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储蓄、低消费的历史原因及解决措施


国际国内背景 

以出口替代性为主导的中国经济奇迹令全世界刮目相看,大有冲击霸主之势。然而,面对全球经济大危机,国外需求明显下降,出口替代性不可延续。这时,只能转向内需,依靠内需、扩大内需才能挽救中国奇迹。

由于中国特色,储蓄率居高不下,居民消费萎靡不振。由此,政府只能扩大基础设施投资,透支未来的财政,如构建全国高速铁路网、公路网等。

就此,我主要关于储蓄率为何居高不下及解决措施发表一些我的个人观点,供大家参考。

 

历史文化和现实状况的具体含义

这里先诠释一下历史文化和现实状况的具体含义。

所谓历史文化,就是指中国人思想里继承的古代文化成分,如勤俭节约、小农思想、官僚本位思想、独立自主、无债一身轻等思想。

所谓现实状况,就是指建国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国民之间矛盾的现实状况,整个社会的科技文化水平低下与社会经济大发展之间矛盾的现实状况,不同社会层次群众的科技文化水平与财富水平结构失衡的现实状况,即占绝大部分的人民群众科技文化水平低、财富水平极低,占极少数的特权阶级科技文化水平相对较高、财富水平极高。

 

“六性”绑架了中国储蓄率

内在积累性:居民、企业财富靠自身积累,外部融资有限。

外在风险性:社会公共环境设施不完善,预期风险大。

观念保守性:社会转型太快,群众思想落后,传统文化习俗束缚。

知识贫乏性:缺乏西方市场经济中的财富投资、消费的知识。

财富的代际转移性:父业子传。

创新的政治畏惧性:无数次路线斗争、政治斗争使人民不太信任政府,并对政府充满畏惧心理,从而畏惧创新。

 

“ 四面”解决措施

一面:还财于民,增加居民收入,增强内在动力。

二面:完善社会公共环境设施,消除外在风险。

三面:拓宽外部融资能力,规避流动性风险。

四面:宣传消费理念,加强政策的延续性,加强时间的积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