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无而温暖的事
何鑫业
所有人都有温暖的事,只是温暖的内容不同。有的人觉得,“放一只咖啡杯在办公桌上,插满铅笔、纸刀、口红之类的,就很惬意,很温暖”;有的觉得,“老板竟然允许在楼层里骑自行车,是一件太温暖的事,人少的时候,可以推着它冷不丁地从电梯里蹦出来,一直骑,骑,骑到你的办公桌前,太不可思议了!”
有的则觉得,“最温暖的事是:你开车去池州,没想到走的是巢湖方向,正犯愁着呢,电话来了,说逃犯已窜到巢湖以南的无为县,乖乖!走得糟不如走得巧,无为离这里就半个小时路程了,兄弟”;而,另外有的则觉得,“看电影《赵氏孤儿》那天,错买了一张《让子弹飞》的票,看完,那才叫个爽呢,简直爽透了!”
说起来,下面这个也算温暖。有一天,你收到一个邮件,邮件说:“你叫某某某吧,十年前你救过我,现在你在哪里?还在这个城市吗?……可能的话,我很想见你,……可以吗?急盼中!”接下来,你去见了这位女子,令你万万没想到的是,她,就是你楼上的邻居,一位漂亮的女士,你住602,她住802!没记错的话,前几天,你太太提着一大箱什物,两张画,电梯楼层的键还是她帮着摁的呢!要命啊。
还有呢,十一月,你从玉树回来就记着一件事:在那边,你结交了一位香港九龙的志愿者,他的姑姑和你同一个城市,本来嘛,你起码应该以较快的速度吧,把东西交到他姑妈手里,可护照和签证的事把你挤得。这不,你正往上海领事馆去的路上,电话就打过来了,是啊,是他的姑姑:“……噢,某先生,东东给我信息了,……不要紧,我还在美国,劳你把东西直接送到某某协会好吗?……对,某大街1132号,……没关系的,只是些书籍,不会变质的,也不值钱,……拜托了!” 你搁下电话,先是一阵轻松,然后,觉得,在一个务实的时代做了虚无的事,真是,无比温暖。
这样的事,还有很多,再说一件:大家都知道,你喜欢观察24小时便利店,无论是“可的”“喜士多”,还是“快客”“7-11”,你都百观不厌,百察不烦。有一天深夜,你就发现你家楼下的那家“可的”情况异常,本来门可罗雀的店里,突然人声鼎沸,接着你看见,一个人抱着一个人出来了,另外100多个人跟在后面跑,你情不自禁也跑下楼去,追着他们跑,一直跑到医院,见鬼——原来啊,那是个小偷,抢劫便利店得手后,跑得匆忙,撞着了玻璃,头破血流——噢噢噢,凌晨零点十三分,你心头算是一热,中国这个国家,终于把小偷也当生命看了,不错不错!蛮温暖的。
旅游卫视有人主张“行走”,这些人,每到假期,背着背包就上路了。我问过许多好于此道的朋友,他们说,其实啊,他们坚持走路是假,寻求感动是真。而且就他们言说的感动来看,也真都是些清一色的温暖细节,虚无而温暖,无趣而温暖,我把它列一些在下面,不怕他们骂:
1、赶到目的地时,雨霁雾歇,天色真好,桃花正开;
2、宿营前,一款1800元的钛合金折叠水桶正好被用到;
3、快要趟水过河了,有人告诉说,西出阳关无故人,最好带上牛肉、烧酒和厚袜;
4、“帅哥掉后头了,等一等吧”,“你不会有什么意思吧?你!”——其实,没什么意思,就喜欢这样的感觉;
5、凌晨三点,女驴友被蛇咬到,山不转水转,还好还好,鬼使神差,一辆小面包路过被征用,不幸中的万幸啊;
群山环绕,柳暗花明,简言之,行走者感动的,是所有能产生人生最大化错觉的人和事和场景。
历史上,也有些虚无而温暖的事。譬如,当年贾岛作诗“僧推月下门”时,忘乎所以,冲撞了京兆尹韩愈的仪仗队,没想到的是,韩愈不但不怪罪他,反而与他一起“推敲”,怂恿他把诗句改为“僧敲月下门”,后,又并辔而行,共论诗道,结为布衣之交,可谓温暖温暖。
更温暖的事,发生在美国。1964年,3M公司的一位化学家,研究出了一种具有较大黏性的胶水,可惜这种胶水不易固化,没有生产价值。到了1973年,3M公司接单了一种商标标贴,这种标贴恰恰要求胶水很黏却又能够随时剥离,天下的好事就这样来了。公司立马把辞退的化学家请了回来,在胶液上粘了一张涂蜡的纸片,呵呵,全球的第一张商标纸诞生了,化学家当之无愧成了不干胶之父,你说说,你说,够不够温暖!哥们。
一般来说,虚无而温暖的事,都是小事,都比较无趣,我个人就如此,都是些小事,不怕无聊,列举如下:
1、午睡后用热毛巾擦脸,毛巾的热度接近烫;
2、指甲磕坏后,没想到剪刀就在身边;
3、把一样东西放到另一样东西的空挡里去,不大又不小;
4、睡觉时枕头的高度不够又不想再折腾,把枕头的一角翻转垫入枕头下,没想到正好;
5、荒诞地认为这个午后或者清晨属于私家所有,这个私家今天就是自己;
6、想想自己拥有的资产,估计养老没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