆见影的抑制作用。同时,由于短期投机也构成市场需求的一部分(尽管是不合理需求),对投机进行威慑与打击,也就可以抑制住市场的不合理需求,从而以阶段性地降低社会总需求的方式缓解物价压力。所以我们才说,行政管制对物价控制的短期作用效果,实际上无需怀疑。

  而“全民动员”式的舆论动向预示的是上下各方在认识上取得了一致,政策的落实使人们有理由期待,物价的快速上涨势头在全国一致的努力之下,是能够管控得住的。

  而行政管制手段的政策效果只在于短期应急,同样也应该对此有清醒的认识。长期来看,人们更需要关注的还是物价控制的“治本”之策。

  关于通胀,市场一般的理解是“通胀从来都是一个货币现象”,这是站在资本循环与周转的角度来说的,通胀属于实物周转过程中“货币适应”的失调,也即是过多的货币追逐相对较少的物品。而从实物循环与人们预期角度来说,通胀同样意味着供给的相对短缺,如果供给充足,市场一般并不惧怕价格的上涨。比如目前农富产品价格的上涨一般并没有、目前来看也不太会引起人们的恐慌,原因是人们相信相关物品的供给充足,只要流通环节畅通以及政策对供求与流通的保障与疏导合理、有力,严重通胀并太可能会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