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林建宁分析,随着全民医保政策在城市实施,门诊统筹、提高报销比例等政策使得城市医院的就诊人群增加,有利于拉动医院销售的增长。但由于基本药物制度推进不理想,以及城市大医院门诊定点统筹的实施,以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医疗机构组成的第三终端市场的增长低于预期。
今年上半年,SFDA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提出了医药行业“黄金十年”的概念。而作为“黄金十年”的开局之年,2010年中国医药经济的表现无疑令人期待。
10月29日上午,第22届全国医药信息发布会主会场的800多双眼睛聚焦于大屏幕,是时,SFDA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所长林建宁关于《2011年中国医药经济预测》的专题报告正在进行。
林建宁的核心论断是,明年中国药品终端市场规模将达到1300亿美元,成功晋级全球第三大药品市场。
显然,这是一个好的开始。
25%,2010年医药工业保持高速增长
林建宁表示,今年,由于新医改的推动和我国出口的好转和复苏,中国医药工业生产保持高增幅——1~8月,医药工业总产值为7708.38亿元,同比增长25.23%,增幅比2009年同期增加7.84个百分点。
从子行业看,化学原料药去年为负增长,今年则开始复苏,1~8月同比增长22.16%,比去年提升了14.74个百分点,达到近1500亿元;生物制剂和中药饮片是增长最快的两个子行业,其生产总值的增幅均超过35%,分别达到约1200亿元和约400亿元的规模。
在医药工业总产值保持高增长的同时,医药工业销售收入亦稳步提升,2010年1~8月,医药工业销售收入为7321.16亿元,同比增长25.32%,比2009年同期上升了7.75个百分点。
工业盈利持续增长,2010年1~8月,医药工业利润总额为757.94亿元,同比增长32.25%,比2009年同期上升6.17个百分点。工业销售利润率略有上升,2010年1~8月,全国医药工业销售利润率为10.35%,同比上升0.52个百分点。
“医药出口呈现恢复性增长是今年经济运行的一大特点。”在分析医药出口形势时,林建宁指出,“但由于竞争激烈,近段时期我国医药产品总体出口呈现‘量增价减’的趋势。”
南方所数据显示,过去10年,医药出口的复合年增长率为27.12%。2009年,尽管受金融危机影响,全年出口额还是增长3.71%,达到329.1亿美元;2010年上半年,出口额同比增长31.16%,达到188.87亿美元,表明世界经济复苏,外部需求恢复,带动医药出口高幅反弹。
“预计2010年,我国医药工业总产值累计完成13059亿元,同比增长约25%。”林建宁预测。
而从2010年的药品终端市场来看,林建宁预计,2010年中国药品市场规模将达到7556亿元,同比增长22%。其中,全国医院用药总规模为4520亿元,同比增长22.5%;药品零售市场约为1739亿元,同比增长17%;第三终端全年规模为1297亿元,同比增长约27.9%。
据林建宁分析,随着全民医保政策在城市实施,门诊统筹、提高报销比例等政策使得城市医院的就诊人群增加,有利于拉动医院销售的增长。但由于基本药物制度推进不理想,以及城市大医院门诊定点统筹的实施,以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医疗机构组成的第三终端市场的增长低于预期。
全球第三,2011年的完美超越
无疑,2010年中国医药的高幅增长,将对明年的医药经济运行产生正向力,同时亦为“黄金十年”奠定一个好的开端。
基于此,南方所认为,2011年中国医药经济将保持高速发展,同时,中国药品市场将跻身全球药品市场前3位。而得出这一判断的三大前提则是:全球经济不会出现二次探底;中国GDP增长速度不低于8%;中国医疗卫生投入进一步加大。
林建宁给出了一组令人备感兴奋的数据:明年的医药工业总产值将增长23%,达到15450亿元的规模;药品终端市场规模将达到9388亿元,即1300亿美元的规模,增幅高达24%,一跃成为全球第三大药品市场。
“需求层面呈快速增长的趋势”,在林建宁看来,市场需求因素是拉动中国医药经济高速增长的核心因素。“医药行业的需求呈刚性,且为长期因素,而中国医药市场近期的主要需求因素有三——人口结构老龄化,疾病谱变化、慢性病治疗费用上升,医保支付能力提高。”
以疾病谱的变化、慢性病的治疗需求为例,中国的慢性病治疗负担比较重,慢性病的医疗费用占到总医疗费用的60%以上,而世界卫生组织计算的全球平均水平仅为40%多。“因为中国原来大部分农村地区医疗条件不好,农民没有医疗保险,没有定期体检,所以一旦发现慢性病,其治疗成本就会比较高。这一轮新医改‘全民医保’的目标实现之后,会把慢性病的潜在需求充分激发出来。”林建宁分析说。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目前的用药结构中,仍是以抗生素为大类,但随着疾病谱的改变,中国药品市场将形成以抗肿瘤、心脑血管和精神类用药等几大领域为主的用药格局,实际上,这几大类领域用药亦是中国用药市场增长最快的几大类。
而随着中国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巨大的医疗需求将被持续催发;同时,国家医疗卫生投入加大,有利于医药需求的增长;另外,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直接提高医保的支付水平。
从资本层面来看,医药行业已成投资热土,今年有20家医药企业在国内上市,5家医药企业在境外上市;进入医药行业的超募资金很活跃,同时业外资本的进入也在加快。而在行业内部,并购重组加速,形成一个新的高峰期。
眼下,一个共识已然形成——作为全球医药市场的超级新星,未来10年,中国将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药品市场。据南方所预测,未来10年中国药品市场复合年增长率为20%,到2019年将达到40188亿元。
可预期与不可预期
尽管持续高位增长可以预期,但作为一名对自身产业有着深刻洞察的研究专家,林建宁在做明年医药经济预测时仍保持着一贯的清醒与睿智。他的判断是,虽然新医改大的政策层面对医药经济的持续增长仍然构成利好,但明年有几大政策的变化有可能会对医药行业产生影响:
一是医保支付政策的变化。医保改革大的趋势是大病种按病种统筹、门诊按人头统筹(即住院按病种付费,门诊按人头统筹)。“医保支付政策的改变会带来疾病治疗方案、处方结构的改变,医院会主动调整治疗方法和用药结构,企业要加强对药物经济学的研究。”林建宁提醒道。
二是药价政策的变化。林建宁指出,新的药价政策有可能在明年出台,大的方向是鼓励创新,鼓励优质优价,“但如果药价‘三控’政策全国推广,那么对医药市场的格局冲击就比较大,不仅会直接冲击企业的营销行为,也会影响零售药店的利润空间。”
最令业界关注的是基本药物制度的变化动向,对此林建宁分析认为,基本药物制度明年将有可能调整。在去年基本药物制度实施之前,对于基本药物制度,行业的共识是这是很好的市场机遇,但是实际情况却是一开始的高期望值,到现在普遍处于观望态度。“原因就在于,基本药物取消加成后,地方财政补偿压力增加,地方政府积极性不高,补偿机制不配套,基层医院存在运营压力,对于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也不够积极。”
而从产业角度看,基本药物制度配套制度也有待完善:缺乏全国性统一的采购规范,招标过程中重价格轻质量,引发质量隐忧。
另外,在药政方面,新版GMP在明年有很大可能出台。对此林建宁指出,新版GMP对提高中国医药产业综合素质将有重大意义,但短期却有可能带来一定的压力,有些小企业将无能力进行改造,因而,新一轮重组兼并潮必将到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