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北京市委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关于“十二五”时期城市建设的主要任务,《建议》提出:一是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服务水平。 提高科学规划水平,加强对人口总量的调控,着力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提高城乡建设管理服务水平。二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节约集约使用资源能源,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提高生态环境建设水平。
刘淇在讲话中表示,加快推进城乡接合部城市化工作,确保两年基本完成50个重点村建设任务。加快新城建设,力求取得重大突破。新城要有业有城,更好地承担起疏解中心城区功能、推动地区发展的任务。要抓紧出台、抓紧落实治理交通拥堵方案,使治理交通的措施尽快见效。
对大城市来说,人口控制十城市规划的关键,人口控制不住,大城市病就会越来越严重,包括交通堵塞、空气污染等等。北京市“十一五”规划的关键词就是人口控制、奥运建设、公共交通、社会和谐。其实北京市对此早有认识,《北京市十一五规划建议》就提出:“认真做好人口工作。以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人口规模为目标,严格控制人口规模,力争2010年全市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1600万人左右。”
北京现在常住人口已经达到1900万人,十一五规划最重要的指标没有实现。当时,有的专家指出:北京市人口规模目标历来是屡战屡败,又是屡败屡战。北京市人口规模已达到水资源的承受力。水资源是个硬尺度,即使南水北调,也难以满足更多人口对水的需求,所以需要控制。
有的专家担心,北京可能步入城市化的拉美陷阱。如里约热内卢、墨西哥城等,既有高楼大厦,又有巨大的贫民窟。北京市人口增长点主要集中在外来人口,而外来人口中大部分为农民工群体。因此,北京人口控制的主要问题是如何管理好外来农民工(其实还有很多无业人员)。
过去,国内控制人口流动主要靠户口和就业,但是改革开放已经使得这一手段难以奏效。北京控制人口应该有新的思路。
首先北京市应该严格控制“中心地位”冲动。北京市的最重要功能定位是首都,是为中央政府管理全国、外交等服务的,但是现在很少听到北京市领导讲这一点。1980年,中共中央书记处对首都建设方针曾经做出四项重要指示:
1,要把北京建设成为中国、全世界社会秩序、社会治安、社会风气和道德风尚最好的城市;
2,要把首都变成全国环境最清洁、最卫生、最优美的第一流城市;
3,要把北京建成全国科学、文化、技术最发达、教育程度最高的一流城市,并且在世界上也是文化最发达的城市之一;
4,要使北京经济上不断繁荣,人民生活方便安定。要着重发展旅游事业、服务行业、食品工业、高精尖的轻型工业和电子业。
现在,北京在很多方面要在全国冒尖,这就意味着首都的定位逐渐淡化,而人口的激增不可避免。
其中第四条的核心,就是北京应该发展“轻”产业,“轻”产业可以促进经济发展,也可以促进就业。
第二,应该充分发挥京、津、冀经济圈的作用。在珠三角,广州成为经济发展带头羊,在长三角,上海市是龙头,这两个地区都是国内最富裕的地区。反观京津冀,北京市周边,是一圈河北的穷县,天津、石家庄等几个大城市与北京在产业发展上没有什么呼应,典型的汉城效应,而不是东京都效应。北京应该把一些产业获产业链上的部分环节扩散到周边地区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这样就可以缓解北京人口压力。
第三,加强城乡结合部的管理和改造。外来人口大都集中居城乡结合部,不仅脏乱差,与首都形象极不相称,而且治安管理也差。文学反映现实,“蜗居”其实就是贫民窟,“浙江村”、“蜗居”的出现其实就是拉美现象。
第四,加强卫星城建设。此次提出“有业有城”的原则,有的专家解释为顺义模式,发展产业,主要发展当地人就业。而通州模式是睡城,不仅无法疏散人口,而且无法发展当地经济。但是可惜的是这位专家又认为这种模式难以推广。
北京市人口已经突破十三五指标,因此十二五在这方面压力很大,关键看是否能采取有效措施。十一五期间,北京市的主要精力放在了奥运会上,现在应该集中精力搞好城市规划和建设了。
本文为独家供给搜狐汽车刊载的原创文章,版权归搜狐汽车所有,未经许可,不准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