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世界的革命性产业 |
——写在《中药现代化与湖北经济新优势论坛》举办之际 |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为中华民族的健康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18世纪之前,中医药一直走在世界医学前列。近代以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式微,西医药逐渐占据主流治疗地位,政策和管理体制也不再向中医药倾斜,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受到了严峻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快速增长,相应地,人的健康消费系数也在逐年增加,不仅要求在生病时“被动治疗”,更要求将保健和预防体现在日常生活中。西医西药是有病治病,而中医中药讲求“治未病”,更符合现代主流生活理念。
最近召开的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十二五”规划的基本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所谓以人为本,就是以人的健康、幸福为本。中药产业作为一种“健康友好型”产业,有着庞大的市场需求基础,已经成为国家“十二五”规划重点支持发展的产业之一。
为分析湖北中药产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探讨“十二五”期间湖北中药产业现代化发展的机制,推动中药产业成为湖北经济新优势,我们特研究、撰写此发展报告。
中医“被西医改造”,导致中药一度被排挤
在传统社会,中药和中医总是绑在一起的,“药为医之兵”。中药和中医的关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中医和西医是可替代性的医疗方式,清朝末期以来,随着西方国家的入侵和西方文化的渗透,中医中药被视为一种落后的医药科学,几禁废止。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对中医药认识上的偏见也并未消除。在“中西医结合”、“中医药科学化现代化”的名义下,中医被西医所改造,结果导致中医药的式微。
20世纪80年代,为了挽救中医中药,中央把“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写进我国《宪法》。198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成立,希望从组织上体制上加以扶持。然而,这些没有对产业发展形成促进效应,制度出现失灵,中医中药处于“治病产业”的边缘。
因为政策导向问题,作为个体,中医学生们为能顺利找个好工作,全都蜂拥学习西医;在中医方面积累多年的赤脚医生,因没有医学院校的学历,没有行医资格,被迫退出;加上中医考核用西医指标,广大中医看不到前途,纷纷转型。以至于流行着这样一个说法:老中医不断死亡,中年中医不断改行,青年中医前途茫茫。
除此之外,传统中药本身疗效缓慢、携带不方便的属性,难以镶嵌到现代人“快餐式”的消费方式里。而西医药治疗效果显著,携带方便,能够让居民腾出更多的时间,中医药逐渐被西医药所替代。
中药试图在中医之外寻找一片蓝海。中药提取物、中药保健品、中药兽药等都是中药企业开拓的领域。然而,中药产业涉及中药农业、中药制造业、中药知识产权和中药商业,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纰漏,都将摧毁整个中药产业。因此,如何加强产业链之间的协调并实现标准化就显得至为重要。
具备五大特征,中药产业有望成为“明星产业”
如果把快速成长的行业称为“明星产业”,通常它具有五大特征:价格低廉具有自我营销的属性;持续性消费;老少皆宜;消费耗时短。
中药产业具有明星产业的五大特征。首先,中药产品价格不高,极具市场穿透力,能被大多数消费者所接受。虽然近年来中药材价格上升很快,特别是经过GAP认证的药材价格高昂,但生产出来的中药产品价格并不高,绝大多数人都能消费得起。
其二,所谓自我营销属性,是说某种产品只要证明有效,就会有许多人仿效购买,并口耳相传,此时产品就像长了腿,可以自动走下货架。中药保健产品属于此类产品,一旦人们看到其他人正在使用该类产品,立刻也想拥有它们。
其三,中药产品具有持续性消费特征。持续性消费即产品具有重复消费性。比如中药饲料,畜禽每天都要消费,每天消费的结果是每天都要生产,企业才有可能时刻有现金流入账。
其四,任何年龄段的人都可以消费中药产品。如果一种产品只满足一类人群或阶层的需求,这个市场就是一个“窄众市场”,容量有限,企业不可能无限做大。而许多中药产品属于“宽众市场”,任何人都可以消费,如功能性饮料,企业很容易做大。
最后,现代中药制剂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像过去需要煎熬,消费耗时短,便携性强。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很快,税后工资越来越多,而可支配的时间却越来越少,这就要求产品必须便携,不需要花费时间来消费。如中药配方颗粒,被称为快餐式中药,随身携带,直接冲服。
经济和社会转型,正在推动中药产业崛起
北京大学张维迎教授认为,中国的崛起至少包含三层意思:第一层是中国经济的崛起;第二层是企业和企业家的崛起;第三层是中国文化的崛起。目前来看,中国经济的崛起远远快于企业家的崛起;企业家的崛起又远远快于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崛起。随着国人变得更为富有和自信,将纯天然、绿色、环保的中药作为治疗疾病、预防疾病的首选药物时,国外居民才可能进行效仿购买。
产业结构的变化总是伴随着人的需求结构的变化。在中国,上世纪80~90年代,解决吃喝;90年代至今,解决玩乐;未来,解决健康,提倡康而寿、寿而康。西医虽然能够治疗疾病,但无法让人的生活质量变得更高,治疗医学必将被保健医学所取代。伴随着这一转型,中药产业必将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引擎。
近几年,国民的购买力和消费认知都已大大改变。过去,经济不发达,收入低,人们关注的是抽出更多的时间去挣钱,只有生病时才成为医院的顾客。现在,收入水平的提升,银发时代的来临,人们在关注财富的同时,更为关注自己的健康,“花钱买健康”已成为一种时尚、潮流。
西医药经过多年的繁荣,现在已经到了一个临界期,毒副作用大、治疗成本高,各国都在寻找可替代的医疗方式。中医药天然、绿色、环保,能预防慢性病,缓解亚健康状态,且其价格低廉,日益受到各个国家的关注和消费者的青睐。特别是受到商业企业家的推崇,以降低医疗成本、提高商业利润。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皮尔泽认为,人们成为百万富翁之后,他们在关注财富的同时,最关注的是他们自己的健康。传统的医药或医疗产业正在进行一场注定失败的战斗,人类的下一件大事就是健康革命。
中国的中产阶层正在兴起,中医药正迎来战略机遇期。
价值极度矮化,中药应成湖北经济新优势
湖北省位于我国中部,境内土地辽阔,地形复杂,各种地藐类型均有分布,土壤种类繁多。气候为暖温带和亚热带的过渡地带,光热条件好,雨量充沛。境内的神农架、武当山、恩施是天然药物的养育场。
据第三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资料统计,全国中药资源(包括中药材、民间药及民族药资源) 达12807 种,其中,湖北省达3970 种。中药材物种资源居全国第5位、中药材产量居全国第7位。
湖北省名贵中药材品种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如黄连精品“鸡爪连”,党参佳品“板党”,厚朴名品“紫油厚朴”,贝母、茯苓、杜仲、黄柏等是湖北省名贵中药材,远销东南亚各国和港、澳、台等地区。
湖北中医药发展历史悠久。远古的炎帝神农氏诞生于湖北随州,他是我国医药的最早发明人,后人将神农尝百草的医药经验整理为《神农本草经》,明朝李时珍在此基础上又加以完善形成《本草纲目》,并与北宋浠水的庞安时、明代万全清代的杨际泰合称鄂东四大名医。特别是明清之际的叶文机于1637年在汉口开设的“叶开泰药室”,可与“北京同仁堂”相比,同为中国中药名店。
湖北发展中药产业的优势明显。湖北有一定的中药产业发展基础,劲牌有限公司、李时珍医药、马应龙药业、武汉健民等企业都是全国知名的中药材加工制造企业;湖北医药流通产业发达,有全国最大的民营医药物流企业九州通公司;湖北医疗产业先进,医疗半径覆盖10小时车程、4亿多人口。
尽管如此,湖北的大部分中药材资源仍然在本地受到冷落,没有形成经济优势,中药材产业链较短且形成不稳固,中药文化宣传薄弱,科研资源整合不够,科技转化力度不足,产业优势长期被冷落。许多中药加工企业需要到安徽、甘肃等地购买原产于湖北的药材,而湖北本地的药材因销售出路受阻,只能变成“药柴”烧火,价值极度矮化。
为迎接中国和世界经济、社会的转型,加快资源转化为资本的进程,湖北应该发挥比较优势,在中药现代化领域有所作为,主动去拥抱这一必将改变世界的革命性产业。
我们期盼,在产、学、研、媒等各方努力下,中药一定能够成为湖北经济新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