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音对联谐趣多
绕口令多用于口语,旨在利用同音成分叠加,使之拗口。对联多用于书面,妙在文字对称和谐,读来上口。二者似乎“君处北海我南海”,一旦邂逅,偶尔牵手,则为同音对联,理趣兼具,庄谐共生。北宋一文人在杭州游西湖,撰得一副上联:
提锡壶,游西湖,锡壶掉西湖,惜乎锡壶。
联语妙在用“锡壶、西湖、惜乎”三个同音词构成;但要想对出下联,确实不易。据说苏东坡曾思忖良久,也没能对出下联。后来,南宋朱熹在福建任建阳知府期间,路经南平购得一尊蓝色古瓶,忽有所悟,对出下联:
过南平,买蓝瓶,蓝瓶出南平,难得蓝瓶。
用三个近音词——“南平、蓝瓶、难得”——与上联相比,文意牵强,读来拗口,但不乏风趣,总算勉强过关。后人陆续对出的下联也很有意思,例如:
(1)寻进士,遇近视,近视中进士,尽是近视
(2)吃枇杷,弹琵琶,枇杷砸琵琶,噼啪琵琶
(3)找武师,看舞狮,武师来舞狮,武师误事
(4)化云燕,穿云烟,云燕堕云烟,晕焉云燕
(5)登南山,披男衫,男衫丢南山,难善男衫
(6)拂蚕叶,近残夜,蚕叶飘残夜,惨也蚕叶
四川成都胜景望江楼有上联:
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
很长一段时间无人能对出下联。后来,什祁县秀才李玉吉,看到当地的“印月井”,俯瞰井月,忽有所感,撰出下联:
印月井,印月影,印月井里印月影,月井万年,月影万年。
与上联相比,意境虽稍弱,但对偶工稳,可谓上乘。
京剧表演大师梅兰芳曾自撰联:
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亦非我;
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
上联讲生活中的演员与角色的不一致性,下联讲舞台上的演员和角色的一致性。联语用六个“我”和六个“谁”构成,新颖而耐读。
下列几副绕口对联,不加标点,以供读者断句鉴赏:
(1)无锡锡山山无锡,平湖湖水水平湖
(2)海水潮朝朝潮朝潮朝落,浮云涨长长涨长涨长消
(3)天星阁阁落鸽鸽飞阁未飞,水陆洲洲停舟舟行洲不行
(4)驴系梨下驴揩梨落梨打驴,鸡飞箕上鸡踩箕覆箕扑鸡
(5)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乐,丫头啃鸭头鸭头咸丫头嫌
(6)大雁过雁塔雁塔留雁雁不落,小鱼入鱼网鱼网捕鱼鱼难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