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20年择校不可能被消除”推手是谁?


“未来20年择校不可能被消除”推手是谁?

 

 

月初,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教育部关于治理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问题的指导意见》,新京报报道说:“教育部表示,各地要力争经过35年的努力,使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不再成为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这是教育部官方首次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的时间表。

今天的华西都市报报道说:“北师大教授称择校实为择师 未来20年难消除”。昨日,来自全国各地的上百名教师齐聚成都大学师范学院,参加全国高师教育研究会小教培养20年会。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首届全国十佳师德标兵林崇德在会上说的。

教育部说“力争经过35年”解决择校问题,林崇德说:“未来20年择校不可能被消除”。我们究竟应该相信谁的?

我宁可相信林崇德的20年不可能被消除,也不能相信教育部的“35年”。林崇德说:“纵观所有职业,没有一种像教师职业那样具有绵绵不绝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这也决定了家长想要挑选更好的老师来使自己的孩子更富竞争力。”

他还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是正常现象,而择校也不是择学校,而是择老师。”他告诉在座的教师:“我们是干什么吃的,我们是教书的,如果书都教不好,何谈优秀教师和选择学校。”

林教授感叹,如今高校抢教授、抢尖子生,这让各地的教育均衡受到了严峻考验。“可叹孔雀东南飞,教师们走到了北京、上海,西部教育更应发展,留住教师壮大教育。”他认为,年轻教授应该懂得“爱岗敬业”,不要轻易跳槽。

林崇德批评了国内大学教师教学的态度,认为教师只管课堂将是教育发展的阻碍。“大学的老师们,你们关注学生的7子了吗?”即是否关注了学生的帽子——学位,学生的位子——何时升官,学生的票子——经济水平,学生的牌子——公司科研,还有学生的房子、内子和孩子。“教师不要嫌弃学生成绩差,天生其才必有用,师爱是师德的灵魂,这是一种只付出不计回报的、无私的爱。”

读完整篇报道,我们没有理不相信这个现实:如今的择校热至少在未来20年内都解决不了。

林崇德是中国第一位教育学博士,他的导师是朱智贤先生,朱智贤先生逝世之后,我应邀参与《朱智贤传》有关资料的收集,也是这么一个机会让我接触了中国教育,学习教育。大概正因为我不是教师,因此观察中国教育现状也就格外真切。

教育部说“力争经过35年”解决择校问题而并没有涉及到择校问题的根本,更没有不可能当机立断斩断择校的推手,因此“35年”也就是说说而已。

我所感受到的中国教育处处都在谎言之中,林崇德先生参加了国家众多教育方案策划,参与教育部通过此次的改革与发展纲要。他不敢说“力争经过35年”解决择校问题,而我们教育部长敢说,因此,也就是一个谎言而已。

中国教育是一个南辕北辙教育,是一个说一套做又是一套的教育。由此周而复始,什么时候也走不出“应试模式”,即便是自主招生也是这样,即便是给学生再多的选择余地也仍然是这样。

应试模式就是这个谎言直接的推手,应试的阴魂不散,那么中国教育的谎言也就不散。

最近有一个炙手的话题,“清华、人大几校联盟和北大13校的联盟”,这种自主招生被学者评价为:“高校自主招生结盟 给学生提供多样化选择”。但是从根本上讲高校自主招生经历了“七年之痒”——自主招生仍然难挡应试风“围剿”,这是中国教育步履艰难的根本所在。5%的自主招生往往没有达到其初衷,不仅是依旧停留在在应试的圈子里,而且还滋生一些腐败,权力不可能不介入,只要有权力介入,也不可能免费腐败的滋生。

再联系到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网上报名截止到102518时,通过资格审查的人数已经超过139万,接近140万大关,平均竞争比例861。报考人数最多的政协全国委员会职位已经超过万人,无人报考的职位则减少到了111个。竞争最激烈的国家能源局职位竞争比例则达到了4961:1,远远超过了2010年国考最大竞争比例4224:12009年国考最大竞争比例4723:1

面对中国的百万“考碗大军”,法国媒体评论称,如今“红领”已取代“白领”,成为中国年轻人最青睐的工作。韩国媒体也说:“全中国似乎都因公务员考试而忙碌起来。”

新加坡媒体指出,中国的“公务员热”将成为中国发展的障碍。文章认为,近年来,中国社会各阶层已出现过度求稳的心态,比如人人争抢公务员这个“铁饭碗”。在一个平衡规范、保障健全、法制体系完备的社会环境里,公务员仅仅是比较稳定的职业,并不符合那些创业心很强的人才。

有评论说:“可以说,目前中国‘考碗热’折射出人们的信心不足,没有人再去专心踏实发展实业、积极创业。长此以往,国家崛起所必须经历的高端工业化进程将饱受铁饭碗心态不利影响。”

如果教育就是为了一个饭碗,那么从义务教育到公考,受教育者都是在为了争夺各式各样的饭碗,中国教育确实也就没有更值得让人赞赏的地方,这种以应试为核心的教育还能培养出一流的人才吗?而这正是“钱学森之问”的核心。

剥开中国教育剩下的仅仅是考试,如果说“科举制度”走到清末已经日暮途穷,被废止是一种进步;而今日“应试”已经成为教育不公的推手,从高考到公考让教育误入的歧途使得这种教育连科举制度都不如。如果“高考”原本还存在一定的公平,当应试变成教育不公的推手,“高考”也会走向反面——这是教育不公的另一个推手。

笔者观点:改造中国教育只有让中国高校的自主招生全面放开,各种各类高校,各就各位,依照不同的培养目标自主招生,培养各种不同层次的人才。最现实的做法就用三五年的功夫实行这种转制,教育部不要再做婆婆,要做开明政府,教育部只管高校开办许可的评估,高等教育的质量评价留给历史与社会去做出。

二〇一〇年十一月三十日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