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史 杂 论(100)
统筹学是一种新的哲学认识论
——兼谈系统与统筹
2010-12-3
信息时代发展要有与之相应的哲学理论和科学方法论研究作为指导。新的哲学理论和方法论研究对于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起着极大地指导和制约作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科研主体没有继续华罗庚的统筹学理论研究,而是全面接受和全面推广外国广泛流行运用的系统方法。系统方法成为显学,被奉之高高在上。却没有或很少对其学理进行批判研究。致使许多系统工程方法的研究和应用不适应客观的实际,同时又使不少伪科学、伪系统理论出现。而华罗庚先生创立的统筹学虽历经多年的艰难研究,至今很少人知道,更少有人了解。为了促进统筹科学理论研究的发展(包括系统方法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对于统筹学作一些说明,以期人们了解统筹学。
第一、系统方法是信息化发展初期出现的。
信息的电子技术应用(即信息化)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它的出现使得传统的方法论受到了挑战。传统的方法论是反映和针对事物内在的对立和统一及其转化。这种方法论有局限性,即事物内部的矛盾或本质是依托于事物的各个部分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同时事物内的各种关系又是受事物整体制约和指导的。事物内在矛盾的发展要受到事物各个部分及其关系变化的影响,同时受到事物整体的制约。事物内在的矛盾不是直接的直线的决定事物的发展。若承载事物矛盾的各个部分及关系发生改变,则事物内在的矛盾也会变化。事物的各个部分及其关系是事物内在矛盾的条件和前提。不研究这个前提就无法研究事物内在的矛盾,就不可能正确的研究事物内在的对立统一。
信息化发展对方法论提出了要求,要求在应用对立统一方法论即研究事物内的对立和统一前,要先确定事物的整体及各个部分。系统工程或系统方法就是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系统方法或系统工程的对象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全局和局部的关系等,是将事物的内在矛盾的研究放在了事物自身中,使得研究事物内在的对立统一关系,有了稳定性。
第二、信息化的发展使系统方法出现了矛盾,产生了新的问题。
系统方法的应用有前提条件,首先是对象完整清晰。同时要求目标明确和手段确定。这是系统方法的本质要求。信息化条件下,任何事物对象都要通过大量的不断的非线性增加的信息反映出来。事物的表现不再是确定的。这使得研究对象的完整和清晰受到质疑。
另一方面运用系统方法的主体获取信息和利用信息会有不同角度和偏好。任何人都不可以说自己掌握了比别人更完整的信息,或比别人更多的信息。这就使得作为手段的信息不确定,似乎任何事物都“测不准”。系统方法的运用要求手段是确定的,所以要排除认识主体特异及其偏好。
系统方法的内在矛盾,即确定对象的完整清晰前提,与对象的不规则形状和非线性变化的矛盾,即认识对象的统一工具,与变化的要求和位置的矛盾,等等。系统方法使其不适宜应用于博弈和策略。
第三、信息化发展所导致的系统方法的矛盾,要求改变认识对象,既要包括认识的客体,也要包括认识的主体。但是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发生关系,在一定的环境中通过信息交流发生关系,它们的关系和信息交流受到所处的环境的影响。如人的利益和愿望对于他认识事物及整体有着很大的影响,而他的利益和愿望受到生活环境和社会关系环境的决定性影响。不能够脱离环境去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因此认识对象还要包含环境等。
华罗庚就是在这个条件下,即信息化条件下和系统方法有局限性条件下提出了统筹学。统筹学的对象包括主体和客体和环境以及它们的统一,更要求统筹学对象要以主体和客体和环境的“统一”为中心。统筹学适应了信息化的发展要求。
第四、统筹方法论的内在矛盾。
由于统筹学方法论的对象还包括了主体和环境,环境的变化会影响认识,个人主观的任意性也会在认识中产生不确定作用。这恰恰与统筹的使命矛盾了。从而不仅没有解决系统方法应用中的矛盾,反而加大了不确定性。
在信息化条件下,任何人都不可能掌握全部的信息,任何人都不会比别人掌握多信息更多。人们之间再也没有也不可能有相同一致的信息。这样每个人都会按照自己掌握的信息来认识和解决问题,就必然产生不统一和分歧。这时把主体包括在认识和筹划的对象内,就会加大不确定性。以往的认识论和方法论都是以掌握相同的一致的信息作为前提,作为客观性的依据。所以以往的认识论和方法论都要排除主观的差异因素。这也会成为统筹学的内在矛盾。
统筹学是如何解决这个矛盾的?
第五、统筹学是针对“整体和统一”的方法论。
统筹学研究的是“整体的统一过程”和“统一的整体实现”等。这是相对性循环研究方法。统筹学的对象不是整体与部分、全局与局部的关系。统筹学是研究主体和客体和环境的统一过程,是研究主体和客体和环境的整体状况。
就如一个战役或一个项目的组织,都是由不统一到统一的过程。一个战役或一个项目的完成都是由不同的要素统一而成为整体。最清晰和有意思的事例就是1946年苏中解放军的“七战七捷”战役。整个战役是不断地发展过程的统一。当时作战的对象在不断的变化,自己也在不断地变换,双方都不是一开始就设定好的。这个战役是在信息不断地变化情况下,信息不清晰、不准确、不完整等。在这个战役中,粟裕始终抓住“整体和统一”的关系,积极的处理和调整各方面的关系。整体是统一的过程。统一是整体的实现。统筹学的对象不是“外在的既定的实体或全体”,而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整体不断地发展和变化,是随着信息的增扩变化而发展的整体。
统筹学讲的“整体”是相容性的整体,是具有对应性、交错性、替代性、延伸性、转化性、补偿性等等,是全息的。这种相容性使得主体和客体和环境的关系统一有了可能。从而避免了随意性和不确定性。统筹方法论将“相容性”作为整体的重要工具和坐标。这与系统方法根本不同。系统方法的对象可以是不相容的,各个部分是绝对划分的,没有内在的坐标和制约。否则就不能够系统化。
统筹学讲的统一是螺旋形的统一,是逻辑的和非逻辑的、规则的和非规则的、均衡的和非均衡的、已知的和未知的统一等等。就如元素周期表。
第六、统筹方法论的核心是筹划。
统筹方法论通过筹划引领统筹实践。筹划是统筹方法论的中心。统一筹划不同于系统方法的计划和安排。统筹方法论的筹划包含预见性、创造性和探索性等。只要是在统一整体的范围内的创造和探索,就是可能和必要的。
统筹学的筹划以时间和空间和人的统一为核心。这就使统筹实践的筹划具有完整的充足的客观性。系统方法也有筹划,但是其筹划的客观性不具充足性和完整性(仅仅是在起始阶段有筹划)。因此统筹学适用于更大的范围,适应于博弈和策略方面等。
第七、统筹实践要统一筹划辩证法和系统方法及各门学科和所有经验知识的运用。
统筹学不是单独运用的。它是要利用辩证法和系统方法以及各门学科知识和经验性知识等等,要依托所有人类的知识,要使之统一起来运用,要用筹划来统一各门知识。
辩证法解决对事物的认识。系统方法解决对变革和改造事物的安排和计划。辩证法和系统方法的统一是基于对于事物的(全部信息和准确信息的)确定性认识和把握以后。在信息化以后这种情况不再可能。这时任何人所掌握和利用的信息量都是无限小的。要将信息转化为知识,要将知识转化为信息。只有在不断的转化中,统筹实践才成功,统筹方法论才能够得到发展。
第八、统筹学是将辩证法和逻辑和认识论统一的理论。
早在一百多年前,列宁就曾经提出辩证法和逻辑和认识论是同一的。经过科学和技术和文化的共同发展,统筹学作为新的认识论已经统一了辩证法和逻辑。统筹学是以“整体和统一”作为对象的,是以整体相容作为对象的,是以时间和空间和人的统一作为依据的,它就包含了辩证法和逻辑。因为辩证法是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的。因为逻辑是离不开人的。
这里要说明,在中国,统筹学的研究长期以来一直由少数人、主要由刘天禄先生自主并带领进行的,并取得了很大成效。新的科学理论研究和创造,必然是由少数人不怕孤独、耐得寂寞、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坚持来完成的。
成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