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自主招生改革的目标与路径


  近来,关于高校自主招生的话题成了社会上热议的焦点之一。对于目前高校实行的联考举措,赞成者有之,反对者亦有之,甚至还有的根本就反对教育去行政化(见中国经济网《教育主管部门终于“说话了”》,说什么我们要做的是改善教育的行政领导问题。一时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其实,关于高校的自主招生改革,国家今年发布的教育规划纲要中已经明确指出:“按照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公平的原则,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办法,政府宏观管理,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并且,从理论上讲,人才市场从属于产业市场,而教育市场则从属于人才市场。教育市场化是人才市场化这一大趋势的必然结果。因为人才的市场化不仅体现在流通配置领域的自主择业、自负盈亏,更要体现在人才生产(求学)领域的自主生产经营,即升学时自由自主地选择学业,求学时在学校教学服务的帮助下自主学习,进而将其开发成市场需要的某类人才。这便意味着在人才与用人单位自由自主地双向选择之前,先要实行学生与学校之间自由自主地双向选择。由此,我们认为,高校的自主招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目标和方向。它的理想状态是每个学校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自行组织考试,选拔人才。然而,由于学校及学生的数量众多,这样做一方面学生要参加多次考试,另一方面,每个学校都要单独组织考试,也会浪费大量的资源。于是,专业设置特色相同或相近的高校联合起来组织统一考试,共同选拔在此类专业上有发展潜力的学生。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招生录取的效率。因此,我们说,大学自行联考的自主招生是我国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目标。

  同时,应当看到,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有相应的社会经济条件为支持,否则,就可能误入歧途。这一社会经济条件就是我们已经建立起了相对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体系,社会的法治化、诚信度都比较高。目前,最易引起大家争议的就是自主招生与教育公平之间的矛盾,这说到底还是完全自主招生的社会经济条件尚不成熟。因此,我们在确定了高校自主招生这一基本目标的同时,也应当关照如何逐步地实现这一目标,也就是路径的设计。如何设计呢?我们的方法还是将教育放在社会经济这一大系统中来考察,简单地讲,我们社会经济的目标是法治社会、诚信社会及市场经济,而与之相应的招生制度就是高校自主招生。同样,现在我们社会经济的形势是部分成熟的市场经济,与诚信、法治社会还尚有距离。那么这时,就需要公信力比较强的部门介入,这方面目前各方都认可的还是政府部门。因此政府组织的统一高考,还有存在的必要。当然,除了统一高考,在一些比较容易突破的领域,我们也可以逐步实行自主招生考试了。于是,才有了近年来的高校自主招生改革。但是,这些举措还有完善的必要,这是因为它与当前的社会经济现实并不太适应。比如,目前的自主招生改革集中在一本重点院校,并且不分专业、学校的统一实行自主招生改革,这就很容易引起社会的争议。因为大家都知道,这些重点大学在就业市场上虽然没有计划经济时代的绝对优势,但仍然有着强大的相对优势,如果学生考上这些学校,其就业前景一般还是比较乐观的。那么在目前的社会经济现实下,如果对这些学校过分主张自主招生,而不强调统一高考,则很可能造成有权有势者捷足先登,进而引起社会的不满。所以,我一直强调,自主招生应该先从容易突破的领域实行,这就是高职院校及三本院校,因为这些学校的教育背景为学生形成的竞争优势基本上不存在,学生要在人才市场上竞争,关键在于自身的专业素质及能力。这些学校实行自主招生时,社会比较容易接受。或者可以这样说,一本重点院校被人们称为比较稀缺的优质资源,这时无法实现按需分配(需求者自由选择),只能实行按劳分配(看谁的成绩高);而对于三本及高职院校,由于其供应充足,则完全可以实现按需分配(需求者自由选择)。等社会经济继续发展条件逐步具备了,就可以将自主招生范围从本三、高职院校向本二、本一院校逐步扩大。

  那么目前我们应该具体实行怎样的自主招生政策呢?我以为,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综合重点大学基础研究类专业实现全国统一高考,学生毕业后由国家统一分配到各类科研院所工作。其二,一本中其他大学或者综合重点大学中的应用型专业,可以实现目前的自主招生考试加统一高考的政策,学生毕业后自主择业,要注意的是自主招生考试内容只考与专业有关的知识,不考过多内容。其三,二本院校实行自主招生考试加上统一高考,形式与目前的一本自主招生政策类似。其四,三本及高职院校,实行完全自主招生,即由学校单独组织考试,自主决定录取,为了提高效率,高职或三本院校也可以实行专业相近的学校组织联考,以提高招生考试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