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年内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是何因?
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资金,金融机构按规定向中央银行缴纳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初始作用是保证存款的支付和清算,之后才逐渐演变成为货币政策工具,通常被认为是货币政策中最猛烈的工具之一,并且具有强制性。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供应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
据报道中国人民银行2010年12月10日晚间发布消息,决定从2010年12月20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央行今年以来第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也是在一个月时间内第三次宣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此前央行曾分别于1月、2月和5月三次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后又于11月10日宣布自16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并于11月19日宣布自29日起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如果不考虑此前针对部分银行的差别上调,此次上调之后,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已高达18.5%的历史高位。粗略估算,此次上调后,央行可一次性冻结银行体系流动性3000多亿元。
央行年内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是何因?
一是中国货币政策正在进行重大调整:周小川行长撰文说,货币政策要实现四大目标间的平衡,遵循金融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处理好规模、效益和风险的关系。同时,要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把握好实现币值稳定、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四大目标间的平衡,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十一五”头两年,国内经济运行面临由偏快转为过热、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的风险,人民银行及时将货币政策由“稳健”转到“适度从紧”再到“从紧”。2008年下半年,美国次贷危机急剧恶化为国际金融危机,我国经济发展势头急转直下,出口大幅下滑,部分企业陷入困境,就业压力明显加大。在此背景下,人民银行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及时将货币政策从“从紧”转向“适度宽松”,先后4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5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保证流动性供应,明确释放保经济增长和稳定市场预期的信号。这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了货币信贷较快增长,为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的实施创造了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对我国经济率先企稳回升发挥了关键作用。
2009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显著增强,人民银行前瞻、灵活地调整政策重点、力度和节奏,通过窗口指导、风险提示、公开市场操作等多种方式,引导金融机构注重贷款平稳可持续增长和加强金融风险防范,正确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
2010年以来,人民银行又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综合运用数量型工具和价格型工具,加强金融宏观调控,引导货币条件从应对危机状态稳步向常态回归。先后5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1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引导金融机构合理把握信贷投放总量和节奏,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
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3日召开会议提出,明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财政和货币政策的组合,体现宏观经济政策的取向。货币政策“稳健”基调明确,“从紧”预期骤增,更加大了加息及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预期。
二、上调准备金,体现了货币政策的针对性,央行密集地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意在进一步加强当前流动性调控,控制银行信贷投放和管理通胀预期。央行的频繁“出手”,剑指资产泡沫、流动性过剩和通胀压力积聚。
近日央行官员分别在不同场合表示,十分关注内地宏观经济运行及流动性状况,并宣称除加息之外,还正以存款准备金率及公开市场操作等货币工具收缩货币。流动性管理陷两难,在“储蓄搬家”的影响下,准备金率的提高对于流动性的回笼作用将受限。后期货币政策中,除了准备金率这一数量型政策工具,作为货币回笼的常规工具,公开市场操作中却接连受阻,11月30日在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中,1年期央票发行量创纪录地降至10亿元的历史新低。央行稍早时候发布的数据显示,11月我国新增信贷大幅超出市场预期,达到5640亿元。本外币贷款增加6142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增加5640亿元,外币贷款增加85亿美元。11月末,本外币贷款余额50.35万亿元,同比增长19.4%,当月本外币贷款增加6142亿元,同比多增2067亿元。人民币贷款余额47.43万亿元,同比增长19.8%,比上月末高0.5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低14.1个百分点。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5640亿元,同比多增2692亿元。
为了增大回收流动性的力度,今年4月初央行重启了3年期央票的发行,其发行状态一般为周四发行、隔周发行。统计数据显示,截至日前,年内3年期央票发行共计17期,累计冻结资金规模达到了1.03万亿元。但从10月份央行加息后,3年期央票的一二级市场利率倒挂幅度越来越大,机构对其购买兴趣渐显冷淡,央票发行规模萎缩,回笼资金的功效锐减。
在央票发行不畅通的时候,要继续回收流动性,央行只剩下了两种选择: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或者加息。只有加息,才能提高央票在一级市场的发行收益率,缩窄一二级央票利差,保证公开市场操作日后的正常运转。业内人士倾向于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因为从历史资料的显示来看,3年期央票的停发与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有一定的相关性。从3年期央票缺席的角度来看,准备金率上调的概率比加息大些。而且受制于高企的新增外汇占款以及通过加息抑制通胀效果仍需观察等因素,年内加息的概率有所下降。
三、央行年内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对融资需求强烈、财务杠杆较高的资本密集型行业和中小企业的影响大。
资金面明显趋紧,但年内流动性回笼压力不减。收紧银根将对融资需求强烈、财务杠杆较高的资本密集型行业和中小企业的影响大一些,如房地产、工程机械、建材。由于压缩了基础货币投放量,商业银行将面临贷款规模增长的压力,另外在利率浮动区间内银行将根据企业实际情况上调利率,与直接调整利率基准相比,增加了谈判难度。
总之,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主要作用是减少银行的可用资金,控制贷款增速,减少全社会的流动性。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可以有效抑制通货膨胀。因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流动性过剩造成的通货膨胀,上调准备金率可以有效降低货币的流动性。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增加银行的货币储备,如遭遇信贷危机,上调准备金率可以保证金融系统的支付能力,增加银行的抗风险能力,防止金融风险的产生。
存款准备金率年内第六次上调网易专题
央行一个月内第三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新华网专题
周小川:货币政策要实现四大目标间的平衡
周小川:央行一直高度重视宏观调控弹性 防范系统性风险
央行频繁“出手” 货币政策回归常态步伐加快
中国货币政策发生改变
中央政治局会议传递明年经济政策新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