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评论:贵州贫困县举债2亿申遗,不应急功近利


     12月8日,央广评论节目关注“贵州荔波穷负债,搞申遗和文化旅游”,评论指出:急功近利的发展旅游业,也许会获得一定的短期效益,但对于当地的长远发展无疑是不利的。

 

【事件】2007年,中国南方喀斯特地貌荣膺“世界自然遗产”,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下辖的荔波县,作为遗产所在地之一,旋即被媒体披露其作为国家级贫困县,为了申遗,地方举债约2亿元。文章《贫困县荔波的“世遗惊艳”》

中广网北京12月8日消息近日,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下辖的荔波县,作为世界自然遗产——中国南方喀斯特地貌的所在地之一,举债约2亿元申遗的事情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作为国家级贫困县,其“穷负债+资本运作”的发展模式也引起了社会的一些质疑。对此,中国之声特约观察员岳屾山作如下点评:

第一,正确对待申遗。目前,我国很多地方存在一股申遗热。某些地方政府盲目追求世界遗产评定成功后对地方经济的促进作用,但是申遗的初衷——对世界遗产的保护——却往往被忽视了。在部分地方政府看来,申遗就好比是投资,虽然投入巨大,不过一旦申遗成功则回报巨大,所以申遗时不遗余力,甚至忽视本地方实际的经济情况借钱申遗。

第二,合理发展旅游产业。现在很多地方都将发展旅游业作为增加收入的重要手段。为了能够寻找本地旅游的“卖点”,纷纷申遗、争抢名人故里。以为只要有了金字招牌,就有了旅游产业的发展,就有了游客和收入。例如此次媒体报道的荔波县,作为一个国家级贫困县,举债近2亿申遗,还将“国际化专业旅游城市”作为发展目标。其实一个城市的旅游业的发展要合理发展,要有实实在在的旅游产品,而不是随便搞几个噱头就开始发展旅游,如果这样,必然不会长久。

第三,开发旅游产业时不应忽视对自然景观和特色地方文化的保护。目前重开发、轻保护的旅游业发展思路,不但有违申遗的初衷,也不利于民族文化或自然景观的保护工作。因为旅游开发,很多自然景观的原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很多民俗文化也因商业化而丧失了原有的特色。这样急功近利的发展旅游业,也许会获得一定的短期效益,但对于当地的长远发展无疑是不利的。

 

节目地址:http://www.cnr.cn/china/gdgg/201012/t20101208_5074397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