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农社论】万载书记的豪言载不动中国治理困境


  官员荒诞言论在挑战道德底线

  南农社论 2010-11-04 来源:南方农村报

  万载县委书记的豪言,恐怕不仅载不动中国治理的困境,而且会确定无疑地将中国的和平转型推到万劫不复的深渊。不能任由这些荒诞的言论挑战整个社会的底线。在这场荒诞观念的反扑中,善的力量,尤其需要集结在一起,必须要有所作为——哪怕这作为只是围观,围观同样能够改变中国。

  最近一段时间,太多的新闻事件值得关注和警惕,一些人的某些言论在挑战整个社会的底线,在进行一场荒诞观念的集结反扑。前有江西宜黄“没有强拆就没有新中国”的直言投书媒体,后有酒后驾车撞人后依然口出狂言“我爸是李刚”。最新的一件事便是:11月1日中午,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于建嵘教授在江西万载讲课,呼吁官员不要去拆老百姓房子,该县县委书记听后大为不悦,反问:“如果没有我们这些县委书记这样干,你们这些知识分子吃什么?”被批驳的教授愤而离席,一时间网络哗然(11月3日《南方都市报》)。“我们不拆迁,知识分子吃啥?”如此言论让人震惊的,不是因为说这话的居然是一个域下子民近五十万的县委书记,而是因为这些豪言在一次次挑战着社会道德底线。

  能够想得到,此次“教授离席事件”中,无论是口出狂言者,还是愤而离席者,都算是性情中人,所说所做都是他们身处自己的社会角色中,应是真实的表露,所折射出的,也是当下中国最现实的问题。但很遗憾,万载县委书记的豪言,恐怕不仅载不动中国治理的困境,而且会确定无疑地将中国的和平转型推到万劫不复的深渊。应该庆幸,于建嵘教授的见闻在最短的时间内被公众获知和讨论。就像为当下中国的问题贡献了“没有强拆就没有新中国”这一讨论机会的宜黄匿名官员一样,万载县委书记的豪言壮语也同样将问题指向强拆、指向长期以来官民之间完全平行、却几无相交的两套话语体系和价值观。

  于建嵘教授告诉媒体,他微博中提到的讲课,是其应邀给当地的700多名党员干部进行有关“社会稳定”、“强拆”和“征地”等主题的演讲。就在几天前,于教授还提到某次中央国家机关的讲座,在为听讲者播放了宜宾毒打上访民众的录像后,有干部声称“下次遇到宜宾市来跑项目,坚决不给”。看来,这种“坚决不给”的范围要扩展到万载县了。可是细想,真要较真起来,环顾四周,还有哪个地方属于能够“给项目”的良善之所呢?但愿正如于教授希望的那样,他的讲课和呼吁会比起媒体的批评,更容易让官员们接受。但这场涉及到两套话语体系与价值观的冲突,最终是否能够实现平和的对话与交流,恐怕还有待整个社会的合力。

  “我们不拆迁,知识分子吃啥?”或许发自地方官员的肺腑,因为那样一种场合,官员没有必要带着面具说话。更何况,已经习惯了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一言九鼎的县委书记,他们的所作所为早已没有了起码的底线判断。同样是这位县委书记,在一次针对信访工作的公开讲话中,居然公开宣称“今后凡是到北京非正常上访的,第一次训诫谈话并罚款;第二次拘留;第三次劳教。并且在集中整治活动中,对早有劣迹、确定了犯罪事实的少数违法分子要及时抓捕归案,强力震慑,以儆效尤”。闻听此言,情何以堪?

  已经有足够的理由让人相信,不是一个人或者一小部分人这么想这么干。“带血的GDP”所烘托出来的土地财政,已经成为当下中国很多问题的病根所在,而这背后所体现的价值取向更确定无疑地直指体制病灶。暴力对抗在升级,自焚不断,这样的现状让我们已经没有办法不进行痛切的反思:一再被标榜的发展速度是否真的那么重要?如果发展已经到了泯灭人性、罔顾人命的地步,这样的发展究竟为了什么?倘若真的没有强拆就没有某些成就,那么这些成就我们宁愿不要,或者宁愿它来的慢一些。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和谐发展的目的更是为了这个社会的所有人。

  越来越多地方的不作为和乱作为,让我们深切地感到,无法真的无天,有法才能有道。现在看到的一切社会乱象与失序,社会溃败,民心动荡,恰恰来自于太多不为人道却长期现实存在的潜规则,正是它们在一点点侵蚀着本不扎实的法治基础。关于法治、关于人性、关于尊严的一些常识,必须得到不断地重申。不能任由荒诞的言论挑战整个社会的底线。在这场荒诞观念的反扑中,善的力量,尤其需要集结在一起,必须要有所作为——哪怕这作为只是围观,围观同样能够改变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