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历史的原因,很少有人知道,国父孙中山和国民党领袖蒋介石是虔诚的基督徒。这并非什么污点,实乃两人能够带领中国走向文明的一个关键因素。因为基督教承载着深厚的人类文明。
一、基督教在西方
基督教源自犹太教的撒勒派,该派先行者为施洗者约翰。耶稣在约旦河受其洗礼,30岁后,耶稣开始外出传教。约翰被罗马统治者杀害后,耶稣成为教主,自称弥赛亚(受膏者,指被上帝选中的人)。他坚持在下层民众中传教,获得很大成功,吸引了12门徒跟随他。但是,耶稣的传教活动引起了犹太教和罗马当局的敌意,他们收买了犹大,将耶稣拘捕并杀死。从此,撒勒派正式与犹太教决裂,基督教渐渐成型。与犹太教相比,基督教有自己的特点:第一,改革宗教仪式,去除了犹太教繁杂的仪式,仅保留洗礼和圣餐仪式。第二,提倡因信称义,只要信仰上帝,就能被拯救。这使得非犹太人也能得救,扩大了选民的范围,为基督教成为世界性宗教打下了基础。
基督教发展的一大契机是与古希腊文明相遇。在基督教诞生之前,已经有犹太人用希腊哲学对《旧约》进行阐释;在希腊化时代成书的《新约》,更直接的使用了希腊哲学的概念。在基督教形成和壮大过程中,保罗起了决定作用。他证明基督教比希腊哲学优越,“我四处查看你们崇拜的对象,我注意到一座神坛,上面刻着‘未识之神’。你们崇拜但又不认识的,正式我现在要宣扬的”。希腊哲学和基督教的结合,不仅产生了独具特色的经院哲学,还把理性引入到基督教信仰之中,使信仰不至迷妄。此后,信仰与理性一直是基督教内部的一对张力。
传承文化和大学建制,是基督教在中世纪的伟大贡献。公元455年,汪达尔人攻陷罗马,西欧进入黑暗时代。这一时期,文明倒退到极其可怜的境地,除了教士和修士没有人懂得读书写字,教会自觉承担了自己的责任,它把读写的技能传授给人们。12世纪前,学校依附于寺院和教堂,后来,形成了教师和学生的行业公会,孕育出大学。大学从产生,就有相对于教会和政府的独立性,为言论自由奠定了基础。大学一般设神学院、法学院、医学院、艺学院四部分。各大学科目有不同的侧重,巴黎大学、牛津大学都以神学院享誉欧洲,它们也因此成为世界的学术中心。
科学的孕育和发展,是基督教对近现代文明的伟大贡献。大家都知道,布鲁诺因自己的科学观点被烧死在罗马的鲜花广场,但是,却很少有人提及,近代科学之父和先驱们——伽利略、哥白尼、牛顿,全部都是虔诚的基督徒。科学不仅孕育于基督教的学术传统之内,还为科学探索提供直接的精神动力。按当时人们的看法,上帝亲手写了自然之书,上帝在万物之中展开,人们渴望认识上帝,认识的途径就是探索自然。
基督教为人类社会提供道德支持,传播平等、博爱的普世价值。“摩西十诫”和“登山宝训”是上帝为人立的约法,要人无条件的遵守,这构成了社会建构的基础。在上帝面前,所有人都是兄弟姐妹,人人平等。“爱”是基督教道德的核心,神对人最大的诫命是“尽心尽意尽力爱上帝”、“爱人如己”。基督教也强调认罪、悔改、饶恕、谦卑。资本主义兴起后,基督教演变出新教伦理,提倡惜时、节俭、尽职、勤奋、自律和刻苦,推动了世俗社会的发展。
可见,在西方,基督教已经成为人类文明的标志。
二、基督教在中国
基督教很早就传到中国。唐太宗贞观九年(635年),基督教聂斯托利派(景教)传入中国,在唐朝会昌五年遭禁。元朝时基督教(景教和罗马公教)再次传入中国,元朝灭亡后中断。明朝万历十年(1582年),天主教耶稣会派利玛窦来华,谋取传教。清朝雍正五年(1727年),东正教传入中国。1807年,新教传入中国。
清末民初,基督教在中国十分活跃,为中国社会和文化作出了杰出贡献。根据相关统计数据,1917年,外国人在中国办学的学生数占中国学生总数的情况是:初等教育4%;中等教育11%,高等教育80%。1926年全国有基督教小学5000多所,中学200所,大学16所,学生30万名;天主教小学和神学约9000所,中学200多所,大学3所,学生50万名,两者合计,共有学生80万名。
教会大学更在中国遍地开花,星罗棋布。比较著名的教会大学有齐鲁大学(1917,济南)、燕京大学(1919,北京)、辅仁大学(1925,北京),东吴大学(1901,上海)、震旦大学(1903,上海)、圣约翰大学(1906,上海)、沪江大学(1906,上海)、之江大学(1910,杭州)、金陵大学(1910,南京)、福建协和大学(1915,福州),岭南大学(1904,广州)、岭南女子文理学院(1908,广州),华西协和大学(1910,成都)、华中大学(1924,武昌)。实际上,1921年,全国公立大学仅北京大学、山西大学、北洋大学三所,私立大学5所,教会大学却有16所。教会大学培养的精英人才灿若星海,详情可参阅本文附件。
基督教与中国革命结下了不解之缘,孙中山和蒋介石都是虔诚的基督徒。
12岁时,孙中山在家乡和美国传教士克尔学习英文,从克尔那里,孙中山开始了解西方。后来,孙中山进入教会学校,读完了小学、中学和大学。基督教信仰为孙中山翻满清政府、捍卫民主共和提供了精神动力。孙中山曾亲口说,“革命之真理者,大半由教会所得来”,“我是基督教徒,上帝派我为我国人民去同罪恶奋斗”。作为第一个接受基督教信仰的国家领袖,孙中山标着这个国家正在走向宽容、多元、宗教自由,也标志着这个国家正在从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孙中山逝世后,遵照他的遗言,为他举行了基督教葬礼。
有传言说,蒋介石加入基督教是宋美龄母亲的要求。但是,蒋介石的家人透露,蒋介石追求宋美龄的时候,宋美龄母亲跟他讲,我们是基督家庭,你必须信这个。蒋介石就说,我不知道什么是《圣经》,我也没念过,我念完再说。8个月后,1930年,蒋介石开始信仰基督教。蒋介石是虔诚的,他认为基督教的教义很好,自由平等,有一种救世精神。也许,救世精神很切合他当时希望拯救中国的心境。他说,“神要赋予我这个使命,那么为了中国的统一大业,不惜自己的生命”。到了台湾以后,蒋介石反思了自己在大陆的政策,“神爱世人”,为着民生考虑,在大陆没有做的,他都做了。他在台湾进行政制改革、经济改革、土地改革,他成功了,使台湾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三、中国呼唤基督文明
似乎一切现象都预示着,基督的福音将要传遍中国,十字光辉将要在中华大地闪耀。然而,49年以后,这一进程嘎然而止。50年代,大陆进行院系调整中,原来师资优良、学科配置合理的教会大学被肢解。同样是50年代,“三自爱国运动”兴起,本着“自治、自养、自传”的原则,中国基督教会不再接受境外教会管理和干涉,与境外中断了联系。根据官方统计数据,这些年来,国内基督徒人数还是增加很多。但与西方教会不同,中国教会内没有出现大学者,耶稣宣扬的“爱人如己”的教义,没有被广泛接受。相反,“三自会”内出现了基督官僚的腐败现象,越来越多的教徒宁愿参加“家庭教会”,也不参加“三自会”。根据于建嵘的研究,“家庭教会”的信徒数量早已大大超过“三自系”。
一个民族的长远发展,有赖于其精神上的康健。现在的中国,科学理性仍旧匮乏,人们的头脑中尚残留封建主奴思想,不能真正懂得民主和平等的涵义。中国经济虽然繁荣,但其背后却蕴藏着危机:学术造假横行,贪污腐败猖獗,拜物教泛滥,人与人互不诚信,少不敬长,强不爱弱。承载着希腊精神的基督文明,完全可以弥补中国在这些方面的缺陷。中国呼唤基督文明。
30年前,中国经济领域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的繁荣,今天,为什么不在基督教上试一试呢?
附:清末民国教会大学培养的部分杰出人物
东吴大学:金庸、费孝通、谈家桢、赵朴初、雷洁琼、张卫国、王宠惠、吴经熊、孙起孟、李浩培、潘汉典、李政道、刘建康、宋鸿钊、杜子威、郑辟疆等;
金陵大学:南怀瑾、方东美、程千帆、陶行知、程抱一、张德慈、李景均、李卓皓、左天觉、王应睐、马保之、刘伯明、孙明经、刘国钧、吴德耀、赛珍珠、邹秉文、章之汶、杭立武等;
辅仁大学:王光美、叶嘉莹、周一良、王光英、邢其毅、邓昌黎、蒋丽金、彭勤菑、黄伯辉、史念海、葛信益、刘乃和、俞敏、赵光贤、熊振翔、何国柱等;
燕京大学:冰心、周南、黄华、周汝昌、俞大纲、陈翰伯、韩叙、龚澎、韩素音、萧乾、严冬生、沈元、侯祥麟、谭文瑞等;
圣约翰大学:林语堂、张爱玲、邹韬奋、宋子文、孔祥熙、顾维钧、荣毅仁、曹云祥、俞大维、经叔平、贝聿铭、吴宗锡、董鼎山等;
岭南大学:陈荣捷、梁羽生、钟荣光、林思齐、林尚安、甘乃光、伍舜德、黄本立等。
沪江大学:徐志摩、李公朴、吴经熊、夏志清、邓家栋、徐次达、冯亦代、张资珙、程及、朱抚松、李道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