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长治:追求文明指数胜过追求GDP增长


   申纪兰,作为全国唯一的1到11届全国人大代表,却从未报销过一分钱的差旅费;张林英,一位年过花甲的农妇,15年的省吃俭用仅仅是为了偿还丈夫的债务;年近七旬的退休老人张树枝,14年风雨无阻自发清洗街头的小广告,那双布满老茧的手,擦亮了长治的一片晴空;82岁的陈琴则老人,用5年的时间,义务修剪了7万多株松树……这些“平民英雄”都出自一个共同的地方,这个地方叫长治。它是一个在革命战争年代英雄辈出,改革时代好人成群的城市,由于追求文明胜过追求GDP增速,长治最近受到了媒体和学界的广泛关注。
  就在最近,在中央文明办同步组织开展的全国117个城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测评中,长治市以93.73分的优异成绩名列全国地级城市第6名,成为山西唯一上榜城市。这也是该市荣膺”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称号后获得的又一文明成果。可是,当笔者走进长治采访时,却发现这些所谓的英雄之举,大多出于平凡,而且多不胜数。有助人为乐、诚实守信、敬业奉献者,也有见义勇为、孝老爱亲、开拓奋进者。好人多到连好人自己也不好意思接受采访的程度。面对采访,骨髓捐献志愿者陈太山说:“在我们长治,捐献志愿者多着呢,只不过我这么快就得到救人的机会罢了。”全国人大代表、长治民营企业家韩长安在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后,迎接1200名来自四川映秀镇灾区的学生前来长治就读时说:“政府给我一碗水,我还社会一桶油,这很正常。”

  城市呼唤文明,文明浸润城市——在长治,争做文明市民、成为文明大家庭的一员,已经成为这座城市最靓丽的风景线。长治市委书记杜善学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就是要在全市人民中形成良好的道德规范,用文明点亮所有人的心灯,让好人形成群体和榜样。笔者了解到,在创建文明城市的过程中,长治市民不仅是参与者,更是受益者。近年来,历届长治市委、市政府一直把满足人民群众的内在需求、实现人民群众利益,作为长治创建文明城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长治市市长张保介绍说,近年来,长治陆续开展了百万群众评好人、创建文明城市、50万市民大签名、十万份文明行为规则进家庭、5万名志愿者义务服务、20万未成年人签名做有道德的人、500场特色文艺演出进社区、2000名出租车司机大培训、百名道德模范基层巡讲、八大市民参与活动等一系列活动,始终把培育长治好人群体、打造好人城市品牌作为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抓手,使争当好人、争做道德模范成为了一种社会风尚。

  如今,在长治市的各行各业都能见到“长治好人”的身影。广大出租车司机自发组建爱心车队、雷锋车队、红旗车队,免费接送高考学生,义务为弱势群体服务,10万人坚持多年无偿献血,全市临床用血从2001年开始百分之百来源于无偿献血,诚信、文明、热心成为长治人追求的道德风尚。

  在50多万人口的长治,跳跃着大大小小百余支志愿者服务队伍,他们每一天都在播撒着文明的种子。“洗唰唰公益会”的青年志愿者郭振玉说:“看到别人有不良行为,我们都会上前去制止。我们会定期不定期地发动身边的市民,改善我们身边的环境。”据悉,该服务队成立时间虽然不长,但已经拥有246名注册会员,并成为“中国百个优秀志愿者服务集体”之一。像这样的青年志愿者,在长治还有许多许多。

  作为一名记者,笔者对山西第三大城市的长治还是比较了解到,也知道长治的文明创建工作到现在已经10多年了。期间,长治市一共获得过两次“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称号。但在整个创建过程中,发现市委、市政府能和广大市民一样,把城市的文明指数看得比经济增长还重要,还是第一次。长治市委、市政府发现:文明城市的创建不在于是否得到“文明城市”这个牌匾,而在于老百姓的口碑怎么样。于是乎,他们把创建文明城市的重点放在了整个城市灵魂的净化和城市文化在每个市民心底的升华上来。同时,市委、市政府因势利导,以发现“长治好人”为主线,以培育“长治好人”为抓手,以打造“好人城市”为目标,精心设计参与载体,积极搭建参与平台,使文明创建过程成为用道德楷模带动群众参与的过程,成为群众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过程,形成了“用道德楷模引领城市文明,塑造文明城市灵魂”的创建特色。近年来,长治被表彰、被宣传的好人多达10000人次,成为山西道德模范最多的城市。

  众所周知,长治是太行精神的发祥地。而太行精神的核心就是“不畏艰难、英勇奋斗、敢于胜利”,所以说这方土地上的每一个人骨子里都透露着这些基因。长治民风特别纯朴,在众多“长治好人”的带动下,城市文明大幅提升。中国十大魅力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创建先进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绿化先进城市等10多个国家级荣誉接踵而至,长治的知名度大大提升。这难道不也是一种生产力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