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稀见史料·前言》


《中国现代文学史稀见史料·前言》
 
这里搜集的有关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三种史料并不特别难见,但在事实和经验中,它们的使用率并不高,有鉴于此,我和登山兄想到把它们集中重印出来,供从事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学者使用。
 第一本是英文《中国现代小说戏剧一千五百种》(1500 Modern Chinese Novels & Plays)。
本书是1948年辅仁大学印刷的,严格说不是正式出版物,所以可能流通不广。夏志清写《中国现代小说史》的时候,在前言里专门提到宋淇送他的这本书非常有用。这本书的作者,通常都认为是善秉仁。关于此书的编辑情况是这样的:当时“普爱堂出版社”计划出版一套丛书,共有五个系列,第一个系列是“文艺批评丛书”,共有四本书,其中三本与中国新文学相关,一本是《文艺月旦》(甲集,原名说部甄评),一本是《中国现代小说戏剧一千五百种》,还有一本是《新文学运动史》。《中国现代小说戏剧一千五百种》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苏雪林写的“中国当代小说和戏剧”(Present Day Fiction & Drama In China) 。
第二部分是赵燕声写的“作者小传”(Short Biographies Of Authors)。
第三部分是善秉仁写的“中国现代小说戏剧一千五百种”。
本书印刷的时间是1948年,大体上可以看成中国现代文学结束期的一个总结,作为一本工具性的书,因为是总结当代小说和戏剧以及相关的作家问题,它提供的材料准确性较好。特别是善秉仁编著的《中国现代小说戏剧一千五百种》,主要是一个书目提要,虽然有作者的评价,如认为适合成年人、不适合任何人或者干脆认为是坏书等,但这些评价现在看来并不是没有价值,我们可以从他的评价中发现原书的意义,就是完全否定性的评价,对文学史研究来说也不是毫无意义。比如当时张爱玲出了三本书,分别是《传奇》《流言》和《红玫瑰》(原名如此),提要中都列出了。认为《流言》适于所有的人阅读,而对《红玫瑰》是否定的,建议不要推荐给任何人。对《传奇》则认为虽然爱情故事比较危险和灰色,不合适推荐给任何人阅读,但同时认为,小说叙述非常自由和具有现代风格,优美的叙述引人入胜且非常有趣。另外,本书对《围城》的评价也不高。
本书的编纂有非常明确的宗教背景,前言开始就说明是向外国公众介绍中国当代文学,但同时也有保护青年、反对危险和有害的阅读。作为中国早期一本比较完善的现代文学研究著作,本书的价值可以说是相当高的,除了它丰富和准确的资料性外,苏雪林的论文也有很重要的学术史意义。它基本梳理清了中国现代小说和戏剧的发展脉络,而且评价比较客观。她对鲁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开创性地位有正面的评价,对老舍、巴金的文学地位也有较高评价。对新兴的都市文学作家群、乡土作家群、北方作家群等等,都有专章叙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地位的小说家和剧作家基本都注意到了。本书叙述中国当代小说,苏雪林第一个提到的就是鲁迅,她说无论什么时候提到中国当代小说,我们都必须承认鲁迅的先锋地位,这个见识体现了很远大的文学史眼光。

 

第二本是《说部甄评》。

 

本书原是用法文写的一本书,后来译成中文,名为《文艺月旦》甲集,19476月初版,署景明译,燕声补传。书前有一篇4万余字的《导言》,其中第三部分“中国现代小说的分析”,多有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评价。本书除了善秉仁的“导言”外,还有赵燕声编纂的“书评”和“作家小传”,这些早期史料,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很有帮助,特别是其中一些史料线索很宝贵,比如善秉仁在《文艺月旦》的导言最后中提到:“文宝峰神父的《中国新文学运动史》业已出版。一种《中法对照新文学辞典》已经编出,将作为‘文艺批评丛书’的第三册,第四册又将是一批‘文艺月旦’的续集。”

 

第三本是文宝峰《新文学运动史》(Histoire de La Litterature chinoise modern by H.Van Boven Peiping

 

我最早是 从常风先生那里听到这本书的。我查了一下印在《中国现代小说戏剧一千五百种》封三上的广告目录,提示英文正在计划中,而法文本已经印出。本书列为“文艺批评丛书”的第二种。

常风先生在世的时候,我有时候去和他聊天,他常常告诉我一些上世纪三十年代文坛的旧事,有很多还是一般文学史中不太注意的。文宝峰(H.Van Boven)这个名字,我就是从他那里听到的。记得他还问过我,中国现代文学界对这个人有没有研究,我说我不清楚。他说这个人对中国现代文学很有兴趣,写过一本《中国现代文学史》。听常风先生说,文宝峰是比利时人。1944年春间,他曾和常风一起去看过周作人。常风先生后来写了《记周作人》一文,交我在《黄河》杂志发表,文章最后一段就写这个经历。他特别提到“见了文宝峰我才知道他们的教会一直在绥远一带传教,因此他会说绥远方言。文宝峰跟我交谈是英文与汉语并用,他喜欢中国新文学,被日本侵略军关进集中营后,他继续阅读新文学作品和有关书籍,我也把我手头对他有用的书借给他。过了三四个月,文宝峰就开始用法文写《中国现代文学史》,19447月底他已写完。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不久文宝峰到我家找我,他告诉我说他们的教会领导认为他思想左倾要他回比利时,他在离开中国之前很希望能拜访一次周作人。与文宝峰接触近一年,我发现他对周作人和鲁迅都很崇拜。”(常风《逝水集》第106页,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

梁实秋在《忆李长之》一文中曾说:“照片中的善司铎面部模糊不可辨识,我想不起他的风貌,不过我知道天主教神父中很多饱学之士,喜与文人往来。”(《梁实秋怀人丛录》第318页,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9年)

梁实秋这篇回忆李长之的文章,就是由常风先生寄了一张1948年他们在一起吃饭时的合影照片引起的,这张照片上有当时北平怀仁学会的善秉仁,文宝峰当时可能也在这个机关服务。这张照片非常有名,主要是当时京派重要作家都出席了,此后他们大概再没有这样集中过,梁实秋此后也再没有回过北平。记得好多年前,子善兄曾托我向常风先生复制过这张照片,我帮他办了此事,还就此事给《老照片》写过一篇短文。

文宝峰H.Van Boven是比利时人,曾在绥远、北京一带传教,喜欢中国新文学,1944年,被日本侵略军关进集中营后,他继续阅读新文学作品和有关书籍,用法文完成了《新文学运动史》(Histoire de La Litterature chinoise moderne1946年作为“文艺批评丛书”的一种,由北平普爱堂印行。此书中国国家图书馆现在可以找到,希望以后能翻译出来供研究者使用。关于文宝峰其人,我后来还在台湾大学古伟瀛教授编辑的一本关于传教士的名录中见到了相关的介绍,印象中他后来到了日本传教,2003年在日本姬鹿城去世。

《新文学运动史》正文共有15章,除序言和导论外,分别是1桐城派对新文学的影响2译文和最早的文言论文3新文体的开始和白话小说的意义4最早的转型小说——译作和原创作品5新文学革命A文字解放运动;B、重要人物胡适和陈独秀;C反对和批评;D对胡适和陈独秀作品的评价E新潮;6文学研究会7创造社8新月社9语丝社10鲁迅:其人其作11未名社12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新写实主义13民族主义文学;14自由运动大同盟15新戏剧。

赵燕声在《现代中国文学研究书目》一文中认为,“西文的中国新文学史,此书现在是唯一本。内容偏重社团史料,作家传记;叙事截止于一九三三、一九三四左右。错误的地方很多。”(《文潮》第五卷六期,民国三十七年)

在以往中国现代文学史编纂史研究中,还没有注意到这部著述。因为它完成于上世纪四十年代中期,大体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完整历史,是一部非常有意义的著述。我们从它的目录中可以看出,文宝峰叙述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眼光很关注新文学和中国传统文学的关系,特别是对转型时期翻译作品对新文学的影响有重要论述。本书的影印出版,对开拓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视野很有帮助,同时也促使学界用新眼光打量中国现代文学编纂史。由于文宝峰对周氏兄弟的新文学史地位评价很高,本书对鲁迅研究、周作人研究的启示意义也是显而易见的。虽然作者有明显的宗教背景,但他在评价新文学史的时候,还是保持了非常独特的眼光。文宝峰在序言中,特别表达了对常风先生的感激之情,认为是常风先生帮助他完成了这部著作,文宝峰说,在集中营修改此书的漫长岁月里,常风先生审看了他的稿子并给他带来必要的信息和原始资料。

希望这三种史料的影印出版能推动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进展。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香港龙门书局曾翻印过《中国现代小说戏剧一千五百种》,但大陆一般研究者也不易见到,其它两种就更少听说了。现在秀威出版公司将三种史料一并同时推出,对于加强两岸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交流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至于另外一种《中法对照新文学辞典》,目前我们还没有找到,希望以后能有机会发现并贡献给研究者。

 

                             谢 

 

                      2010930于厦门大学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