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蘑菇市场基本是安全的,但我认为,我们对孩子可以做的更多


    《京华时报》讯(http://news.sohu.com/20101202/n278043492.shtml)(记者袁国礼)针对媒体报道的“小学生课外实验发现蘑菇被增白”一事,市食品办昨天公布了2009年来对蘑菇产品荧光增白物质的专项监测结果。结果显示,近期抽取的132个样本中,该办仅检出3个样本含有荧光增白物质,合格率为97.73%。此前,则未有发现。监测结果显示,有3个样本检出荧光增白物质,合格率为97.73%。据悉,这3个不合格样本,分别是一种鸡腿菇和两种白灵菇,均为散装产品,前者抽自新发地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菌类大厅7号,后两种分别抽自水屯批发市场西区和大洋路农副产品市场。市食品办表示,已责成工商部门对销售不合格产品的商家进行立案查处,并按程序下架了这些不合格产品。“政府部门有了回应,希望这件事到此为止。”昨天,当记者将工商部门关于“蘑菇事件”的回应告诉张皓母亲王女士时,她的反应很平静。王女士称,报道刚出来时,因为孩子正小升初,不希望一些声音影响到孩子,也担心孩子对科研的兴趣受到打击,她因此回绝了一些采访。

     首先,我认为北京市食品办的做法非常正确,体现了对于事件的关注,及时与公众分享了食品安全的信息。同时,我也支持食品办关于合格率为97.3%的结论。因为,从以前贵州省和江苏省常州市的检测结果看,使用荧光增白剂蘑菇的问题是个别的,总体合格率均在90%以上。所以,张同学的结论确实有些令人吃惊了。不过,应该承认,张同学的研究引起了公众对于荧光增白剂的关注,引导了健康的生活,而有关部门的检测也提示,确实有荧光增白剂污染蘑菇的现象(无论比例有多高),证明张同学的实验确实是反映了实际存在的问题。

     因此,我认为张同学的研究,应该做为一个典型事例来推广,而不是到此为止。社会应该对于小学生的行为进行鼓励,保护和启发他们的科研兴趣。更重要的是,以此来净化我们的科研环境,是科研工作回归纯粹的科学知识层面,而不要人为添杂许多政治的杂音。只有这样我们的科学才有希望,我们的未来才有希望。一些人认为,我国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很差,并归罪于我们的教育体制,但这是不客观的,因为青年人没有创造力和创新意识,不是因为没有能力,而是因为我们的制度不允许,稍稍说一些与普通认识(往往是陈旧的保守知识)不同看法,就被认为是“质疑”科学,就被认为是被“宣传教育”的不够,于是就被指责,甚至辱骂。在这样的环境下,谁还会提出自己看法,谁还愿意与别人分享自己的知识呢?久而久之,年轻人当然就不会有创新能力和意识了。因为,没有质疑,才会没有争议;没有创新,也不会有风险。遗憾的是,我们的年轻人中,很多人都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包括我自己。不仅如此,当我有一天尝试改变,试图去做一些不随波逐流的事情时,却发现仅仅有这个念头,就会被“主流”所抛弃,被无端的辱骂和口水淹没。

    但我相信,我的努力会有价值的,会对一些人有所触动的。因此,当我看到张同学的研究时,我非常认同他的勇气与天真,虽然,我也知道他的结果可能比较极端。这是科学研究经验与技巧不足造成的,但这种科学研究的兴趣和率真的精神,是难得的。我认为,应该得到社会的肯定和鼓励。也希望张同学能够永远保持这种率真和对科研的兴趣。

    说到这里,我认为这件事还没有完,因为,社会还欠张同学一个公道,有关部门还欠张同学一个抱歉。我建议有关部门或者官方的专家,应该出面,并且正式地和公开的承认张同学实验的科学性,并对有关人员不负责的言论表示道歉。这样才能还张同学一个公道,还科学以率真。

    其实,我的女儿都知道在做错了事的时候,说声“对不起”,难道我们的专家向一个小学生说声“对不起”,就这么困难吗?也许,这样做,有些困难,但这声“对不起”不说出来,我们的教育就永远不会培养出创新性的科研人才,而只能培养出随波逐流的庸俗之人。

    北京大学免疫学系   王月丹  博士

于学院路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