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参加论坛时,方文山说到一个现象:如果你上街看到一个人穿着汉服,基本只会蹦出两个想法:1,这人是拍戏的,从场子里跑出来找洗手间;2,这人正在拍个古装写真。总之,绝对不算正常行为。
穿自己的民族服装,在街上溜达,已经成了“绝不正常”的行为,未免让方才子有点心酸。
说唐装,那应该算是满族马褂延续改良后的产物。我们最后一个王朝是清朝,由少数民族统治,汉服断代了将近三百年,现在没有再出现哪个群体村落的“汉族人”,过节时候穿上汉服来庆祝。不止是服装,中国现在缺少几千年来延绵的文化向心力。
汉服也不能全说成汉族才应该穿的服饰,照样可以扩展到中国的范畴。民族这个观念,古代中国是没有,晚清近代从西方经过日本翻译,才到了中国。现代肯定是有民族的,历史上也有民族的纷争,但华夏这块地方,自古不是按血缘来界定关系,而是按文化。或者至少,文化是最重要的划分依据。古代没有今天意义上的民族,所以在区分敌我,区分身份的时候,人们往往根据内心的文化积淀来认同。在这个文化范畴,准确说是东亚儒家文化圈的人,非常注重衣冠,衣冠有变,那是改朝换代的大事了。但不论怎么变,只要还是汉族执政,衣服就都是右衽的。就是你看汉服的前襟,左前襟在前,掩向右腋系带,把右襟掩盖在里面,就叫右衽。左衽一般都是少数民族政权。汉服是有一些永恒不变东西、区别于其他少数民族服饰的。可现在中国,每个少数民族过节都有自己民族服饰,汉族却没有。
文化向心力。诚然,倘若弄了一个民族服饰,不能说文化就一下回归了。但众多这样的形式、仪式,才能促成文化向心力。稳固的文字、习俗、服饰;流域广阔;思想不极端;不远征,都在历史上促成了中国的文化向心力。就比如不圆睁。中华民族不喜欢理会外邦的局势,就喜欢解决自己的内部问题。看看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国人的战争除了抵御外寇,绝大部分都是内部斗争。这就像是一大家子,兄弟间老在争老大,但整个家庭是相对稳定的。有民族性不好的地方,但好处也很强大:力量总是向着内部中心汇集,产生文明的火花,交错出文化的精彩。因为这种向心力,中华文化总是在进行着内部调整,而不是对外的毁坏和报复。所以,文明在交流中不断的完善,就延续和发扬了。你看很多断层的文化,历史上光辉一时,突然就泯灭了,多是在向外远征和扩张中使得自身的文明遭到打击性的报复而毁于一旦。
仪式感、形式感其实应该是文化向心力的表现。但在我们普遍或主动或被动地忘记一些东西时,用仪式感来召回记忆,是一种可行方法。比如国家从上而下的提倡。
这种文化向心力,会伴着由经济数字带来的文化自信心,成为文化崛起的推动力。只是注意一点,随着火箭般的发展速度,中国越来越浮躁,很多事情都求一时新鲜,或找一时噱头,而忘了本质。不管汉服,汉习俗,还是礼仪,都不该是道具,而是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