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秋季学期《影视作品》学生作业摘抄【12月11日】


黄丽津:上帝叫蜗牛牵我去散步

地球上的星星

在他看来,每个字母都会跳舞,因此他老被责骂:你为什么不明白?你为什么老走神?你为什么不努力?你为什么这样愚笨?男孩为了掩饰自己在读写上的无力感,摆出不听话的姿态,结果被扣上懒惰、淘气、弱智的帽子。事实,这一切真不是他的错,可他还是被逐出教室,被逐出学校,不得不被送到一个远离父母的寄宿学校。被送往寄宿学校对伊桑来说是一个十分严重的打击。在寄宿学校初期的每天晚上,他都会因为思念父母、思念家而伤心地痛哭流涕。他认为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是在接受惩罚。……他非常有耐心,用玩粘土、跳台阶等各种游戏的方式来教伊桑逐步地识别abcd和1234的加加减减,让伊桑在文字很少的图画书中享受故事乐趣的同时记得字母的意思。他悄悄地制造种种机会,培养伊桑的自信,对每一个小小的进步都给予赞扬,拥抱或是摸摸他的头。……作为一个研究符号学的结构主义者,列维斯特劳斯从同一时代的文化地理学的发展中吸收了不少经验,基于结构主义的二元对立原则这个假定,他引出“生物语法”概念,称每一个个体体内都有一种“生物语法”,以让他们自己去解释文化信息的符码和接受关于文化信息符码的解释,这里的符码指的是一个特定时期人们所共享的习俗表达,如道德、逻辑、习语等等。从这一个概念我们可以很容易发现,如果一个人他体内的“生物语法”与主流人群的略有差别的话,他很有可能就没有办法顺利地读和写。

在这里,我们必须强调的是,这种生理上的差异或者“认知密码”所导致的只是发展速度的“滞后”,而绝非不可逆转的“缺陷”,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孩子学习与发展过程的中的潜能。孩子并不是简单的被动接受知识的个体,而是充满情感、无限可能又十分脆弱的个体,有许多因素会对孩子的发展造成影响。因而,我们不得不对目前的教育进行反思。……尽管由于全民普及教育与社会化的程度,家长必须将孩子送到学校,接受这种集体的教学方式,但是,对于那些在生理上存在着差异的孩子,这无疑是一场噩梦。因为在这样的课堂上,学习有整体的、既定的步调,对于步调不适应者,没有人愿意等待你一个。如影片中总是停留在三年级的伊桑,在面对下一阶段——一个稍高的台阶时,大家都能轻松地走上去,他却不能够。其实他只是差一点点,只是需要花费多一点时间。然而,大家已经走到了下一阶段,没有人发现他的停留,更没有人能够帮他一把。可惜的是,这个年纪的孩子,尽管思维能力尚未发展成熟,却早已懂得自卑感羞愧感等种种感受。他不说出来,或者,连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与他人的差异,而是将其归因于(如父母和老师的评价)自己的“不够勤奋”。……我一直认为,在孩子成长发展的道路上,最重要的角色是父母。尽管学校与教师也十分重要,但是,由于主要的任务是一般知识的传授和面对集体学生的教学,学校与教师真的很难做到将每个孩子看作special,真正的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而对于每一对父母来说,自己的孩子才是真正意义上独一无二。然而遗憾的是,在这些故事中,父母往往成为无意识的“迫害者”和“帮凶”(很大程度上这的确是事实)。……就像国内一位自闭症儿童的妈妈所写的感人至深的《蜗牛牵着我去散步》中所说的那样,也许我们认为我们生养了一个“生物语法”与传统社会格格不入的孩子,这个孩子是“蜗牛”,我们受到了上帝的惩罚,上帝让我们接下来的人生要牵着蜗牛走过,可没准儿,上帝真实的意图隐藏在事实的另一面,“我忽然想起来,莫非是我弄错了?原来上帝叫蜗牛牵我去散步。”

影评写得很好。对生物语法的强调也表明了一种认知方式的形成原理。关于“上帝叫蜗牛牵着我去散步”的说法也很有道理。

刘媛:漫谈科幻电影时空观及其社会隐喻

罗拉快跑及其他电影、heros、盗梦空间、cube

严格来讲Lola rennt并非科幻电影,三段时间的叙述各自独立,它采用了一种平行的时间结构,并没有按照一般科幻的路数去试图通过设定超自然手段来打破时间的连绵性或空间的延展性,或者说没有通过使用“穿越”或“瞬移”等手段设定来达成时空扭曲的目的,以便构建自己的故事。这样的方式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时空扭曲带来逻辑上的困难,比如过去与未来是否可更改的立场,是否存在一个确定的“现在”等。……真正伟大的影片重要的甚至不是故事,而是故事背后的那些微妙的,能让你会心一笑的内容。我们缺失的或许不是先进的摄影技术宏大的场面设计,而是缺乏基本的科学精神与素养。在《时间简史》长居畅销书榜的英国或者火车上所有人都在孜孜不倦读书的德国,能培养出Nolan这样的导演,或拍摄出Lola rennt这样的电影绝对是非偶然的。

纵观整个过程,似乎直接解读成互不相关的3个平行时间轴并不完全准确,至少主角在面临选择的过程实际上是有成长这一因素在的。小到个人大到整个社会,几乎都是遵循着这个轨道,从茫然无措,到激进行动,再逐渐回归框架而取得和解。在这个层面上我相信拍摄过程中导演是有隐喻社会的意图在的,这也使得这部片子的内容更加丰富,更加完整。……人类自身的本能和潜意识最终会是最重要的部分;在这一点上Lola rennt将其解读成了冥冥之中的运气或干脆上帝的意志。在那之后人类对前途产生了迷茫,而政治乘机死灰复燃,但技术发挥了最后的力量与丑陋的政治同归于尽――最终人类文明的出路是回归初生婴儿一般的简单,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发展结构又似乎与inception中的梦境不谋而合,而笔者相信这也是cube被放在inception的同类电影推荐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影评很好。能够较好地集合多部影片,阐述作者的核心想法。对影片的隐喻能够较好地呈现。

施菁:精神的疗伤药——玛丽与马克思

玛丽和马克思

影片最后的镜头是整部影片最煽情的一幕,多年后玛丽终于鼓足了勇气去找马克思,可进屋才发现马克思已经安详的坐在沙发上离开了这喧嚣的尘世。马克思的身上,是一本用来辨识表情的小册子,看来他已经做好迎接这位老朋友的准备了。一抬头,马克思在房间的屋顶上贴满了来自玛丽这么多年以来的信件,他们工整并且完好无损的晾在那里,一目了然,就像时间从面前静静走过一般。当镜头转向窗边那架古老的打字机,仿佛马克思仍然会像平常一样坐在这里一字一字地敲打着回信,我的眼泪终于和玛丽一样,就此决堤流出。……可能我们每个人心中都在渴望这样一段跨越地域,跨越年龄的友情,也有可能我们的心中根本就是像玛丽或者马克思那样孤独,渴望他人能一样触摸到我们的灵魂深处,所以这部片子才会给我们留下如此之深的印象吧。

有人说,友情的过程就是在寻找另一个自己。我们总会爱上与自己相似的人而讨厌那些与自己不统一的人。因为只有自己才不会背叛自己。两个内心同样自卑孤僻的人,一个在南半球一个在北半球,却能往来信件20年,不得不说这是一件多么伟大的事情。人的心中都有脆弱,玛丽认为自己丑,喜欢自己的邻居也不敢说,马克思一个中年人,没有任何社交圈,却一次也没体验过爱情,两个人就这样通过信件互相安慰抚摸彼此的心灵。两人之间没有倾诉者与倾听者,他们都是一人扮演两个角色的。如果说谁帮助谁多一些,当然是马克思无形之中,使玛丽避免了长大之后成为第二个他。玛丽能够走出自己的第一步,完全归功于马克思的鼓励与安慰。但其实马克思自己也是因为交到了玛丽这唯一的朋友,带着笑容逝去的。

对故事的叙述比较周到,一些相关的感想也很好。关于人与人的交往,这部影片也许能够提供不错的反思素材

丁氏花玄:每个孩子都是特别的

地球上的星星

有学习障碍的孩子,在功利性教育中都是不幸的,都要经历这样的心路——叛逆,痛苦,麻木或堕落。所有这些压力使得小男孩变成一个比以前完全不一样的人,他变得沉默,低调。。。是什么原因呢?是他的家长,学校,老师,同学们?他被隔离于世界,在学校没有朋友,在家里除了妈妈也没人理解他。……电影中,Nickumbh老师给了一个简单的比方:阅读障碍,就如同要让完全不会日语的你去读一大堆平假名片假名加汉字一样。在那种情况下,文字并不是某种能转化成语言的符号,而是一大堆莫名其妙的……图案。对于Ishaan来说,文字就是这样的“图案”。 发现了问题以后,第一件事他为Ishaan做,就是帮他找回自信,让他相信自己不是一个愚笨,无能的,而是一个很特别的孩子,像世界上一些最有名人物一样。在老师耐心的指导下,Ishaan逐渐越过困难,回到以前这么一个活跃的孩子,而且他也更爱学习,努力学习,得到好成绩。

但在现实里,大部分孩子没有这样幸运,他们都是僵硬教育制度的牺牲品。老师逼着学生达到他的知识要求,家长逼着孩子承担他们的野心。孩子的成长是不断“适应”现有社会文化、制度、道德的过程,不是去创造未来世界。学校培养孩子的目标,就是要孩子长大之后,能和他人竞争时候脱颖而出。成人生活有着强烈的功利性目标,同时,他们又把这些功利性目标强加到孩子身上,要求孩子延续自己无法完成的梦想。这是教育吗?不是,这是悲剧——孩子的梦想被摧毁。正因为这样的世界观,男孩的父亲反问老师:“绘画有用吗?能帮助他和别人竞争吗?”……看完这部电影,我就想起已经在哪听过的一句话“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好的老师”,如果让每个小孩都能得到自由发展自己的特长以及得到一个适合的教育方法,那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小天才,关键在于老师,家长。每个小孩都是特别的,让我们去发现他的特长,让他们像星星一样在天空自由地发亮。

基本上较好地阐述了电影所要表达的整体意思。

钱力华:梦想

梦想

法默尔说:“当我小的时候,我想过父亲那样的生活;当我十几岁的时候,我想放弃父亲那样的生活;当我长大后,我才发现自己和父亲一模一样。”之所以想起这句话,这就是父亲的影响。父亲的影响总是透过潜移默化来改变我们的思想。他让我们开始认识到人生的意义。每一个父亲都是伟大的,至少在他的孩子面前。而法默尔在自己的儿女面前则是一座精神的丰碑。

而在看完后,我的大脑中开始追寻自己的梦想。梦想,一个会困扰我们内心的字汇。还有多少梦想让我们来坚持,这个问题其实很难回答。我们只是在现实面前不得不做着一些改变。只不过在年长之后,才不断的感慨自己的生活。我觉得,走好自己的每一步路,就是梦想。

叙述尚可,评论部分写作显得仓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