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一轮“扫黄风暴”半年报告解读


  2010年4月29日晚9时,随着北京市公安局党委书记、局长傅政华的一声令下,拉开了全市打击卖淫嫖娼专项行动的序幕。我国26个城市高调扫黄,一场发轫于北京的扫黄行动向全国其他地区迅速传导,迄今这场风暴已刮向至少26个大中城市,查获有偿陪侍等涉黄人员数千人。 日前在北京、南京、东莞三地深入调查,各地的扫黄行动也和公安部“2010严打整治行动”紧密地合着拍子,南京警方关停了号称南京“最安全”夜总会的名商宝丽金等3家高档娱乐场所。重庆警方则勒令涉黑涉黄的希尔顿酒店停业整顿。南宁、兰州、昆明、西安、济南、南昌、石家庄、武汉、贵阳等城市相继行动,对娱乐场所暗藏的色情服务严厉打击。 而在上述扫黄风暴中,数个城市出动了上百名荷枪实弹的警察。被查的多个夜总会、KTV,在坊间被认为“后台硬”、“很安全”,查获有偿陪侍等人员总数达数千人,涉案场所多存在黄、毒、黑问题。

  色产业反映的是社会深层次问题。往往通过扫黄能够一连窜的扯出很多贪官,黑社会,无良商人等。而且黄色产业的泛滥对社会的危害极大,所诱发的社会犯罪问题极多,会极大的激化社会内部矛盾。至于是否是社会需要的一种产物在此不能一概而论,至少现阶段的社会客观事实是这样,只是一撮人所需要的产物罢。是社会发展中某些问题的产物,扫黄可以促进促进人群性健康,减少甚至阻断因性问题的犯罪行为,阻断性传播疾病的传播途径,清理或减少激起性着迷或性沉溺患者的性亵渎,

  黄毒”是社会的公害,是旧社会的一种丑恶现象,它与社会主义的生活方式和道德意识是相悖的。新中国成立后,“黄色文化”得到了有效遏制和清扫。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国外资产阶级腐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生活方式的渗透,致使在一些沿海开放地区,流入了不少宣扬淫秽、色情暴力、迷信甚至反动的非法书刊和音像制品,并由沿海迅速向内地侵蚀,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有一段时间,不少地方的街头巷尾、摊头小店,到处可见那些淫秽色情、质量低劣、格调低下、封面插图充满挑逗性画面的印刷品。一些以大量的篇幅具体地、淫秽地描写各种强奸、性暴力、性变态的场面和心态的境外翻译小说也流传到了我国境内,如美国畅书作家欧文·华莱士和日本的西村寿行的《玫瑰梦》、《情场赌徒》、《情人》、《销魂时分》、《丽人春梦》、《荡妇》、《姘居》、《意乱情迷》、《暴虐》、《野性》等等。一些打着“性科学”的幌子,以大量篇幅具体地描写性器官、性行为、性技巧及以色情勾引人的书刊,如《女性的身体》、《女性的奥秘》、《少女自述》、《女人怎样改变男人》、《女人能拥有数名男人吗》等等;一些封面、插图、标题、广告也日益“性感化”、“肉体化”,袒胸、露腿、半裸、全裸、拥抱、亲吻、床上动作等随处可见,着意渲染、挑逗、刺激感官的标题广告触目惊心,不仅对社会、市容是一个极坏的影响,而且对青少年起到较强的引诱和教唆的负面作用。

  在音像、电子出版物的发行、放映、销售方面,更是令人担心。在一些音像放映、销售点,通常看到的大多是内容无聊、思想混乱、是非不明的片子。有的从头到尾为打而打,有的展示犯罪分子作恶的行为,有的反映不择手段个人复仇,不少还是盗版的影视作品,侵权的现象相当严惩。特别是一些淫秽、色情、凶杀、暴力的港台、西方“三级片”,也充斥音像市场。1995年12月17日,《人民日报》登载了《一位母亲强烈呼吁扫黄打非不可手软》的举报信,信中反映苏州宝碟激光电子有限公司“贩黄”毒害青少年,此事引起全国强烈反响。电子出版物也渗进“黄毒”,说明“黄毒”是无孔不入的。

  开展“扫黄”斗争,就是要针对那些危害社会,尤其是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丑恶现象进行治理,这是一件大得民心、功在当代、利在子孙后代的实事。

  随着“扫黄打非”斗争的不断发展,“扫黄”意识在城乡各界逐步得到统一和加强,形成了较有利的社会氛围。同时,我们绝不能低估“扫黄打非”斗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必须让全社会认清这是一场文明战胜腐朽的长期斗争,进一步认清“黄毒”的危害,共同筑起抵御“黄毒”的铜墙铁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