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预期的悲剧性格


  要弄清楚本轮通胀有多少是由通胀预期引起的,无疑十分困难。但可以肯定的是,通胀预期加剧了实际的通胀风险,而且,预期因素在通胀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日益增大。通胀预期正在强化其内在的“悲剧性格”。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于10日开幕。媒体报道说,虽然“十二五”开局将是会议主题,但鉴于目前的物价形势,控制通货膨胀也肯定会被重点关注。

  一年前的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提出“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那时通货膨胀还没有成为现实威胁。而现在,通胀预期似乎真的“自我实现”了。央视经济半小时对100位经济学家和企业家进行的问卷调查表明,7成人认为目前通胀较严重,近2/3的人认为明年会出现高通胀。

  通胀预期是人们对未来通胀走势的看法和期望。在经济生活中,预期本来是一种主观判断和期望,然而,如果多数人的主观判断和期望大体一致,那就可能对实际经济运行产生重大影响。因为人们会根据预期调整自己的经济行为。

  要弄清楚本轮通胀有多少是由通胀预期引起的,无疑十分困难。但可以肯定的是,通胀预期加剧了实际的通胀风险,而且,预期因素在通胀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日益增大。通胀预期正在强化其内在的“悲剧性格”。

  经济学上,预期分为适应性预期和理性预期。前者是指人们对新近发生的经济事件(消息)做出基于自身情况的判断和反应;后者是指人们基于经济学知识并利用可获得的经济信息做出的判断和预期。通胀预期,在普通人来说往往是适应性预期,在经济专业人士来说则可能是理性预期。管理预期的意义在于,引导人们理性认识通胀形势,将不良消息造成的不利影响减至最小。

  管理通胀预期是困难的。当人们已经估计到通货膨胀要来,就会采取一些措施以避免通胀给自己造成损害。悲剧的是,防范通胀的措施往往会造成价格的上升,换句话说,对通胀的预期本身就可能加快通胀的到来。通胀苗头越明显,人们的通胀预期越重,采取的应对措施越多,越是会加快通胀的到来——这便是通胀预期内在的“悲剧性格”。

  正如许多学者说过的那样,通胀预期往往比通胀本身更可怕,它通过改变消费者和投资者的市场行为,引导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在物价上涨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1988年,因价格改革闯关与经济过热因素叠加,中国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势头,人们的通胀预期空前强烈,预期转化为非理性的消费行动,抢购风席卷全国。商场里耐用消费品脱销,连坏了的彩电冰箱洗衣机也被居民“抢”回家去。最近这一轮物价上涨中,类似非理性的消费并不多见,但对通胀的惧怕心理不仅传染了消费者,也加剧了生产者的屯货待涨心理和流通环节借机加价的倾向,使一些本来供给并不短缺的产品也出现价格上升。

  通胀预期有点儿像股市中散户的预期。买盘越多股价越涨,卖盘越多股价越跌,股民们在错误预期的推动下,不是踏空就是被套。只有少数掌握全面信息的大鳄才能高抛低吸。

  当然,通胀预期并不是纯粹的心理现象,通胀预期的基础是实际经济运行状况——如经济高增长、流动性过剩、输入性通胀等等。在经济高增长时期,特别是经济增长超过潜在经济增长率以后,繁荣景象在居民那里体现为收入增长,于是容易滋生通胀预期。经济高增长往往伴随流动性过剩,如果货币流动性明显超过货币需求,专业人士会从数据上得到明确判断,普通消费者则会从日常生活中感知这种过剩,于是预期形成。此外,国际市场大宗产品价格的大幅上涨,以及热钱大规模流入,也会促成通胀预期。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居民收入增长如果赶不上物价上涨,会加重通胀预期。不同群体对物价上涨的承受能力是不同的,收入增长相对较快的群体对物价上涨的承受能力较强,因而通胀预期较弱;收入增长跟不上物价上涨的群体对物价更敏感,通胀预期更强。

  近年来,中国人的经济生活中,“预期”的影响有加重趋势,通胀预期也不例外。原因之一是中国人经济生活的金融化或者说虚拟化程度加深,心理因素更深地参与经济运行;原因之二是互联网尤其是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信息的放大效应和传播速度发生革命性变化;原因之三是国内富余资本和大量国际短期投机资本兴风作浪,不断炒作中国的资本品乃至消费品。此轮通胀形成过程中,先后出现“豆你玩”、“蒜你狠”、“姜你军”、“煤超疯”、“棉花掌”等炒作风潮,多种商品价格轮番上涨,加剧了通胀预期。

  管理通胀预期,应该立足于其“悲剧性格”,对症下药。

      (原载12月11日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