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不奇怪的通货膨胀


对于上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year-on-year通货膨胀率达到28个月的最高点,本人一点都没有感到吃惊。早在去年7月份的发表在这里的一个日志中我就指出过给定发改委、央行和税收当局的行为中国的经济在未来的两年里通胀将是主旋律。我唯一感到吃惊的是政府对宏观经济的调控原理和措施手段与紫阳、镕基总理时期大大的退步,而且更令人不安的是那时在各个宏观经济决策层面没有现在这么多的经济学家,尤其是海归经济学家。现在的外管局、央行(包括行长本人)、发改委、社科院的经济研究所、清华、北大的研究机构等充斥着大量的海归经济学家,不至于就让一个几乎是看得见、完全能够预见的通胀现象成为事实吧?

我想对于当前的经济滞胀,这些官方的经济学家们每个人都有一套喋喋不休的解释。他们在海外学习研究经济学多年,基本的经济学原理不谓不通,手中的数据不谓不全,但是对于去年的经济刺激计划怎么就没人出来说一句需要防止通货膨胀呢的话?当发改委一而再,再而三地上调燃油价格,国家的税收年年超过经济增长、收入增长好几倍的时候怎么就没人出来发表一点看法呢?楼市价格上涨那么明显的原因,就像卧室里的大象,就是没人指出来(或者是不敢?不愿意?)。那么愚蠢的通过限制需求的手段来抑制楼价的政策也能想出来,真的是令人匪夷所思。现在看来,中国的计划经济实施了50年,最大的恶果不是让中国失去了50年宝贵的发展机会,而是计划经济的思维习惯在这一代决策者们身上的烙印。只要看看任何,不,几乎是所有的政府的所谓调控措施,都是在需求方打主意,什么汽车的限行、拍照拍卖、第二套房的高利率、房产税、燃油税等等都是,怎么就没有人往供给方动动脑筋呢?

给那些还在讨论什么流动性过剩、货币中性的食洋不化的经济学家们一点提醒。现代货币数量论(凯恩斯以后的),从弗里德曼到卢卡斯到后来的蒙代尔,都是在一个能够预期的财政政策的前提下(即free of fiscal shock)里面的结论和政策工具才有效,别忘了当今的中国,发改委是一个直接的价格调控机构,是对经济有“real" impact的决策实体。传统的货币数量论体系根本就无法兼容一个直接的价格变动参数,同样的道理那个看起来十分漂亮的IS-LM模型也可以放回办公桌的抽屉里,我们可以基本上忘掉货币数量论(弗老一定会气得活过来了)。在经济的实践和经济政策的制定方面,目前的中国政府采用的是没有任何模型、没有任何理论、没有任何方法的摸着石头过河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