腓总神经是坐骨神经系中一个大的分支,由于其位置表浅所以在如有腓骨头部位的撞击伤;腓骨头骨折且骨折后移位及骨痂和周围软组织粘连的刺激和压迫,石膏压板及局部应用止血带的压迫;战时军人应用扎腿带扎的过紧或时间过长;麻醉、昏迷和小腿活动障碍、小腿置于硬物上时间过长;足三里穴位及其附近部位的针刺治疗或药物注射不当;常时间蹲位工作膝关节强力屈曲,大腿压于小腿后方等这些原因均可造成腓总神经的血运、功能障碍导致腓总神经损伤、麻痹。是临床最常见的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及劳动能力的神经麻痹之一。临床多表现为患侧的足和足趾下垂不能背屈,走路高举足,足尖先落地,不能用足跟行走,呈跨阈步态,伴有小腿前外侧和足背感觉障碍,步态拖拽、肌肉萎缩及感觉障碍等表现。通过肌电图检查可以判断神经损伤范围、程度、吻合后恢复情况及预后。需与运动神经元病的早期、马尾肿瘤、胫神经损伤性疾病相鉴别。
腓总神经麻痹当属于中医学的“痿证”;“痿病”;“痿足辟”;“痿痱(痱,乃足废不能用之意)”范畴。现存最早论述“痿”的古籍文献当属《黄帝内经•素问》,在《素问•生气通天论》中云:“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素问•痿论》中提出了“痿足辟”;“脉痿”;“筋痿”;“肉痿”;“骨痿”分类与命名的“五痿”。刘河间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曰:“痿,谓手足痿弱,无力以运动也。”祖国医学认为脾肾肝三脏虚损是该病发病的内在原因,湿浊毒之邪侵犯是其重要的致病因素,瘀血既是其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络病是其缠绵难愈的主要机制,虚风内动是本病进展的重要病理环节。这些原因导致气血不和、脉络不通及寒湿侵袭而发病。 治宜滋补肝肾,养血荣筋,疏经活络。穴取三阴交、足三里、阳陵泉。腓浅神经麻痹者加丘墟、解溪;腓深神经麻痹者加条口、太冲。令患者取仰卧位并充分暴露出患肢膝关节以下,常规消毒后毫针直刺三阴交、足三里、条口、阳陵泉各1.5寸;太冲穴1寸,沿骨缝直刺丘墟、解溪各1寸。施以小幅度快速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手法每穴1分钟,以有麻胀感向足部方向放散为佳。将切成直径约1.5厘米、厚约0.3厘米的鲜姜片中间用粗毫针刺10余个针眼并将该姜片通过针尾套于毫针上平放于针刺局部皮肤上,取如大枣大小的灸用艾段套于毫针尾部,用线香由艾段下端点燃令其自燃至成艾灰后易另一相同艾段如法再灸治,每穴针灸3至5段,以针灸穴位部皮肤潮红、发热且有温热感向足部方向放散,不致灼烫伤为度。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3日。方中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脉交汇处,善调脾、肝、肾达到健脾益气、滋补肝肾、养血和营、清热利湿、强壮宗筋。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扶正祛邪、通经活络、疏风化湿之功。阳陵泉为足少阳胆经的下合穴、筋之会穴。《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云:“……筋急,阳陵泉主之。”《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歌》亦言:“膝肿并麻木,冷痹及偏风,举足不能起,坐卧似衰翁,针入六分止,神功妙不同。”丘墟乃足少阳胆经的原穴,功有疏通经络、利关节,散除局部的气息壅滞,且其局部分布有腓浅神经分支。解溪属足阳明胃经,浅部当腓浅神经,深层当腓深神经,善疗下肢痿痹,踝关节周围组织扭伤、足下垂。条口深处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及隐神经,具有祛风除湿、舒筋活络、理气和中之功效。太冲是足厥阴肝经的输穴、原穴,布有腓深神经的跖背侧神经,深层为胫神经足底内侧神经。据《内经》“治萎独取阳明”的原则,选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解溪配合三阴交、阳陵泉、丘墟、条口、太冲诸穴合用共同起到坚强筋骨、补益气血、濡润宗筋、通利关节、协调阴阳的功效。再有味辛,性微温,无毒,入肺、心脾、胃之经的鲜姜与有温阳补气、温经通络、消瘀散结、补中益气的作用的艾,通过艾和生姜在施灸时所产生的双重效果,又经过经络穴位的调整作用,促进气血的运行,从而提高机体抗病祛邪的能力,增强活血化瘀,散寒止痛功效隔姜灸加强了治疗功效,使腓总神经麻痹得愈。
201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