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语言危机与民工潮


 少数民族语言危机与民工潮

 

曾经征服中原、改写近五百年中国历史走向的满族先人也许想不到,自己的民族的语言命悬一线,满语濒危将成为“文物语言”。据1129《新京报》报道,满族人口已逾千万,仍在使用满语的仅是东北农村个别村庄的少数老人。少数民族语言濒危并非孤例,一首《乌苏里船歌》让无数人认识的赫哲族,他们在东北白山黑水间的赫尼哪千年吟唱,也将会成为绝响。中国社会科学院网站显示,我国已有20多种语言使用人口不足1000人,处于濒临消亡的边缘,包括赫哲族语、仡佬语、土家语等。

 

一个人没有了自己的民族语言,就失去了自己的文化身份;一个人失去了乡音,就永远告别了故乡。谁喜欢失去自己的身份和故乡?当民工潮不再是春节期间的景观而成为四季的社会流动,新疆的少数民族年轻人出现在广东的世界工厂内加班,你就会感受到当代中国的族群流动已经成为社会的细胞性常态。而少数民族语言遭遇危机,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地区不平衡造成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自主性缺失的文化症候。

 

曾经因偏僻而保持原生态语言的少数民族,与其他经济落后地区一样,被日益发达的交通网络和市场经济纳入流动社会,现代媒体和网络将流行文化覆盖到每一个角落,年轻人再也不像父辈们一生固守故乡,他们远走他乡谋生打工,民族语言就成为像故乡一样不得不放弃的远方。民族语言或者民族服装虽然具有情感功能,却无法帮助他们实现最为迫切的谋生发展而终于抛之脑后。

 

少数民族语言的危机显示了当地经济发展缺乏自主性。当一个地方居民无法在祖居之地获得经济保障,过上有尊严的生活,而不得不远走他乡,去大城市或者发达地区寻找谋生机会,放弃自己的母语,追随强势经济背后的语言文化不过是最自然的本能选择。不论是一个少数民族,还是一个落后国家,仰人鼻息的经济困境,莫不导致自身语言文化的弱化和退化。

 

如果说传统文化还是地域性的文化,现代文化则是通过媒体和网络四处扩张的全国性甚至全球性流行文化。这种流行文化只是几种少数强势语言的文化。无所不在的现代媒体和网络,形成巨大的流行文化的裹挟力量,让少数民族言的文化顷刻之间边缘化。对于从小通过各种媒体“见多识广”的年轻人来说,边缘与主流的选择往往不需要思索。

 

语言无高低贵贱发达落后之分,每一种语言都蕴藏着这个民族独特的文化智慧,任何一种语言的消亡都将成为人类的损失。今天,我们更不能任少数民族语言在经济依附和流行文化裹挟下自然消亡。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双语教学”等制度之外,最重要的是让少数民族地区形成自主经济,保证多数人不用远走他乡谋生,而是可以在家乡谋生创业。经济保障和自信之后,人们才能够以自己的故乡和文化自豪。中国文化近些年的自信,也正是在我国经济获得长足进展之后,才使得人们认识到自己的文化传统和身份并不决定历史上国弱积贫,而经济自信和文化自豪却是直接相关的。经济自主和语言文化的自豪,才会使少数民族语言保持活力获得基本的向聚。 

 

有朝一日,当所有人不再因贫困而告别故乡辗转各地,长期靠着异乡话过活,而是可以在母语乡音中发展,解决少数民族语言危机也就有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