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回扣无业务时代,政府投资“被浪费”是公开中的秘密


  【新闻聚焦】财大气粗该不该胡吃海花?冯小刚的电影《甲方乙方》中的一句台词似乎可以回答——“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一地主老财都明白的道理,如今却在一些政府投资项目中变得无足轻重了。尽管没有具体的统计数字,但在每年上万亿的政府投资中,无效和低效项目仍然存在,而许多政府大宗项目也潜藏着浪费现象。

  “中国目前的很多投资并不是追求投资回报最大化,钢铁、半导体和房地产等领域都显现出了过多的生产力。”乔治梅森大学经济学教授Tyler Cowen在《纽约时报》撰文时认为,“由于中国政策更多是瞄准就业和社会稳定,即使决策层已经意识到了生产力过剩的问题,但碍于上述政策目的很难及时作出调整。”

  【新闻点评】一些地方政府为获得自身利益最大化,还管他浪费不浪费!40000亿投资,有多少变成私人腰包里的好处呢?这种行为,没什么好说的!这就是公开的秘密。地方政府一方为大,错了应该不是秘密!

  高铁建设中重复建设与投资浪费的问题。如京津之间,已有3条线路,加上京津城际和即将开通的京沪高铁,总共有7条线。高铁运营初期的低上座率尴尬就已经证明了这种担忧。去年底开通的武广高铁在运营初期的上座率不足4成,远远低于日本和法国高铁70%的平均上座率。为了提高上座率,停开大量普通车,使铁道部成为了真正的车匪路霸。

  近年来,地方政府在攀比性增长的重压和地区利益最大化的引诱下,具有强烈的经济扩张冲动,各地加快了投资建设的步伐。但遗憾的是地方政府基本上是把基建投资作为载体而发展自己的“私有经济”才是目的。

  反观农田水利建设却严重滞后,生态环境恶化。水利建设、改善环境同样可以创造就业,同样可以带来效应,而且长远来说,还是大效益,但是,由于这种效益不是立杆见影的,政绩是不突出的,油水不是太大的,最终没能入政府的“慧眼”之中。而高铁多好,又能创造好多个世界第一!

  投资高铁存在浪费不可怕,可怕的是要老百姓买高价票来埋单。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使用了30多年,船大难掉头,恐怕不是喊几句口号就能改变的。如果,“相关部门”还是执迷不悟,最终的结果恐怕就是经济崩盘,自生自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