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的国际背景
石油作为一种特殊的不可再生的战略资源,被各国普遍纳入能源安全、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的范畴。而石油天然气资源分布与消费的不均衡,导致全球对石油天然气资源的追逐越来越为激烈。国与国之间的石油天然气合作越来越受制于国际政治、区域经济发展态势及能源格局等诸多因素。
第一节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的国际政治背景
石油被广泛运用于工业、农业、国防和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被称为经济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推动剂。“黑色金子”、“工业血液”,这是人们对石油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形象比喻,说明了石油资源对于发展国民经济、推动社会进步的极端重要性。
石油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商品,而且是一种“政治商品”,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石油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对石油和石油产地的控制一直是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之一。当今世界,但凡是重要的石油出产地,就必然有世界强国、大国之间的战略竞争。国际政治力量围绕石油产地展开的较量不仅表现在国际经济竞争领域,而目前还广泛地渗透到国际政治斗争领域,甚至在强国和大国的地缘战略、军事战略中也有充分表现。美国作家丹尼尔·耶金在其著作《石油风云》中写道:现代战争史,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石油资源的争夺史。石油作为极其重要的战略资源,是与国家战略、国家实力和经济、政治、军事、外交等紧紧交织在一起的。事实证明,谁控制了世界石油资源,谁就掌握了控制世界权力的把柄。[1]
一、世界石油供需状况
按照已探明的储量大小,当今世界石油分布地区依次为中东、美洲、非洲、东欧及独联体、亚太地区和西欧地区。其中,中东地区的油气储量占世界已探明油气储量的57.42%,美洲地区的油气储量占24.97 %,非洲地区的油气储量占6.87 %,东欧及独联体地区的油气储量占6.28 %,亚太地区的油气储量占3.02%,西欧地区的油气储量占1.44%(《当代石油石化》2004年第1期,第45页)。与已经探明的石油储量相对应,石油出产量的世界排名也依次为中东、美洲、非洲、东欧及独联体、亚太地区和西欧地区。最近,俄罗斯政府非常重视石油工业。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说,在7日,俄罗斯将采取措施,减少对石油企业征税,促进石油生产,以稳定世界石油市场作出贡献。 俄罗斯目前是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国,出口仅次于沙特阿拉伯。
虽然世界各地石油产量的高低与石油储量的多少直接相关,但是石油的消耗量却与产量或储量不存在对应关系。以1995年为例,当年石油消耗最多的国家并不在中东地区,而是经合组织成员国,其石油消耗总量占全世界消耗量的约59.8%,其中自产石油占世界的29.9 %,消费量的一半依赖进口(相关数据转引自林进成:《世界石油生产与消费的回顾与展望—兼论我国的对策》,《世界经济与政治》1997年第1期)。同年石油产量占世界总产量大约29.7%的中东地区,其石油出口量占全世界的46.1 %,而消费量却只占5.8% 。
据德国科隆经济研究所杂志iwd2007年第29期(7月19日)消息,2006年世界石油的消耗总量为38.96亿吨 ,其中十大原油消费国分别是,美国(9.42亿吨)、中国(3.47亿吨)、日本(2.41亿吨)、俄罗斯(1.36亿吨)、德国(1.23亿吨)、印度(1.19亿吨)、巴西(1.04亿吨)、加拿大(1亿吨)、南朝鲜(1亿吨)、法国(0.94亿吨)。
与世界石油的生产和消费地理分布不平衡相对应,世界政治、经济强国和国家集团对石油进口的极大依赖,以及石油输出国多为小国、弱国的特征,则成为世界大国、强国围绕石油而展开国际政治斗争的现实客观条件。当今世界,综合国力最强的国家是美国、西欧国家和日本(其中多为经合组织成员国)等,而这些国家自身的石油开采量极小,都要依赖大量的石油进口以维系经济的持续发展。仍以1995年为例,当年这些国家的石油进口占全世界石油进口总量的约66.3 %,而当年世界石油出口最多的中东地区全部石油出口的56.4%是输往上述国家和地区的。
二、世界石油政治环境
石油天然气资源分布与消费的不均衡,导致全球对石油天然气资源的追逐越来越为激烈。石油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不仅遵循市场的逻辑,更大程度上要遵守政治权力的逻辑。石油从来都是与政治紧密联系的,它既可视为国家间关系的风向标,又是促进国家间关系向前发展的粘合剂。
1.美国方面—石油是美国建立全球霸权的基础
美国对全球石油中心的控制权开始产生兴趣并付诸实践是从二战后开始的。二战后,在战争中受到重创的西欧,特别是英法,不得不全面收缩它们在海外的势力范围,其中就包括重要的石油产地—中东北非地区;此时的美国既具备实力,也有战略上的需要—遏制苏联的扩张,保护西欧地区的生存一来控制该地区。在整个冷战时期,美苏对全球石油中心的争夺是双方争夺世界霸权的一个部分。在冷战后,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谋求对全球石油中心的控制权则是为巩固自身超级大国的地位,并在此基础上谋求世界霸权这一战略企图服务的。
美国经济发展速度快,对石油的需求量也大,因此,美国通过各种手段联系控制石油储备量大的国家及地区,以保证其国家的能源安全。第一,在中东地区,美国通过战争手段等对中东地区加以控制,原因:一方面中东地区是石油生产量大,另外,中东地区是欧盟和日本的石油供应地,通过通过对中东石油的控制,美国可以将它们更牢固地捆绑在自己的战车上。第二,在拉美地区,美国视为自己的后院,其中墨西哥是首要的和可靠的石油进口来源,其巨大的石油储量使得墨西哥很可能将在未来十年成为世界石油产量增长的来源。第三,新兴的中亚里海地区由于其巨大的石油储藏和生产潜力而吸引了美国的注意。该地区主要由阿塞拜疆、格鲁吉亚、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以及与该地区部分接壤的伊朗和俄罗斯组成。企图在该地区成立亲美政府,排斥俄罗斯的影响。这些做法无疑都是以进一步巩固美国对该地区石油生产的控制为目的。第四,西部非洲地区是美国的又一个重要的石油进口地。目前,西部非洲生产的石油儿乎全部运往美国市场。第五,从俄罗斯的远东地区到北美的加拿大这片广大的能源区域内,美国也成功地取得了即使不是决定性,也是对该地区石油生产相当大的控制权。在美国看来,“俄罗斯如今已成为美国市场一个潜在的可靠的石油供应者。这不仅表现为俄罗斯的石油通过帮助美国石油进口的多样化,以及满足美国国内不断增长的石油需求,从而有助于美国的能源安全:而且还表现为大量俄罗斯石油进入国际市场将有助于国际油价的稳定。
2.欧盟方面—石油是欧盟保证国际实务中独立性的重要条件
欧盟是当今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然而欧盟各国,除英国,挪威以及新加入的罗马尼亚外,基本上没有石油资源,因此,欧盟对进口石油有严重的依赖性。中东地区是欧盟的主要石油供应地,在2001年“9.11”之后,美国将伊朗列入所谓的“邪恶轴心”国家,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硝烟未尽,美国又以伊朗试图研发核武器为由,但是作为美国盟友的欧盟却没有追随美国对伊朗的政策,而是继续坚持与伊朗保持对话与合作。建立与俄罗斯的战略性能源伙伴关系:。.出于地缘战略的考虑,:近几年来,由于国际能源价格的上涨,欧盟不再把石油输出国组织作为石油资源的唯一来源,而是将俄罗斯作为能源方面的主要合作伙伴,因此,能源领域的合作成为俄欧双方政治对话中一个重要的主题。
为改善对中东石油过度依赖的现状,法国、德国等西欧国家除了加强与俄罗斯的石油合作外,.也开始积极寻求新的能源合作伙伴,其目标包括:大力开拓东南亚市场,:努力打入拉美油气资源领域,积极进军非洲能源市场。
3.俄罗斯方面—石油是俄罗斯复兴大国地位的有力武器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已无法与昔日的苏联相比。俄罗斯的综合国力在世界上的排名直线下落,对国际事态的发展无能为力。
尽管如此,俄罗斯从未放弃过复兴大国地位的努力。在叶利钦执政后期,确立了以“恢复大国地位,确保势力范围”为目标,东西方平衡的全方位外交战略。普京上台后又对该战略作了进一步的扩充,其主要内容是:大力推行以国家利益为基础,以恢复俄世界大国地位和全球战略稳定为目标,积极推动多极化和世界新秩序的建立,欧亚并重、东西兼顾、平衡的全方位外交。但是在看到俄罗斯的勃勃雄心的同时也应该要看到,当前国力衰落的俄罗斯可运用的外交筹码是十分有限的,而在这些有限的外交筹码中,石油己经成为俄罗斯复兴大国一件特别重要的武器。
对俄罗斯而言,除了中东作为世界第一大产油区这一重要战略角色外,中东还有其他更为重要的战略意义。首先,高加索地区是俄罗斯西南部战略屏障,而该地区正好与中东地区,特别是伊朗相邻;其次,中东的石油是俄罗斯石油最有力的竞争者,保持俄罗斯在中东的影响力有助于俄罗斯石油在国际油价变动中的收益;最后,在里海—地中海输油管线开通后,俄罗斯在欧洲的石铀市场份额以及俄罗斯对独联体产油国,特别是哈萨克斯坦的影响力都将遇到不小的挑战。尽管中东对俄罗斯是如此重要,但是长期以来俄罗斯在与美国的竞争中却基本处于劣势,特别是在2003年伊拉克战争后,俄罗斯在苏联时期在该地区的传统盟友,如叙利亚、利比亚等国都迫于美国的压力而动摇了长期的强硬政策,而坚持对美国强硬的伊朗也因核问题上的拒绝让步而笼罩在美国的战争阴影下。对于这些传统盟友的处境,俄罗斯常常表现得爱莫能助。如何保证俄罗斯在中东的战略利益已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自从俄罗斯的外交战略从独立初期“大西洋主义”逐渐转向“欧亚主义”后,俄罗斯对亚太地区的重视日益提高。因为这里是拥有巨大核潜力、在军事和经济关系领域中的大国利益的交汇地”,特别是出于联合中国与印度这两个亚太,同时也是世界的重要大国来制衡美国的考虑,普京总统上台后,把加强与上述两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作为俄亚太外交的重点,而石油外交在俄亚太外交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四个石油消费国中,除美国外,中国、日本、韩国都是亚太国家(印度目前排名也达到第七位)。这些国家都在积极从俄罗斯寻求新的石油来源,降低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度以保证本国的石油安全。这无疑给石油储量丰富,同时具有地缘政治优势的俄罗斯一个十分有利的外交态势。当前,与俄罗斯展开大规模能源合作的亚太国家主要是中、日、印三国,通过与这三个国家,特别是与中国和印度的能源合作,俄罗斯在亚太逐渐形成了稳定的影响力,这同时也很好的巩固了俄在世界石油格局中作为“一极”的地位。此外,亚太石油外交的成功也令在欧洲和中东、中亚地区受挫的俄罗斯保住了作为一个世界大国的自信心。
4.日本方面—谋求国家生存和大国地位的重要筹码
日本能源及其匮乏,完全依赖进口。二战结束以来,日本政府一直重视制订国家的能源战略。可以说,能源战略是日本经济战略的核心部分。中东地区始终是日本石油供应的最重要地区;日本除了重视中东外,还扩大到从亚太地区,包括中国和印度尼西亚和文莱等国进口石油;还有一个则是与当时的苏联接触,试图共同开发苏联的远东地区油田。但除了在与印尼和文莱等东南亚国家的石油合作方面取得一定成绩外,在与中国的石油贸易合作由于中国自身经济高速发展带动了自身对石油需求的迅速增长而渐渐淡化;与前苏联共同开发远东石油的合作进程,更是由于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原因而长期没有大的突破。
在保障石油安全方面,日本主要依靠美国,冷战后日本迅速对石油安全战略作出新的补充和调整,日本除了继续加强美日同盟,借助美国的力量来保障其石油的供应安全外,日本也开始了直接向海外投放军事力量来保障石油供应安全的尝试。
在寻找新能源方面日本把重点放在俄罗斯、中亚里海地区、东海地区。日本在这些地区和国家展开了积极的石油外交行动,通过投资合作的形式,日本与俄罗斯等过初步建立起能源合作关系。日俄双方的交涉一度使得中俄关于修建远东输油管线的“安大线”的方案搁浅,而有利于日本的“安纳线”一度占据了上风。但目前双方的合作因在北方四岛问题上的相持不下而陷入停滞。
在冷战结束后至今,日本在继续检出保证国内经济对石油的需求,以继续保持经济大国地位的同时,尽力遏制自己的战略对手(主要是中国)的发展,构建自身在亚太地区的主导国地位。因此,不论是目前日本围绕着争取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新成员的目标而在世界各国炸开了积极的外交活动,还是日本与中国在俄罗斯、中亚以及东海地区的石油之争都是其在保障国家生存和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5.印度方面—跻身世界强国的必要条件
跻身世界强国之列一直是印度不断追求的目标,如今的印度已经基本具备了作为一个世界大国的条件,并有望在不远的将来成为一个重要的世界经济体。但是,尽管印度国家的发展取得了上述骄人的成就,并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一个制约其前进脚步的因素也在慢慢扩大,这个因素就是石油安全问题,这个问题能否得到解决直接关系到印度强国之梦能否实现。
印度的能源问题很早就出现,除了煤矿储量丰富之外,印度的石油和天然气储备十分缺乏,自二战以来,印度就成为了石油进口国。目前,印度的石油需求量居世界第六位,日均石油消费量达到200万桶以上,到2010年。印度将取代韩国成为世界第四大能源消费国,排在美国、中国和日本之后。
印度石油战略主要是利用地理上的优势,以保持与中东地区的能源合作作为立足点;加强与俄罗斯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俄罗斯的石油作为重要补充;扩大能源合作范围,在非洲和拉美地区寻找合作伙伴;以企业收购和直接收购双管齐下,确保对海外石油资源的控制。印度的国家石油战略将不仅会影响未来南亚地区的地缘政治图景,甚至对未来全球能源和地缘政治图景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2](国际石油政治中的权利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