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房价,何时才遇“天花板”?


中国式房价,何时才遇“天花板”?

/管益忻

 

2010年,中国楼市在纠结中前进,2010年,中国房价在调控中上涨。全线飘红的消息给已然给红得发紫了的中国楼市再次涂上了深深的色调——中国的房地产市场的颜色已经由大红变成了紫红,甚至“黑色”。但这个已经“黑”了的楼市,依然锦衣玉帛地占据着中国经济舞台的核心地位。当下的市道,所有跟房地产沾点边的事儿都是大火特火,任何的人、事、物一旦沾上房地产,便会迅即冒出“火花”,不同的是,有的“火花”可以照亮人生,有的“火花”燃开死亡大门,进而烧毁了许多原本美好、祥和的东西。

对于高房价,有时候我们会谴责土地财政,说是地方政府的“财政情结”推高了房价;有时候我们会骂开发商的暴利与贪婪支撑着房价难能下降;有时候也会将怨气撒在央行的天量货币投放之上;至于炒房客们那种极具“魄力”的炒作手法更是为普通百姓中的安分守己者所“深恶痛绝”。但在这诸多的表象性诱因背后,中国经济运行机制的结构性不均衡及其与之密切相关的制度性不公,该是中国式高房价背后的成因所在。在此基础上推导而出的经济运行机制的畸形、分配制度的畸形以及更大范围内的社会心理的畸形与不科学,最终都源出于价值导向的癌化使然。

此一断语,完全可由大量国际通行的经济规则在中国的失效、扭曲与变形中得到强有力的佐证。很多本来在西方社会甚至是全世界范围内都可以通行的信号或是衡量准则,一旦到了中国就完全失去效用,比如房价收入比。也正因此,有人说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是一个畸形的土地制度裹挟下的畸形市场。尽管我们经过系列的研究与严密地论证可以得出这个“畸形”的结论,但如果说城市房价,尤其是大城市高房价是由资源的畸形集中所致的话,那么就应该以这个结论为原点,就资源在下一步的合理疏散并最终达成科学配置才是最为实际的行动步骤。

然而,最终的结果能否按照初始目标发展则要看指导思想的正义与否。而这个正义的指导思想或曰价值导向必须要能成为每一个参与者心中神圣不可侵犯的信仰方能完成这一真正具有划时代的、永恒意义的变革。我们都非常熟悉一个“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说法,如果没有一个统率全体成员的一致的价值信仰,有关房地产的改革最终仍然只能是纸上谈兵。在我们在强调了这么多年“无神论”之后的今天,人们不信“神”了,可与此同时倒又信GDP了!在这样的价值信仰基础上,就亟需对自身文化体系的母本或曰底版进行再造,方能从根本上使得已然癌化了的经济细胞嬗变成健康的、可再生的、可持续的生命集成体。

这,或许才真正是中国式房价的“天花板”之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