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制度“双轨制”是未来方向




住房制度“双轨制”是未来方向

2010年12月19日/董秀成

 

    日前,国家已经开始高度重视保障性住房建设,2011年计划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任务上调至1000万套,与2010年580万套保障性住房相比,总规模已经接近翻一番。

    2011年国家保障性住房总量规模如此之大,说明国家已经越来越重视保障性住房体系构建,也间接说明国家对以往多次楼市调控政策效果不甚显著的一种反思,也意味着国家房地产调控方式已经开始悄然改变,一场围绕房地产体制和机制的“双轨制”全面系统的改革正式拉开帷幕。

    根据媒体报道和分析,如果2011年1000万套保障房推出,从数字上看即意味着每20户家庭将拥有一套保障房,而且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还意味着占据全国房地产投资规模的20%

    如此大规模的保障性住房建设,确实表明政府已经转变传统思维方式,将原来一直试图推进的由市场来解决事关重大的民生住房问题转变为由政府自身来解决的思路,真正做到了“政府做政府该做的事情”了,那些不该由政府做的事情交由市场来做,“政企”功能终于可以分开了,这无疑是一大进步。

    过去几年,政府调控的重点在于抑制房价,调控手段重点在于利用行政手段,但效果一直不理想,甚至是出现越调越涨价的怪圈,其根本原因是政府的有形之手“行政力”和市场的无形之手“市场力”在博弈过程中始终没有能够占据上风,行政力一旦放松,市场反弹便迅速崛起,进而导致“涨价-调控-再涨价-再调控”的循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社会上弱势老百姓的住房民生问题。

    如果政策思维转变以后,中国住房体制其实就是一种“双轨制”,有钱的富人要住房、要改善生活质量,你就需要购买商品房,也就是说富人住房找市场。相反,广大的低收入阶层的住房问题要由政府来解决,不论是廉价租赁还是限价购买,总要先解决住房问题,而一旦你由穷变富,那对不起了,你就必须借助于市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