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推荐制在中国还能够走多远?


去年北大率先实行校长推荐制,一石激起千层浪。拍手叫好的有之,质疑甚至反对之声也不绝于耳。然而,北大顶住压力,前不久又公布了今年中学校长推荐制的学校名单,将原本在几个省市试行的政策推广到全国范围,北大又一次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广受公众质疑的是:“如何确保校长推荐制的公平公正?只推荐优秀学生的结果是否有悖于校长推荐制的初衷?”

 

北大这种“常为新”的魄力值得肯定

 

而敢为人先的校长推荐制,遭受公正性的质疑似乎有点儿冤,有人甚至借用网络流行语“我爸是李刚,和校长关系硬邦邦”来调侃。且不说在动静如此之大、步步需要公示、众目睽睽之下的“新政”能滋养几分暗箱操作的土壤,单是分析推荐制的细则,也难以给“不公正”提供机会。

 

中学校长推荐的学生,是经北大专家审核资料合格后,免于北大自主招生笔试而直接进入面试,面试合格后,在高考时享受北大录取线下降30分的优惠。可以发现,被中学校长推荐的学生,并非“一脚踏进”北大,而是需要经过面试、高考两道严格的“关卡”。而校长推荐的过程,也并非校长一人决定,而是共同投票推荐的结果。去年90名被推荐考生中85人入读北大,另2人选择香港高校,3人高考发挥欠佳,未能达到北大在当地的录取线,没能被录取。 

 

校长推荐制从酝酿到实施过程非常复杂

 

提出此想法的杭州二中校长叶翠微表示,在09年向北大建议实行校长实名推荐制,“本来是打算在学生中无记名投票,把那些偏才、怪才,或高考中没有发挥好的学生推荐上去。但因为关注度很高,不得不采取折中的办法。”他承诺会用自身的信誉担保,将名额用在真正优秀的学生身上。

 

09年7月,北大采纳叶翠微的建议,开始酝酿校长实名推荐制。11月,北大在全国遴选出39所高中,正式赋予这些校长们实名推荐的权利。今年,这一制度由试点铺展到全国。很显然,目前实施的校长推荐制,更多地推荐了品学兼优、成绩优秀的学生,这与推偏才、怪才的初衷差距确实不小。

 

北大实施校长推荐制的勇气可嘉

 

北大此举勇气可嘉,节奏掌握也不错,但真正实现推荐有才之人的目的仍然任重而道远。如出于通过率、是否服众等因素的考虑,许多学校仍然倾向于推荐平时成绩数一数二的“好”学生,这些学生凭自身能力考取北大本就没什么问题,如此推荐虽不至于让学生有何争议,却使“推荐”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其次,推荐名单选定的学校,虽也特别关注了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的中学和学生,但绝大多数仍集中在教学资源具有相对优势的城市、重点中学,教育的公平性再次受到冲击。

 

此外,相对于国外透明、公正、灵活的校长推荐制度,北大实行的校长推荐制更像是自主招生的另一种形式,相当于免除笔试直接进入面试,之后一刀切地享受高考降低30分录取的优惠,缺乏灵活性。在这种制度下,很难想象当年的牛顿、爱迪生等“问题学生”如何再有被推荐上名校的机会。所幸,他们生在了推荐制度更为灵活的外国。

 

对外经贸大学国际课程老师介绍,许多发达国家的大学在录取学生时,看重中学校长、教师、校友的推荐信,甚至重视学生的自荐材料。一些美国名校在录取新生时,还有特别的“游戏规则”——一个从小受了最好的教育、成绩和履历都非常优秀的学生,可能会被刷掉,原因是他已经有了很多机会。相反,很多名校会更加关注弱势阶层、贫困地区的中学生,并对此理直气壮地认为:大学招生应该有自主权。

 

推荐制度在中国仍然水土不服

 

在外国大学流传了几个世纪的推荐制度,用在中国大学身上难免水土不服。我们不应一味觉得人家先进开明,自惭形秽;也不应因为步履艰难就放弃了改革的勇气。毕竟,北大已经开始了积极有益的尝试,只有尝试之后才有改变的可能。

 

“中国的高考改革不迈步不行,步子迈得太大了也不行。”叶翠微校长希望,在迈步的过程中,大家多给一些理解和宽容。当然,校长推荐制要想长期走下去,需要给高校真正、充分的自主招生权,使整个社会对高校招生形成一个良好理智的认同观,建立起一套被公众接受的信得过的流程。

 

高考必须改革兼收并蓄,教育必须改革才能吐故纳新。在这个过程中,中学校长要勇敢地站出来,学生和家长要勇敢地站出来,教育界的有识之士都应该勇敢地站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