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品牌营运策略盘点 中国五金10巨头各显神通


  我国是世界上有名的“中国制造”基地,电动工具的出口量已占世界电动工具销售量的70~80%,已成为世界上主要的电动工具制造国和产品出口国。一批五金巨头悄然崛起,开始努力准确地寻找到自己的定位,并奋力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战略发展的差异化,实现可持续的良性发展。

  上市融资:巨星成手工具领头羊

  巨星通过多年外贸的积累,在资金实力和研发水平上都处在行业的前列。今年的成功上市,使得巨星可以按照自己对市场的理解,大刀阔斧对企业进行战略部署,他们的首要任务是迅速建立成熟的渠道,“精品店+五金店”作为巨星的自主渠道尝试,具有深远意义。通过一些的举措,巨星很可能会迅速成为中国本土中高端工具品牌的领头羊。据国际模具及五金塑胶产业供应商协会负责人罗百辉介绍,巨星科技并非是一家单纯的出口导向型手工刀具制造企业,而是一家拥有研发、渠道、品牌优势,具有商贸模式的DIY及户外用品供应商。出口贡献了巨星科技99%的收入,在保持海外市场稳定快速发展的同时,巨星科技瞄准国内市场消费升级的机遇,加大了开拓力度,未来5年巨星科技的发展将得益于海外与国内市场的双轮驱动。

  得渠道者得天下:得力5000家连锁超市上线

  得力的渠道新战略,既有市场所迫成分,也有得力主动寻找的意味,得力的定位决定了它所处的竞争环境异常激烈,企业要想发展必须在模式上创新,于是得力想到了向三四线城市和农村进军,通过丰富产品线,实现对渠道的变革——实现5000家得力连锁超市,这样的渠道已经形成,得力的优势会存在很多年。

  拿来主义:成就开拓的高端品牌价值

  开拓品牌一举进入中国的核电工程,打破了中国本土企业做不成高端品牌的市场局面。中国本土企业做不成高端品牌的主要原因是做不出高端产品,开拓的办法是直接从国外拿来主义,在中国进行销售,这样的模式很简单,但是中国的企业一般都担心销售的风险高,高端市场难攻关。开拓如此做也许其高端市场带来的利润有限,但是这样的产品策略对开拓的品牌提供了足够的支撑,这方面的价值巨大。

  制造竞争力:安拓从优质产品到高端品牌

  安拓这个品牌被行业广泛知晓,也就是今年的事情。作为台湾企业的安拓,在套筒方面的生产能力和质量控制都是国内最高的,转向国内市场的品牌运作,主要原因还是市场所迫。但是安拓具备优质的产品质量控制系统和研发能力,对于品牌运作来说,核心问题得到了解决,但是他们仍然面临产品线不够丰富和缺乏成熟销售团队的问题,要想迅速成长为国内中高端品牌,还必须解决一系列问题。

  系统解决专家:杰杰成为行业的佼佼者

  杰杰的企业优势还没有完全转化为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在于杰杰对国内市场的理解和企业坚守研发创新路线的市场化程度。杰杰的明显优势是创新的优势,这在国内也是佼佼者,但是前些年单调的营销方式导致杰杰发展速度的缓慢。杰杰开始把自己定义为工具问题系统解决专家,利用自己的研发优势为客户提供系统的解决方案,找到自己未来的发展支撑点,这点值得肯定。

  完整产业链:博深上市扩大产品领域

  博深即使不上市在其原有产品领域也是佼佼者,上市为博深带来了做深原先产品线的钱,不管是出于对股东的交代,还是管理层具备巨大的胆识,博深开始在电动工具行业发力。如果能够在电动工具行业取得成功,再结合原有领域的优势,博深将获得产业链上的整体优势。

  规范化运作:艾威博尔相信品牌的力量

  艾威博尔在品牌营销策略上显得比较成熟,借鉴了一些国外的经验,对品牌定位、核心价值的寻找以及支撑点的判断都比较准确。他们信心满满,但是这不等于说他们的国内之路就好走。他们面临着渠道建设的迫切问题,在当下的五金领域,渠道营销成为重点,尤其对于新品牌来说,难度颇大。

  渠道网络:大力发力品牌附价值

  大力给市场的直接感受是,为了快速建成渠道网络,把“刺激”做到了极限,送车不算什么,还要送房子,这在业界还是头一次,这说明了大力的魄力。它在国内的整体战略规划优势和追求成长速度将快速提高品牌附加值,但要避免陷入价格战的争夺中。

  上市:锐奇替代进口 走向全球

  中国电动工具行业唯一同时拥有“中国名牌产品”、“国家免检产品”、“中国优秀民营科技企业”三项国家级荣誉的高新技术企业。锐奇客观上具备成为本土第一品牌的优势。10月13日,作为国内电动工具行业的领军企业上海锐奇工具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300126)正式挂牌登陆A股。锐奇成功上市将很快拉开与国内其他品牌的差距,向高端进发。任何电动工具经销商在看到了锐奇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以及销售的稳定增长现状、比较了代理品牌更换的成本以及用户群体的流失成本之后,都会坚定地作为锐奇品牌的代理经销商,与锐奇一起构建这个巨大的品牌销售网络

  资本运作:史丹利与百得组成工具航母

  作为国外工具品牌在中国成功运作的典范,史丹利出人意料的与电动工具世界品牌百得公司合并,这样的资本运作对于世界工具行业带去了无尽的遐想。合并的优势不言而喻,产品线和渠道的优势非常明显。而史丹利在中国投资建厂以及进军汽保行业的举措都很亮丽。史丹利和世达的角逐,史丹利已经开始占据部分优势。

  以上列举的都是实力较大的企业,他们都在寻求突破。其中巨星的上市格外引人注目,因为他们直接通过外贸模式上市转型,可谓华丽。中国工具企业的发展必须有大的动作才能见分晓,否则差异化不明显带来的系列问题会拖延行业的升级,巨头的出现是必然,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和产业发展的特点。2010年,我们已经可以看出部分端倪,要见分晓还必须等待,5年内中国工具竞争格局必将明朗,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