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文学奖2008:勒·克莱齐奥


              诺贝尔文学奖2008:勒·克莱齐奥

                      ——张爱峰

文学大国法国在多年之后,再一次拿到了诺贝尔文学奖,这一次获奖的是勒·克莱齐奥,获奖理由是:一个集背叛,诗意冒险和感性迷狂于一身的作家,探寻文明支配下的边缘人性。克莱齐奥将多元文化、人性和冒险精神融入创作,是一位善于创新、喜爱诗一般冒险和情感忘我的作家,在其作品里对游离于西方主流文明外和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性进行了探索。

这个作家的名字我很陌生,但没想到的是他在法国的名气很大,他是20世纪后半期法国新寓言派代表作家之一。与莫迪亚诺、佩雷克并称为法兰西三星,是目前法国文学的核心之一。1994年,法国读者调查中,克莱齐奥成为最受读者欢迎的作家。他的作品在中国也出版了好几本了,在80年代就有译本了。

我读了其中的两本,《金鱼》和《战争》。如果仅仅看《金鱼》,也就是一个女奴的故事,所谓的边缘人性,心理刻画比较成功,但实在算不上什么经典作品。感觉还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小说好看呢。但《战争》却十足的显示出了他的文学水平。这本书我实在不知道叫它什么好,如果一定要说是小说,那跟我们平时读的小说差距太大了,但又不能算是散文或者其他的文体。因为这本书全是在写情绪,写意识的流动,书中倒是有个B姑娘和X先生,但他们的出场率也很低,实在算不上什么主人公吧。更多出场的是一些非人类的物质性的东西,给人一种眼花缭乱的感觉。这种意识的流动,这种情绪的波动,总让我想起那本伟大的小说《荒原狼》来,但这本书比《荒原狼》散碎多了,也许小说的主题都不重要了。书名叫《战争》,但真的是在写战争吗,书中确实提到过几次战争,但更多是在写一种泛化的战争,害怕邪恶的东西、颤抖的心灵、各种各样的运动、钢铁大厦、无名或者有名的恐惧感。整本书就是在写感觉,就像是写意画一样。如果一定要找几个词来形容这本书,我想还是用后现代主义惯用的那两个词:散点投射、零度写作。也许这本书读一遍,你根本不知道他在写什么,读十遍可能也不会明白他在写什么,或者作者根本就没有想让读者明白自己在写什么。

读这本书的感觉,总让我想起另外两本书。葡萄牙作家佩索阿的《惶然录》,这是世界散文的经典,一种模糊、惶然不知所措的感觉,惊恐的感觉。《战争》也同样能给人这样的感觉,恐惧、惶然、紧张,进行战争的人早已忘记了什么是战争,似乎一切都无所谓了。当然,你可以把这本书理解成心灵的战争,更可以理解为事物的一切矛盾都是战争。另一本书是科幻小说经典作品《站立桑给巴尔》,完全的万花筒式写作,把广告语、商品标价、讣告、社会新闻、流行歌曲……无数的东西集合到一本书里,呈现出很广阔的社会面貌,但你找不到主线,或者压根就没有主线,更不会有主人公。《战争》可以说是把《惶然录》的那种感觉和意识流动用《站立桑给巴尔》式的万花筒写作表达了出来。不敢说这本书有多高的文学水平,至少给我的感觉比不上佩索阿的《惶然录》,但也差不了太多。我想勒·克莱齐奥应该在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丽丝·莱辛之上,和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略萨水平不相上下,但似乎还是没有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慕克水平高。

他是新寓言派作家,作品确实很有寓言的味道,但更多了一份疯狂。有时间,我会再读一下他的其他作品。

                 爱峰打分: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