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财经要闻(2010.11.22-2010.11.26)


一、宏观经济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预计将诊疗通胀

防通胀保卫战打响

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国内最高级别的经济会议,将定调下一年宏观经济的主基调和框架。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2011年经济大政方针后,国家发改委、央行和财政部等部门将分别召开工作会议。决策部门将制订出2011年的经济增长、就业、物价等目标,最后提交2011年全国两会讨论审议通过。

自金融危机以来,2008年和2009年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提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而进入2010年下半年,经济形势开始发生了新的变化,宏观经济政策迎来调整窗口。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前夕,10CPI再次创出近两年来的新高之时,1110,由国家发改委组织了由央行、商务部、交通部、财政部、统计局和粮食局等多个部门参加的一次关于当前通胀问题的讨论。在会上,各部门对当前的通胀问题高度统一,并提出了当前通胀问题的几个原因:一是货币超发,二是当前的粮食和食品流通体制出了问题。

1121,《国务院关于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要求各地和有关部门及时采取16项措施,进行价格调控。一场通胀保卫战打响。

货币政策转向稳健

目前经济增长还不错,但是价格问题应当引起关注,根据经验,发达国家的CPI正常范围在1%~2%区间,而发展中国家CPI范围在3%~5%区间,而5%是密切关注的水平。

由于通胀走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进行调整已经无疑了,但目前有两派观点,一方是稳健,另一方是从紧。但是目前决策层更倾向于转为稳健。

在稳健货币政策基调下,明年经济增长目标仍然会定为8%左右,货币供应增速目标(M2)可能定为16%~17%,而新增信贷目标可能低于今年的7.5万亿元。

财政政策仍然延续积极

在货币政策发生调整时,宏观经济政策的另一大政策——2011年财政政策仍然会延续积极口径。

金融危机后推出的一揽子投资项目,周期比较长,许多项目超过两年,如果现在财政政策收缩,会导致半拉子工程,所以积极财政政策仍然会延续。有消息人士说。

今年仍然推行积极财政政策的原因有两个,一是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许多建设需要财政配合;二是就经济本身而言,目前经济复苏基础不是很牢固,没有全面紧缩的基础,需要财政支持;三是这两年财政还可以。2011年的财政政策会强调平衡性,财政赤字率依然会控制在3%以内,但是赤字会小一些,不会像去年那么大。

尽管2011年积极财政政策不会退出,但是与2010年的积极意义已经有了区别。2009年和2010年的财政投入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方面,那么2011年可能会主要投向于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领域

 

二、行业经济

消息称节能环保产业规划已获国务院批准

1125获悉,由国家发改委会同环保部等部门编制的《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已经通过国务院批准。

作为十二五时期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之一,《节能环保产业规划》将对节能产业、环保产业和循环利用产业提供技术、产品和服务等支持,促进绿色经济产业链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环保产业在未来较长时间内仍将保持年均15%-20%的增长速度,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环保产业市场之一。十二五期间,我国的环保投资需求将比过去的五年增加一倍以上,超过3万亿元。

在《节能环保产业规划》的具体结构上,分为节能产业,环保产业和资源的循环利用三个方面。

在节能产业方面,主要方向是发展高效节能技术和装备,包括锅炉窑炉、电机及拖动设备、余热余压利用装备、节能监测技术和装备,重点示范推广稀土永磁无铁芯电机、基于吸收式换热的新型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技术等。

而在环保产业方面,《规划》提出发展先进环保技术和装备,包括污水、垃圾处理,脱硫脱硝,高浓度有机废水治理等。

节能环保等新型产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我国实施的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中,有2100亿元用于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环境建设,而目前规划的一系列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也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产业升级与结构调整的重要措施之一。而涉及具体的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的政策支持,目前还在研究中。节能环保企业今后将有望获得更多的税收优惠。

 

三、银行新闻

央行频繁出手压信贷 2011年将向中小企业倾斜

11月,央行新政密集出台——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胡晓炼则公开表态要控制今年最后两个月信贷投放。

央行信贷的收紧结构调整的信号明确。如此密集的调控措施和表态,使得对市场资金反应灵敏的银行承兑汇票贴现利率骤然走高,1125已升至5.2%,甚至突破了同期银行贷款利率。这说明贷款额度(资金)紧张,预期市场利率上升。

现在货币政策从宽松转向稳健,央行已发出明确信息,希望在信贷规模上要有所控制。在这种情况下,银行放贷要考虑下一步政策的影响,考虑拔备、存贷比等复杂问题。

11月以来,部分银行信贷增长仍过快,导致监管层发出了控制放贷规模的信号。

此前有报道称,四大国有银行11月份前三周的新增信贷略超过2000亿元。按照通常比例来看,四大行通常占新增贷款的45成。

不过,对于部分股份制银行,尽管客户贷款需求仍然很旺,但放贷冲动已经抑制。银行是早投放早收益,在正常情况下放贷要计提1%的拨备,这意味着如果在12月放贷,收到的利息还不够拨备,肯定亏损。

根据银监会规定,银行存贷比不能低于75%。但据央行最新资料,10月人民币存款增加1769亿元,同比减少1128亿元,其中居民存款减少高达7003亿元,创下了2009年以来的新低。存款下降,使得银行原本在安全线内的存贷比开始变得危险,部分银行机构不但不敢再放贷,同时还要想尽办法揽储。

来自央行数据显示, 1月到10月累计新增人民币贷款达6.88万亿元,已超过全年7.5万亿元信贷目标的9成。

此外,明年信贷中小企业所占比例会增大。银监会很可能会将流动性比例稳定性比例两个指标引入对商业银行的考核系统内。而流动性比例会更为重要,这里所说的流动性不仅包括通常意义上的零售业务,还包括对中小企业业务在内。

长久以来,大企业占据对公业务贷款更多的信贷额度。倘若再次加息,尤其是增加对公业务贷款利息,则会迫使大企业衡量信贷与其他融资渠道的成本高低,当加息到一定程度,大企业可能会选择通过发放企业债券等方式来解决自身的资金问题。如此一来,客观上也为中小企业的信贷需求腾出了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