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V集团的成功之道(二)


        LVMH的收购也并非全是成功之作。比如,Christian Lacroix最终卖给了美国第二大免税品经销商Falic,玉宝、Aucland也因种种原因出售,主要生产钢笔的奢侈品牌Omas卖给了中国的高档钟表渠道商新宇亨得利,在Gucci股权争夺战中败给另一奢侈品巨头PPR,但这些都没有影响LVMH成为行业老大的步伐,事实证明,其并购策略是成功的,整合手段也颇值得借鉴。
 

LVMH成功之道 奉行“只要最高贵”的全球收购策略

    LVMH高层心目中有一张“最高贵”的奢侈品地域分布图谱,这些散落于世界各地的顶级品牌是他们梦寐以求的,比如法国举世闻名的香水、香槟和干邑,分布在法国、美国、阿根廷、新西兰等地的原产地葡萄酒,苏格兰的威士忌,瑞士的钟表,意大利的皮具、服饰和轿车跑车,古巴的雪茄等都声名显赫,而中国的白酒、陶瓷、绸缎、茶叶和玉石等均有望发展成为顶级奢侈品。

  

   通过对奢侈品品牌地域分布的分析,我们发现,除阿根廷、古 巴、新西兰外,其他几个奢侈品盛产地(如法国、意大利、英国、德国、瑞士)无一不是具有历史厚重感和崇尚王(皇)权,法兰西帝国、古罗马帝国、大英帝国、德意志帝国无一不是拥有取之不尽的历史和文化资源。  

   而奢侈品就是在传承一种文化,而非销售一种商品。奢侈品的两大特性是“文化特性”和消费性,首当其冲的是其文化特性,具体表现为其品牌的历史厚重和高贵。消费性是指奢侈品一般涉及人类的衣食住行玩,是人的生活用品。历史感就是历久而弥新,经历时间的历练仍然璀璨。所谓高贵,是指系出名门,或是王(皇)室用品用具,或是名人名家的作品,或是为社会名流认可并能够代表高贵品质。其中,王(皇)室用品最容易成为奢侈品,因为它代表当时工艺的最高水平,品质上乘、制作工艺精良、选料考究、造型经典独特,限量发行,是一个民族的智慧结晶和社会财富的体现。全球的顶级奢侈品牌无一不和皇族、王室和名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瑞士钟表的辉煌基本上是因为欧洲皇室的御用;娇兰的忠实用户包括欧也妮女皇、维多利亚女皇、西班牙依莎贝拉皇后和奥地利女皇希茜,还一度成为所有欧洲国家宫廷特别雇佣的香水家。轩尼诗于1815年即成为法国国会的主要供酒商。曾经名噪一时的Kelly包就是顶级皮具商爱马仕为摩洛哥王妃Grace Kelly量身定做的(表   历史积淀不够的美国品牌更多是走时尚精品路线,以营造新时代的新形象取胜。经济上尚为新兴国家的中国曾是世界文化和经济的心脏,拥有5000年的历史、2000年的皇权和丰富的文化宝藏,而历史、皇权、文化是产生顶级奢侈品的核心元素,中国有望成为奢侈品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

  正是定位全球搜寻最高贵品牌的收购策略,使得LVMH的收入多元化,对冲了业务风险和汇率风险。2006年LVMH来自欧洲、亚洲和美国的营业额占比分别为37%、30%和26%,历峰相应的营业额占比是42%、37%和20%,三大奢侈品集团中只有PPR对欧洲市场的依存度超过70%。

   收购利益最大化

    首先,利用经济周期减小收购代价。LVMH历史上经历的两次较大的并购重组潮均发生在经济低潮期,一次发生在1987-1988年,另一次发生在2000年前后。1987年,美国股灾导致美国股市的股票市值至少缩水2万亿美元,众多上市公司股价跌入低谷,直到克林顿上台经济才渐渐好转。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大大削弱了亚洲有钱阶层的购买力,尤其是奢侈品亚洲头号买家日本1996年以来经济持续走低,造成奢侈品行业销售规模减少1/3,每年萎缩约108亿美元的市场。而2001年发生的纳斯达克股市崩盘和美国“9·11”事件使消费者信心下挫18个百分点,消费奢侈品的信心更是大幅下挫,更甚于1987年股市大崩盘造成的重挫。此外,欧元升值、日元和美元贬值更是加剧了不少主打日本和美国市场的奢侈品公司的外汇损失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