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已经有人在抄袭这两个应用啦,一个是基于手机通讯录的聊天软件(KIK),一个是基于手机的照片分享(Instagram),一个可以不再需要短信,另一个则可以不再需要彩信。
KIK直接基于手机号码,另外一个更为直接的表明你的身份及你与社会关联的ID,你远可以设想,其实以后我们不需要运营商的短信、彩信及语音通话服务服务等,我们只需要运营商给我们提供在PC互联网时代一样提供的宽带而已。如果说Flickr代表的是照相机+PC的时代,而Instagram则代表带有摄像头的手机+3G通道的时代,Instagram还处在一个更加适合快速发展的互联网年代,开放平台的年代,它可以基于人们在其他社交网络上的关系链路去发展。
基于KIK的丰富的未来设想,已经有一个现成的榜样,就是QQ,当中国的运营商遇到这样的问题的时候,你可能触犯法律,你可能直接在通道上受到限制,你肯定快不起来,更别想拥有在KIK上看到的别人在输入的感觉。而Instagram在中国出了智能机基础和3G发展速度的限制之外,关系链路并不是那么好借用,目前只看到微博。
设想kik式的关系链路+Instagram的照片分享,在目前移动、电信、联通之间彩信互通都有问题的情况下,是会有需求的,但是照片审查的问题,几乎是任何一个资源不够的创业者都无法越过的难关,当真有创业者做出广受大众需要的这样的应用的时候,你只要弄几个号码发点敏感的图片,它就可能遭受“饭否”一样的命运。
另外一个方面,flickr模式在中国是不太可能单独成立的,只考虑服务器+带宽成本与所能获得收益的对比,自我的循环基本没戏。记住照片是比较难叠加广告的,之前我做过的研究表明单纯的相册是无法直接盈利的。如果用户少,好说,用户一多,没有资本的支持是无法持续的。而在你需要资本的时候,VC是会问你怎样盈利,你是回答不出来的。如果考虑收费模式,在中国很容易被巨头以免费的方式直接冲击,我们已经面临众多的案例表明一个领域被人看好之后,竞争的惨烈和不计手段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