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易经的应用哲学》读者的回信


致《易经的应用哲学》读者的回信
Mr.,
             好!
 
今日匆匆邂逅,粗略翻译阁下的力作。您的治学精神和报国热诚感人至深!
回来又看了您的空间,尤其是关于的。两次阅读的经验或许说真是管中窥豹,难以就您的作品作出中肯的批评。但是,我想凡有学术价值的东西就必须是有批评价值的东西。
我想就某些点滴谈谈我的看法:
 
尊敬的gourm先生,您好。很高兴与您沟通、探讨。
由于您的观点代表了一部人的思想,因此我想把它公布在我的网页——http://yinbaosheng.chinavalue.net,希望您能够理解。
我生活在一个民主、自由的环境中,有许多的专家和学者不会认为我的不同观点,影响到他的权威,从而与我产生隔阂。相反,我们思想的碰撞增加了我们的友谊,赢得了相互的欣赏、尊重。我们对事不对人,我们认为有不同的观点和见解是非常正常的,没有不同的观点和见解是非常不正常的,而且是非常危险的。学术必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样才能解疑释惑,真理才会愈辩愈明,从而达到我们思想的统一。
 
其一、您注解《周易》的工具主要是《说文解字》等;但《说文》据考成书于汉代,距《周易》年代久远,用其中理解作为注释的支撑,虽可以却并不充分。
 
这不只是您一个人的观点,许多专家和学者都这么认为。我们认为:六书是汉字的造字思想、原理和方法等,他是人类语言的“活化石”。他与《说文》成书的年代没有必然的联系。
第一:许慎的《说文解字第十五上》:“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封于泰山者,七十又二代,靡有同焉。《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学,先以六书。
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挥,武信是也;
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第二:《周礼·地官司徒第二》记载:“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乃教之六仪:一曰祭祀之容,二曰宾客之容,三曰朝廷之容,四曰丧纪之容,五曰军旅之容,六曰车马之容。凡祭礼、宾客、会同、丧纪、军旅,王举则従。听治,亦如之。使其属守王闱。
因此,仓颉造字的时候就已经遵循了一定汉字造字规则,周朝的王室就有六书这一门课。《说文解字》的价值是许慎第一个全面而系统地分析了汉字的特点,他论述了汉字的造字思想、原理和方法,揭示了汉字的造字规律。就好像《易经》一样——揭示规律,不会因为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消亡。
 
其二、另外,考据学中最重要的原则应该是印证;您的《周易》文字的注释基本没有体现这一原则。所以,冒昧地说,您的注释并没有令人信服的能力。
 
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总比困难多,不能拘泥于某一种方法——考据学,这样会削足适履。清朝以来的专家和学者的考据学等小学(即文字学)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但没有跳出汉字的造字思想和原理。《说文解字》是文字学,是小学,研究精通文字学,并不一定能读好一本书。如我们现在许多的学生把《牛津大辞典》都背了,可是他并不一定能成为一位翻译家。为什么?语文是一个工具,脱离了具体的语言环境的研究文字是没有太大意义的。
同时,考据学不是评价解读《周易》文字系统的唯一的评价标准(见《易经的应用哲学——易经的文字系统导读》的绪论)。我想问一问您:
知识是从哪里来的?《周易》是从哪里来的?
是从考据学理论里面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不是。是从实践中来的。因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事实为依据、以逻辑为工具等。想一想什么是顺藤摸瓜、什么是缘木求鱼?
 
其三、注释方面,我以为只有当我们对《周易》成书时代的文字系统有了较为详尽的理解之后才能做出来。(当然这种理解建立在严格的商殷文字考据之上)
 
首先,选好书。判断这本书值不值得一读——有没有思想或者价值,看内容提要,目录,绪论等。从远古到文艺复兴之前,真正的能够流传下来的、对我们的思想和文化有影响力的经典名著不多;文艺复兴之后,人类才进入物质和精神的繁荣时期。为什么要选好书。因为读一本好书胜读十本同类的书。选书就好像家长要给孩子选学校,选学校实际上就是选老师,因为名师出高徒。
其次,书该如何读呢?如陶渊明、诸葛亮等人读书:不求甚解,独观其大意。即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的思想,不拘泥于细枝末节——读《易经》这本书更需要如此。
再次,研究工作如何做?
第一、学习阶段——博学。站在许多巨人的肩膀上,博采众长,吸取前人正确的成果。从零开始,站在作者的立场和角度,从而与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认认真真地阅读著名专家的成果。哪些是正确的,需要发扬的;哪些是错误的,需要否定的。如有关研究《易经》方面的重要著作;我建议您不妨去看看《诗经》、《周礼》、《礼记》、《韩诗外传》、《十三经注疏》“诸子百家”等先秦文化,他是我们理解《易经》本书及其思想的基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实,我的原稿就是如此,由于出版社要节约成本而削足适履。不久,他将在“汉王书城”上重现。
第二、研究阶段——博学的基础上专。读原著,探索求证。摈弃一切对我们研究《易经》的思想的干扰,我们不会因为他是名人或者权威,而盲目迷信,其他的资料都只是参考。
第三、成一家之言——继往开来,揭示规律。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的思想,讲究方法,不要“六经注我,我注六经”的恶性循环,有自己的思想和主见,不要盲目地人云亦云——我思故我在。脚踏实地地研究汉字的造字规律,行文特点等。
一般说来,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的意思非常多,这只是他的字面意思。但是《易经》中的字、词、句在文章中的(即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意思是唯一的,即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是确定的。不是乱世江湖,更不是有人说:解读《易经》就是画鬼,因为鬼谁也没有见过,我想怎样画,就怎样画。想一想,为什么易经中要用这个修辞或外交辞令的“辞”(如卦辞、爻辞、系辞等),而不是词语的“词”?为什么《易传》还要用“象(即模拟、模仿得意思)”?如解释卦辞的“大象” 、解释爻辞的“象”。为什么人们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等等。关于文学理论方面的巨著,我们可以研读《文心雕龙》等。
第四、学以致用——普及推广,培养接班人;利用规律、解疑决策。应用到我们的生活、工作中来。
 
其四、您通过《周易》的哲学思考虽然丰富,但是很难不让人认为是对其文本的过度诠释;甚至有些加入了很多您个人的主观色彩。似乎是您个人读《周易》的哲学思考,而不是《周易》本身的哲理再现。
 
王国维就说过“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以我对《易经》作者的思想的正确理解来解释《易经》作者的思想,从而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易经的应用哲学——易经的文字系统(即易经的卦辞、爻辞导读》。我不读懂易经的文字系统,那么我怎么能够让别人读懂呢?这样出书就是不负责任——误人、误己、误人子弟。
我们的书的读者主要是广大的人们,只要他具有高中文化水平就可以读懂。对于研究者也可以深入研究,作参考书。
从古到今,不知有多少学者为《易经》皓首穷经,有几个人敢说他能够自圆其说,他已经读懂了《易经》——他们为什么没有这样的底气。我们为什么不能够吸取他们的经验和教训呢?难道我们还要在他们的老路上原地踏步,徘徊不前?难道我们不能另避蹊径,走出阴暗的大道?
   我们希望您再认真去看看《易经的应用哲学——易经的文字系统导读》的绪论——讲思想,讲方法,揭示规律,利用规律,解疑决策。
 
 
很抱歉,提了这么多。确实是因为被您感动,而且你我对这个民族和世界的某些东西是共鸣的。或者说,你我是走在同一条求索的路上的人。只是您真的很孤单,所以我愿意靠近。并且,我愿意看到一个在这条路上走得更稳健的您。
 
人间正道是沧桑。机遇总会亲睐有准备的人。在我的实践中,我遇到了许多和您一样的有识之士。他们给我很大的鼓励,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致以我最诚挚的感谢。
 
建议:如果您真的想要注解《周易》,我想您需要首先深入研究或者长期关注整个商殷文字系统的考据;及《周易》在那些时代如何被应用的历史。
 
       殷商文字系统考古研究是可以的,但是它对于研究易经不是必要条件。
我们的研究表明,易经的文字系统与殷商卜辞没有一点关系。凡是把易经的文字系统当作占卜书来读的书本,看都不用看——望文生义、断章取义、牵强附会,看了也会误入歧途。(古代也有专门的占卜书)
其实《礼记·表记》就已经给我们做出了结论:“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尊而不亲,其民之敝,荡而不静,胜而无耻;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其赏罚用爵列,亲而不尊,其民之敝,利而巧,文而不惭,贼而蔽。”一般说来,新王朝都是在旧王朝灭亡的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旧王朝灭亡的教训对新王朝的领导人具有最直接的影响和震撼力——暂时不会重踏历史的覆辙。殷人为什么灭亡——“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如离现在不远的清末皇室及其属下,慈禧太后等天天烧香拜佛,祈求神灵保佑大清江山,把全部希望寄托在一尊自身难保的镶金的泥菩萨身上,可行吗?不行。皇室价值观念的丧失、目标理想的缺失,灭亡是迟早的事。这是其一。其二,殷王室迷信鬼神占卜,是不是人们都迷信鬼神占卜呢?不可能。老百姓不可能,殷朝的诸侯国——周朝也不信“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周人为什么兴起——“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这就是周文王总结了商朝灭亡的经验和教训的成果——《易经》的文字系统“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思想。
 
 
我想,学术上要大胆猜想;但一定要小心求证!!!小心又小心!!!!
学术不能有半点臆断!

俗话说“艺高人胆大”。言者无罪,闻者足戒。十全十美的事情是不可能的。前怕狼,后怕虎,我们还能干什么?小平同志说过,胆子放大一点,步子迈开一点。娱乐打倒一切的文化只是暂时的,未来的路还很长——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最后让我们用这首词共勉: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楮上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
 gourmi
 
此致
 
敬礼
 
尹宝生
 2010-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