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大义(三)


  表面慈善、内心残忍。看似老实、实则阴险。以为他不声不响,其实他手段最狠。用摆谱来显示水平,用压制新生力量来保全自己。职场上的某一类“能人”,本质上就是这样。他们看着得势,实际上,他们已是强弩之末。只有穷途末路的人才会这样斗争。这样的人下台,意味着这个组织还是上进的。这样的人霸者大权,只能证明,这个组织的发展也已经到了穷途末路。

  

  我认识的很多西方人,其实并没有太大创造力。他们平台高、学历高,没有太大的野心和创新,价值观稳定和积极,尽职尽业,同时享受生活,获得平衡的人生。和一些真正有抱负、有本事的人比,他们显得平常。但是,一个组织却会因为有了这些人,而在总体上显得规范而强大。

  

  走过了很多国家的人,往往会有这样的感受:是哪个国家的人,最终还是要回到哪个国家。是你相信的东西,最终你还是会相信。只不过,之前你没有和别人比较过,现在比较过了,你更加确信了。

  

  为什么,有些人上了哈佛,依然是高平台上的常规人才;而有些人没有上名校,也成为了为社会作出顶级贡献的人?很简单。前者如果没上哈佛,也许只是中等平台的常规人才,或者不成为人才;而后者上了哈佛,依然能够成功,甚至取得更大的成功。

  

  总有人认为一个不怎么样的人出了国回来,就会突然变得怎么样。于是把所有希望都寄托于此。其实,这依然是内因和外因的问题。出国充其量是个大外因。

  

  我们一直在强调国际化、与全球接轨,无非就是会说英语,懂西方的历史、价值观和社交礼仪。然而,我们自己难道不是国际的一部分?

  

  掌握话语权的,也许是敌人。伪装成救世主的,也许也是敌人。制定规则并将之普世化的,也是敌人。敌人只要了解我们就可以,而我们还需要识破来自舆论的伪装并且突破规则的界限。我们的任务由此更加艰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