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483、484、485、486……”随着动车司机响亮地报出一串数字,驾驶室内一片欢呼。
2010年12月3日,国产“和谐号”新一代高速动车组在京沪高铁枣庄至蚌埠先导段综合试验中,创造了世界运营铁路最高时速——486.1公里。这再次刷新了9月28日“和谐号”高速动车组在沪杭高铁试运行中创造的416.6公里时速纪录,成为中国高铁引领世界的新坐标。时隔两个月,中国铁路又带给世界一个新的惊喜。
2010年12月7日至9日,第七届世界高速铁路大会在中国北京隆重召开。大会期间,包括美国在内共有8个国家与中国签署了建设高铁的合作协议。
2007年4月18日,中国铁路既有线实施第六次大提速,首次推出时速200-250公里动车组;2008年8月1日,我国第一条时速350公里的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铁路开通;2009年12月26日,武广高铁开通;2010年2月6日,郑西高铁开通;2010年7月1日,沪宁高铁开通;2010年10月26日,沪杭高铁开通;2010年11月15日,京沪高铁全线铺通……
短短几年,中国高铁横空出世,一鸣惊人。大地山川上飞奔的高速列车,像追云赶月的神行使者,一次次创造着世界铁路的纪录,一次次刷新着中国大地的版图,实现了世纪伟人邓小平当年乘坐日本新干线时感慨“像风一样快,我们很需要跑”的民族夙愿。
高铁带来的强劲冲击波改变着中国的交通格局,改变着中国人的生活。这种改变,延伸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催生出一个全新的高铁时代。
经济腾飞的新引擎
交通基础设施属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资本。铁路作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和重要基础设施,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始终处于优先地位。国家“十一五”规划明确要求“加快发展铁路”,“十二五”规划建议进一步提出“基本建成国家快速铁路网,发展高速铁路”。
2010年9月13日,“世界经济论坛2010年新领军者年会”在美丽的海滨城市天津开幕。京津城际、武广、郑西等高速铁路成为大会的焦点。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波及中国实体经济,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南方沿海省市大批企业纷纷转型、裁员或关闭。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出台了一系列刺激经济增长的措施,其中增加铁路新项目的投入,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一招妙棋。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一列列高速动车组像一道道闪电,将华夏大地装扮得熠熠生辉。中国高铁像一位奔跑的巨人,有力地拉动中国经济复苏的新引擎,高铁时代,正把中国带向一个崭新的时空……
据不完全统计,全长546公里的石武高铁河南段建设直接投入人员5.4万人,其中80%以上为当地劳务工,站前工程需要使用的900万吨水泥、250万吨钢材、400万吨粉煤灰、4000万立方米砂石料,绝大部分来自河南,不但拉动了内需,而且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增长。
举世瞩目的京沪高铁,全长1318公里,施工最紧张时期参战人员近15万,到场机械设备3万台(套),平均每天消耗钢筋1万多吨、水泥3.5万吨、混凝土11万立方,完成投资2亿元。
经测算,高速铁路建设每投资1元,最高可带动相关产业增长10元经济效益。
2008年,全国铁路完成基本建设投资3300亿元以上,同比增加1500亿元以上,增长86%;
2009年,我国铁路完成基本建设投资6000亿元,使用了2000万吨的钢材,1.2亿吨的水泥,创造了600万个就业岗位。
2010年,全国铁路将完成基本建设投资7000多亿元。
实践证明:高铁产业链是国家经济走向复苏的最大亮点。
黄河流域是华夏文明的摇篮。而道路,成为传播文明的血管和神经。
公元前212年至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命大将蒙恬监修的“秦直道”,不仅是一条军事要道,而且也是2000多年来沿途诸省区经济社会沟通交流的重要基础设施。
西汉时期,驼队和商旅走出的“丝绸之路”,不但成为了世界级的东西大通道,而且推动了人类的文明进步。
10年来,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在古老的华夏大地回荡,西部12个省市在激扬的鼓点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2010年,在中国西部大开发的蓝图中,有兰渝、贵广、南广、成贵、兰新二线等一大批铁路重点工程正在快马加鞭地建设。按照规划,西部铁路建设投资占铁路建设总投资50%以上,到2020年,我国西部地区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5万公里以上。随着大开发的铿锵足音,中国西部经济基础设施、投资环境将得到极大改善。
条条高铁像道道彩虹舞动在这片神奇古老的土地上。中国的西部,正在成为一片世界瞩目的热土。
修建一条铁路,带动一方经济。
高铁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项目带动了整个市场和机械、冶金、建筑、电力、信息等产业开发研究,像一只无形的大手,拉动着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促进着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描绘着各族人民更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投入运营的高铁加速发达地区产品、信息、资金、人才、技术向欠发达地区流动,像一只有形的大手,把欠发达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和经济优势,消除着地域、城乡、收入的差别。这真是“火车一响,黄金万两”。
北京和天津虽然近在咫尺,但昔日由于交通不畅,无奈地上演了多年的“双城记”。如今,大运量、高密度、公交化运营的京津城际铁路缩短了两地时空距离,使两座直辖市的人才、技术、信息等更多的资源置于同一个平台,实现了便捷交流和共享,形成了优势互补、比翼齐飞的发展新格局。
两年多来,北京与天津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往来日益增多,房地产、物流、旅游、餐饮等产业得到飞速发展,加快了京津两地同城化的脚步。
在全球金融海啸的狂涛巨浪中,京津城际铁路成为引领环渤海经济圈高速发展的缆绳。这条高铁开通以来,仅2008年对天津市旅游业增长率的贡献就达35%,京津两地GDP增长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增长速度令世界瞩目。
武广高铁开通后,促进“珠三角”经济从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向资金密集型现代工业快速转化,“泛珠三角”区域各省区经济结构优势互补,有力促进了鄂湘粤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良禽择木栖,筑巢引凤来。
广东东莞台达电子、深圳高斯贝尔数码公司落户湖南郴州;深圳天马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与湖北省科技投资有限公司合作,共同投资40亿元人民币,成立了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长城电脑与湖南长城信息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在湖南地区联合创建新的计算机生产基地。
沪杭高铁开通后,在上海召开的国际投资洽商会上,杭州41个经济互助项目现场签约,引进内资115.7亿元、外资3.45亿美元。
经济圈的辐射半径并不仅仅局限于地理距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交通是否发达。高铁构成的交通圈,形成了强劲的冲击波,像层层涌动的波涛,推动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激荡着更多城镇和乡村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这个紧密统一的经济圈带来的综合和长远效益,已经难以用数字估量。
在建的京沪高铁像一条即将腾飞的巨龙,它跨越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四大水系,舞动在“环渤海”和“长三角”两大经济区。
据初步测算,京沪高铁建成后,可使沿线省市GDP增长19%至21%。人口占全国四分之一,GDP占全国40%的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安徽、江苏、上海七省市必将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奏响一曲曲催人奋进的华彩乐章。
在中国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西部大开发、中部地区崛起等一系列重大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中,高速铁路都起到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函谷古道是中原腹地进入关中的要冲,自古有“不过函谷关,难以进长安”的喟叹,灵宝市就处在函谷古道上。
灵宝的芦笋和苹果品优价廉,多年来却藏在深山人不知。自从郑西高铁通到这里,几家知名企业慕名而来,在灵宝西阎乡投资兴办了芦笋和苹果浓缩果汁加工厂,让灵宝的芦笋和苹果像甘泉般“流”出函谷关。
西阎乡党委书记狄玉华说:“有了高铁,将来我们这里一定会变成一个现代化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的小城市,成为河南连接陕西的一个人流、物流聚集区。”村民们说:“俺们这儿有了高铁才有了今天,往后俺们这儿就是大城市了。”
如今,西阎乡已被灵宝市规划为城市副中心,不但修建了长途汽车站、公交车站、超市,而且规划了商业区、文化生活区、物流区和工业加工区。
如果说灵宝的山乡巨变,是高铁拉动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那么人口众多、地域广阔的中国在高铁的带动下,必将描绘出一幅社会安定、经济发达、生活小康的和谐画卷。
人类历史上,每一项新技术的产生,必然要带来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引来生产关系的变革。工业革命让人类跨入了机器时代,生产力的巨大飞跃,带来了城市化和人口的大变迁,促进了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信息技术革命带来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推动着经济社会转型,引领人类走进信息时代。
高铁时代开启的铁路革命,不是一场普通意义的变革,而是一次无须动员就广泛带动起来的新的产业革命。
可以自豪地说,站在区域看高铁,它是发展地区经济,缩小城乡差别的火车头;站在全国看高铁,它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火车头;站在世界看高铁,它是引领中国经济创造世界奇迹的火车头。
“瓶颈”,这个中国铁路背负了几十年的包袱,让每一个中国人都感受到它的沉重。一票难求,一车难求,铁路客货运输全面紧张。今天,高铁来了,这一切正在悄悄改变。看得见的,是人们坐上“和谐号”的张张笑脸,是既有线上增开货车的列列长龙。高铁,带来客货运输能力的全面提升。
2004年的夏天,是一个令人难忘的季节。
烈日炙烤着大地,气温持续地攀升,电负荷的箭头一次次跃过红线。然而,一大批电厂却嗷嗷待哺,电煤成了那个时期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语。部分电厂存煤骤降至警戒线以下,有的电厂“粮食”仅够“吃”两天。一些城市拉闸限电已成为一种无奈之举。
一年又一年迎峰度夏,一次又一次抢运电煤,在全国昼夜不停奔跑着的3万余列货物列车中,有一半儿列车装的都是煤。纵然铁路使出浑身解数,也只能暂缓燃“煤”之急。
目前,铁路把90%以上的运力用于保障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物资运输上,全国85%的木材、85%的原油、60%的煤炭、80%的钢铁以及冶炼物资是由铁路运输的。而这几乎是铁路在既有能力发挥到最大极限的运量。
中国铁路以世界铁路6%的营业里程完成了世界铁路25%的工作量,运输效率居世界第一。可是,面对与日俱增的货运需求,铁路运输只能满足三分之一。春运期间更有极端的停货保客,使铁路货运雪上加霜。
京津、武广、郑西、沪宁、沪杭等高铁开通后,不但满足了客运的需求,而且逐步实现客货分线,大大释放了既有铁路的货运能力。
武钢集团物流管理公司副总经理陈桥说:“武广高铁开通后,进出武钢的原材料产品运输通畅了,物流周转率提高了。”
“以往省里不少企业都反映到广州方向的货物运不出去。武广高铁开通后,湖北往南方运货畅通多了。”湖北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运输协调处处长黄志敏说。
受益于武广高铁,沿线地区电煤运输有了保证,拉闸限电已成历史。
高铁开通后,胶济、京津、武广、郑西、沪宁铁路通道初步实现客货分线,为既有线腾出了一定的货运空间。仅以上5条线路,每天就增加货物列车83对,多运货物 62万吨,每年可增运货物2.3亿吨。今年1至10月,全国铁路货运总发送量完成30.3亿吨,同比增长11.7%,日均装车达到157319车,同比增加15220车,增幅达10.7%。
铁路货运能力的提升,满足市场运输需求,保障重点物资运输,确保了国家促增长、保民生政策措施的顺利实施,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时间将告诉我们:随着主要干线实现客货分线,高铁保证经济持续增长的长期效应将越发凸显。
铁路作为经济大动脉和重要基础设施,是惠及子孙万代的永久财富。站在沸腾的高铁建设工地,看着远方那追风一样的高速列车,人们的思绪被带进了历史的深处。
古人开凿的京杭大运河,与万里长城并称为中国古代两项伟大工程,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经济发展和城镇兴盛起到巨大作用。唐代诗人皮日休认为大运河“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共禹论功不较多”。大运河是祖先留给后人的珍贵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重要的人类遗产,现在仍发挥着巨大作用。
今天,京沪高铁与古老的运河如影随行,为中国的腾飞再造了一条钢铁的运河。
100多年前,被誉为“中国工程之父”的詹天佑抱着“中国正在觉醒,已感到需要铁路”的信念,在长城脚下修建了第一条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京张铁路,成为中国铁路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今天,“和谐号”高速动车正穿越万里长城,依然行进在这条民族自强的铁路上。
今年78岁的张世勇,解放前是一名游击队员,解放战争扛过枪、打过仗。离休后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恭城县定居,平时日子过得十分勤俭。当他得知贵广高铁要修到自己的家乡,将一毛一毛攒下的1000元积蓄辗转捐给了建设单位。他感慨地说:“铁路建成,最终受益的还是咱老百姓,现在花点钱,子孙后代永远受用不尽!”
是啊,中国高铁的意义将远远超越当下经济发展的功用价值和现实利益,远远超越铁路的本身。历史长河,奔流不息。在更加遥远的未来,当我们的后人回望今天我们创造的历史时,中国高铁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必将得到更加深刻的认识。
中华文化的新活力
“风俗,天下之大事。”
如今,高铁以现代化的乘车环境,高铁精神和高铁文化的立体辐射,直接或间接地提升着国民文明程度和道德素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社会道德认知与实践,促进了社会良好风尚的形成。
高铁改变生活,高铁提升品位。
走近高铁,如同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空,人们会发现,世界和“我”,瞬间改变了模样。如今,在动车车厢高雅的生活空间,乘客大都是在看电脑、看杂志或休息,很少有吵吵闹闹、大声喧哗的,人们的形象和气质与快捷舒适的动车以及温馨自然的服务形成默契。
中国高铁,在改变中国乃至世界交通格局的同时,也让越来越多的人登乘崇尚文化、更新观念的高速列车,犹如踏上了“文化之旅”。
在中国,“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这千年不变的法则在悄然更新。中国高铁,可以为节约耕地和保护自然环境而架桥,可以为保持城区和自然景观的完整而修建城底、河底隧道。跨越华北大平原、长江三角洲平原的京津城际铁路、京沪高铁有五分之四以桥代路。京津、武广、郑西、沪宁、沪杭等14条高铁以桥代路的比例在70%以上,每公里可节约土地44亩,仅一条京沪高铁节约土地就在万亩以上。
如果说高速铁路像铺展在神州大地上的根根银线,那么从现在到未来3年,800多座现代化的高铁客站就是800多颗闪光的珍珠。它们又像镶嵌在大地上的星座,将华夏版图辉映得更加璀璨多姿。
无论线路、桥梁,还是车站、列车……高铁已成为现代的文化符号,成为了美的化身。据统计,来到郑西高铁洛阳龙门站的人群中,有五分之一竟是为了参观和感受车站的文化氛围。
北京南站整体造型是由天坛变幻而来,融合了传统和现代文化元素;广州南站“芭蕉叶”的造型,体现了鲜明的岭南文化特色;武汉站外形如九只飞翔的黄鹤,寓意九省通衢……
一站一风景,一站一特色。独具匠心的设计,人与自然的和谐,让每一个车站都像雕刻在中华大地上的一件精美的艺术品,都像镶嵌于文明古国中的一颗璀璨的文化明珠。
著名诗人林莽说,崭新的高铁车站不是到达一个城市的终点,而是进入一个城市的起点。
现在的新客站,遵循“功能性、系统性、先进性、文化性、经济性”的“五性”原则,满足当前,着眼长远,深度融合地域文化,打造传世精品工程。客运服务实现数字化,购票、引导、广播、查询、监控等每一个细节都融入先进的环境和人文理念。
从车站到动车组,太阳能发电、自然光应用、列车震动与温度湿度自动调节等技术,让人们浸润在舒适温馨的“绿色”环境中。建筑结构、环境控制等多项创新技术正在把出行变成一种诱人的文化之旅。
从线路、桥梁空间结构到车站功能和造型的设计理念,甚至车厢地板和座椅面料的图案,都蕴涵着文化的新观念和美的新元素,让公众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文化熏陶和精神享受。
过去的汽笛是尖利刺耳的,今天的风笛是幽雅含蓄的。
过去的钢轨大都是短轨,漫漫旅途被“哐当”、“哐当”的噪音铺满,现在的高速铁路,钢轨“天衣无缝”,动车轻快如飞。坐在动车车厢,犹如置身艺术长廊,到处都散发着文化的气息。
万里铁道万里林。银龙般的“和谐号”动车组在绿色长廊里穿行,连接起一座座蕴含地域文化特征的新客站,成为承载、播撒现代文明的使者。
世界上任何新生事物,都必定孕育出一种崭新的精神和文化。铺展在神州大地上的高速铁路,辐射和散发出的文化蕴涵,正以神奇的力量进入社会机体和公众精神细胞的微小缝隙。
2010年的早春,在武汉的汉正街,粤语的声音多了起来。在长沙的岳麓山和橘子洲头,湖北和广东的旅游者多了起来……
高铁正在拓展人们的文化空间。一条高铁,让北京人拥有了海滨,让天津人拥有了故宫和北海;一条高铁,让华山有了河南的烩面,让洛阳有了陕西的“羊肉泡馍”;一条高铁,让上海有了西湖,让杭州有了黄浦江……
随着高铁的发展,在大地上旅行,地域文化的地理界桩在人们的感觉中淡化。“遥远”和“漫长”将在人们的记忆中模糊。地域文化通过高速铁路互补、交融,衍生出新的内涵。
武广高铁促进荆楚文化、湖湘文化、南粤文化兼收并蓄,郑西高铁推动中原文化与三秦文化繁荣兴旺,沪杭高铁更让海派文化与吴越文化“零距离”交融……
高铁的中国速度,催生文化融合,迸发文化活力,激发文化创造,推动着中国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让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更有魅力、更有生命力、更有创造力。
19世纪,铁路在英国诞生,每家铁路公司都以格林尼治时间确定自己的火车时刻表,全体英国人从此有了统一的时间概念。今天,作为大众化的交通工具,高铁在为人们提供便捷交通的同时,促进着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交融与对话,推动着人们观念加速更新。
当中国速度、火车提速、动车组、和谐号等成了社会生活的流行语,人们对高铁已经从认知到接受,高铁进而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有了高铁,越来越多的人,无论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正在变得更加丰饶。
住在天津西郊的张勇是一名来自西北贫困地区的外来务工人员,曾在生活和事业上屡遭坎坷。每天早晨,他都会像等朋友一样,在工棚外凝望京津间飞奔的“和谐号”动车。他和工友说,“动车组就像身穿白色运动衣的小伙子,那么自信、那么潇洒。在人生的路上,我要像动车那样风雨无阻地向前跑。”
中国高铁在给人以信心和力量的同时,正在成为文化艺术和美的象征。
在建的京沪高铁,全长1318公里,运营时速380公里,是世界上一次建成线路最长、标准最高的高速铁路,它的宏大气势和民族精神深深吸引了全国12位著名画家。他们采风创作的京沪高铁中国画长卷,将中国高铁揽入磅礴的山川图画,把中国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和领先世界的科技文明展示给世人……
文学、影视、戏剧、音乐等多个艺术领域的艺术家,纷纷把目光聚焦中国高铁。中国高铁故事,中国高铁奇迹,中国高铁精神,将极大地丰富和拓展艺术空间,催生出一朵又一朵文艺奇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更好、更美的精神享受。
快过了风的翅膀,
一声声风笛嘹亮,
带着雷的轰鸣,电的闪光,
我们奔驰在新时代路上。
凝聚了百年期望,
满载着欢乐起航,
带着龙的智慧,龙的力量,
我们领跑着全世界的目光……
“高铁是中国的骄傲,我们要为高铁而歌。”江苏徐州音乐人张景良和王守胜,在沪宁城际高铁开通后,创作了广为传唱的歌曲《中国速度》。每当人们唱起这首歌,他们总是难抑心中的激动。
情自心生,歌以咏志。
中华民族是个从来不缺精神的民族。
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
在共和国的历史丰碑上,镌刻着这些令人自豪的中华民族精神。
今天,中国铁路人“高标准、讲科学、不懈怠”、“苦干实干拼命干”的精神和作风,“勇攀科技高峰,争创世界一流”的中国高铁精神正在鼓舞越来越多的人,丰富和发展着民族精神的内涵,已经成为新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天安门前,共和国喜庆六十华诞的盛大阅兵式上,华丽的“和谐号”动车组形象地展示在四辆彩车上,在“交通成就”彩车上格外引人瞩目。
黄浦江畔,“和谐号”动车组形象不仅成为上海世博会中国铁路馆的“主角”,它的亮丽身影还代表中国新形象“飞”进了中国国家馆。
中国高铁,已经成为集中展示中国速度、中国创造、中国智慧、中国力量、中国骄傲、中国精神的文化标志。
中国高铁,流淌着文化之水的思想河流。
“风俗,天下之大事。”
如今,高铁以现代化的乘车环境,高铁精神和高铁文化的立体辐射,直接或间接地提升着国民文明程度和道德素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社会道德认知与实践,促进了社会良好风尚的形成。
高铁改变生活,高铁提升品位。
走近高铁,如同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空,人们会发现,世界和“我”,瞬间改变了模样。如今,在动车车厢高雅的生活空间,乘客大都是在看电脑、看杂志或休息,很少有吵吵闹闹、大声喧哗的,人们的形象和气质与快捷舒适的动车以及温馨自然的服务形成默契。
中国高铁,在改变中国乃至世界交通格局的同时,也让越来越多的人登乘崇尚文化、更新观念的高速列车,犹如踏上了“文化之旅”。
在中国,“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这千年不变的法则在悄然更新。中国高铁,可以为节约耕地和保护自然环境而架桥,可以为保持城区和自然景观的完整而修建城底、河底隧道。跨越华北大平原、长江三角洲平原的京津城际铁路、京沪高铁有五分之四以桥代路。京津、武广、郑西、沪宁、沪杭等14条高铁以桥代路的比例在70%以上,每公里可节约土地44亩,仅一条京沪高铁节约土地就在万亩以上。
如果说高速铁路像铺展在神州大地上的根根银线,那么从现在到未来3年,800多座现代化的高铁客站就是800多颗闪光的珍珠。它们又像镶嵌在大地上的星座,将华夏版图辉映得更加璀璨多姿。
无论线路、桥梁,还是车站、列车……高铁已成为现代的文化符号,成为了美的化身。据统计,来到郑西高铁洛阳龙门站的人群中,有五分之一竟是为了参观和感受车站的文化氛围。
北京南站整体造型是由天坛变幻而来,融合了传统和现代文化元素;广州南站“芭蕉叶”的造型,体现了鲜明的岭南文化特色;武汉站外形如九只飞翔的黄鹤,寓意九省通衢……
一站一风景,一站一特色。独具匠心的设计,人与自然的和谐,让每一个车站都像雕刻在中华大地上的一件精美的艺术品,都像镶嵌于文明古国中的一颗璀璨的文化明珠。
著名诗人林莽说,崭新的高铁车站不是到达一个城市的终点,而是进入一个城市的起点。
现在的新客站,遵循“功能性、系统性、先进性、文化性、经济性”的“五性”原则,满足当前,着眼长远,深度融合地域文化,打造传世精品工程。客运服务实现数字化,购票、引导、广播、查询、监控等每一个细节都融入先进的环境和人文理念。
从车站到动车组,太阳能发电、自然光应用、列车震动与温度湿度自动调节等技术,让人们浸润在舒适温馨的“绿色”环境中。建筑结构、环境控制等多项创新技术正在把出行变成一种诱人的文化之旅。
从线路、桥梁空间结构到车站功能和造型的设计理念,甚至车厢地板和座椅面料的图案,都蕴涵着文化的新观念和美的新元素,让公众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文化熏陶和精神享受。
过去的汽笛是尖利刺耳的,今天的风笛是幽雅含蓄的。
过去的钢轨大都是短轨,漫漫旅途被“哐当”、“哐当”的噪音铺满,现在的高速铁路,钢轨“天衣无缝”,动车轻快如飞。坐在动车车厢,犹如置身艺术长廊,到处都散发着文化的气息。
万里铁道万里林。银龙般的“和谐号”动车组在绿色长廊里穿行,连接起一座座蕴含地域文化特征的新客站,成为承载、播撒现代文明的使者。
世界上任何新生事物,都必定孕育出一种崭新的精神和文化。铺展在神州大地上的高速铁路,辐射和散发出的文化蕴涵,正以神奇的力量进入社会机体和公众精神细胞的微小缝隙。
2010年的早春,在武汉的汉正街,粤语的声音多了起来。在长沙的岳麓山和橘子洲头,湖北和广东的旅游者多了起来……
高铁正在拓展人们的文化空间。一条高铁,让北京人拥有了海滨,让天津人拥有了故宫和北海;一条高铁,让华山有了河南的烩面,让洛阳有了陕西的“羊肉泡馍”;一条高铁,让上海有了西湖,让杭州有了黄浦江……
随着高铁的发展,在大地上旅行,地域文化的地理界桩在人们的感觉中淡化。“遥远”和“漫长”将在人们的记忆中模糊。地域文化通过高速铁路互补、交融,衍生出新的内涵。
武广高铁促进荆楚文化、湖湘文化、南粤文化兼收并蓄,郑西高铁推动中原文化与三秦文化繁荣兴旺,沪杭高铁更让海派文化与吴越文化“零距离”交融……
高铁的中国速度,催生文化融合,迸发文化活力,激发文化创造,推动着中国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让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更有魅力、更有生命力、更有创造力。
19世纪,铁路在英国诞生,每家铁路公司都以格林尼治时间确定自己的火车时刻表,全体英国人从此有了统一的时间概念。今天,作为大众化的交通工具,高铁在为人们提供便捷交通的同时,促进着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交融与对话,推动着人们观念加速更新。
当中国速度、火车提速、动车组、和谐号等成了社会生活的流行语,人们对高铁已经从认知到接受,高铁进而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有了高铁,越来越多的人,无论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正在变得更加丰饶。
住在天津西郊的张勇是一名来自西北贫困地区的外来务工人员,曾在生活和事业上屡遭坎坷。每天早晨,他都会像等朋友一样,在工棚外凝望京津间飞奔的“和谐号”动车。他和工友说,“动车组就像身穿白色运动衣的小伙子,那么自信、那么潇洒。在人生的路上,我要像动车那样风雨无阻地向前跑。”
中国高铁在给人以信心和力量的同时,正在成为文化艺术和美的象征。
在建的京沪高铁,全长1318公里,运营时速380公里,是世界上一次建成线路最长、标准最高的高速铁路,它的宏大气势和民族精神深深吸引了全国12位著名画家。他们采风创作的京沪高铁中国画长卷,将中国高铁揽入磅礴的山川图画,把中国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和领先世界的科技文明展示给世人……
文学、影视、戏剧、音乐等多个艺术领域的艺术家,纷纷把目光聚焦中国高铁。中国高铁故事,中国高铁奇迹,中国高铁精神,将极大地丰富和拓展艺术空间,催生出一朵又一朵文艺奇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更好、更美的精神享受。
快过了风的翅膀,
一声声风笛嘹亮,
带着雷的轰鸣,电的闪光,
我们奔驰在新时代路上。
凝聚了百年期望,
满载着欢乐起航,
带着龙的智慧,龙的力量,
我们领跑着全世界的目光……
“高铁是中国的骄傲,我们要为高铁而歌。”江苏徐州音乐人张景良和王守胜,在沪宁城际高铁开通后,创作了广为传唱的歌曲《中国速度》。每当人们唱起这首歌,他们总是难抑心中的激动。
情自心生,歌以咏志。
中华民族是个从来不缺精神的民族。
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
在共和国的历史丰碑上,镌刻着这些令人自豪的中华民族精神。
今天,中国铁路人“高标准、讲科学、不懈怠”、“苦干实干拼命干”的精神和作风,“勇攀科技高峰,争创世界一流”的中国高铁精神正在鼓舞越来越多的人,丰富和发展着民族精神的内涵,已经成为新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天安门前,共和国喜庆六十华诞的盛大阅兵式上,华丽的“和谐号”动车组形象地展示在四辆彩车上,在“交通成就”彩车上格外引人瞩目。
黄浦江畔,“和谐号”动车组形象不仅成为上海世博会中国铁路馆的“主角”,它的亮丽身影还代表中国新形象“飞”进了中国国家馆。
中国高铁,已经成为集中展示中国速度、中国创造、中国智慧、中国力量、中国骄傲、中国精神的文化标志。
中国高铁,流淌着文化之水的思想河流。
民族复兴的新奇迹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紧密相连。
中国人在只争朝夕推进民族复兴的奋斗历程中,创造了许多让外国人感到惊讶甚至疑惑的现代化奇迹。
短短几年时间,中国高铁穿越时空隧道,以350公里、世界上前所未有的运营时速向前、向前、向前,创造了从“追赶者”一跃成为“引领者”的“奇迹”,成为世界铁路发展的新航标。
那是一段充满艰辛、波澜壮阔、决定命运的创新历程。矢志报国、殚精竭虑的中国铁路人,以科学发展观这一先进理论为指导,立足自主创新,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快速扩充路网规模,快速提高技术装备水平,走出了一条生机勃勃的发展道路。
这是一条改变中国铁路发展轨迹、迅速占领世界铁路制高点的道路,这是中国的强国之路,这是民族的复兴之路。
2007年4月18日,中国铁路迎来了一个划时代变革,世界铁路史上多了一个浓墨重彩的历史篇章。
从这一天开始,中国2876营业公里的既有线铁路时速奇迹般地达到200—250公里。按照世界铁路联盟对高速铁路的界定,当时,中国就已经进入高铁时代。但含蓄、谦逊的铁路人却悄悄收起欣慰,将喜悦变成向更高、更快冲刺的动力。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根本不给人以喘息和歇脚的机会。此时,世界高速铁路经过40多年的发展,已有6763公里的高速铁路出现在日本、法国等10个国家和地区。速度快、安全可靠、运载量大、节能环保的高速铁路正将世界铁路从“夕阳产业”牵引到“朝阳产业”,全球铁路新的变革正蓄势以待。中国如果不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决心迎头赶上,那么,不仅无法满足中国社会现实和未来发展需要,更是对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民族复兴良机的错失。
中国高铁开足了马力,以超常的加速度开始了从追赶到全面超越的快跑,中国人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勇气力量和辛勤付出,纵横捭阖、吐故纳新、问道天下,4年间疾驰跨越了40年的世界高铁时空,终于羽化成蝶、后发先至、惊艳世界。
当许多中国人还以平静抑或茫然的目光注视横空出世的中国高铁,注视着宛如一条条飞腾的白色蛟龙在中国大地起舞的“和谐号”动车组时,全世界惊诧不已:中国创造了又一个现代化奇迹。
来自世界五大洲几十个国家的政要、国际组织领导人,100多个国家经济、文化、军事等领域专家学者,万余人次密集乘坐中国时速350公里“和谐号”动车组。看到世界最先进的高速列车如闪电般掠过灿烂着华夏文明而又焕发着无限朝气的中国大地,他们惊讶、羡慕、叹服。
2010年1月27日,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就任不久的总统奥巴马向国会发表《国情咨文》阐明施政措施时,急切地讲:“我们没有理由让欧洲和中国拥有最快的铁路。”
而此时,中国以世界高铁发展集大成者的身份,登上了绚丽的舞台,成为高速铁路系统技术最全、集成能力最强、运营里程最长、运营速度最高、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成为世界铁路再次复兴新的领航者。
奔走相传的中国高铁神话竞相盛开在国外主流媒体中。国际铁路联盟高速铁路部总监伊格纳西奥·巴伦感慨地预言:“中国正成为全球领跑者,世界铁路的未来在中国。”
的确,高速铁路、高原铁路、重载铁路,中国铁路用一个又一个在外国同行看起来不可思议的数据,冲破了世界铁路固有的坐标系,开启了人类铁路发展史上的崭新篇章。
今天,在世界铁路同行面前,中国铁路备受青睐。世界铁路的目光更多地聚焦中国。继2009年世界铁路重载大会在中国上海召开之后,世界高速铁路大会也“破天荒”地走出了欧洲,第七届大会于2010年12月7日至9日在中国北京召开。这次大会,以“高速铁路承载绿色交通新使命”为主题,谋划世界高铁发展新未来。
中国高铁发展成果的示范作用,极大催生了世界铁路新一轮复兴,许多的国家希望领先世界铁路的中国参与其高铁建设。美国、俄罗斯、沙特、委内瑞拉等国家已与中国达成合作建设意愿,一些项目取得重要进展。泰国、缅甸、老挝、印度、波兰、保加利亚和中亚部分国家与中国达成了参与这些国家铁路建设合作意向。许多国家正在中国高铁的影响和吸引下,将发展高铁的目光锁定在中国。
世界银行近日在一份报告中指出,“技术及知识移转,再加上累积兴建及营运数千公里高速铁路的经验,中国拥有了最先进的铁道产业。在其他国家引进高速铁路时,中国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
目前,中国铁路相关企业在境外承揽的铁路项目遍及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合同金额达260亿美元。铁路技术装备已出口亚洲、非洲、澳洲、美洲30多个国家。
2010年7月,阿根廷总统费尔南德斯到访中国期间,与中方签署金额高达100亿美元的多项铁道科技出口合约。根据双方达成的协议,中国将投资阿根廷10个铁路项目。
中国铁路“走出去”的消息不断在全球传播。与中国传统的上亿件衬衣出口换国外一架大飞机相比, 高铁成为了中国最有价值的出口产品。
作为世界高新科技的集成,中国高铁是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跨越的典型代表。这不仅是我国对外经济贸易格局的重大变化,更是国家形象的全新亮相,也是展示国家软实力的一个有效载体。
海外国家为引进中国高铁而向中国筹资,能够带动中国的资本输出。假如海外筹资者是靠筹集人民币资金来向中国高铁企业支付费用,将有助于形成出口、资本输出、人民币国际化三者相互推进的良性循环。”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说。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会副会长、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深有感触地说:“交通运输便利,直接影响人口迁移和经济发展。中国高速铁路网建成后,不仅将改变国家面貌,也将改变世界运输体系格局,并将在世界上占据巨大市场份额,对世界交通运输和世界城市化格局作出重大贡献。”
这不是一个傲啸华尔街的中国人给中国找回来的一些主观自信,而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一个行业整体领先世界的客观事实。
到2010年10月,中国新建投入运营高铁14条,高铁运营总里程已达7531公里。
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一条条高速铁路正在神州大地延伸……
中国铁路人没有把这看作终点,而只是新征程的又一个起点。
到2020年,中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12万公里以上,新建高速铁路将达到1.6万公里以上,加上其他新建高铁和既有线提速铁路,中国铁路快速客运网将达到5万公里以上,连接所有省会城市和50万人口以上城市,惠及全国90%以上人口,“人便其行、货畅其流”的梦想将变成现实。
切身感受和体验到中国高铁巨大魅力的全国政协委员、粤港青年交流促进会主席龙子明在《香港文汇报》撰文,激情呼唤全社会都来学习中国高铁精神。他说:“中国高铁的突破,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产业概念,这是一种领风气之先的突破,它第一次使中国站到了一个产业标准缔造者的位置。”
74岁的卢强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他将毕生精力献给了空气动力学研究。他和他的团队参与了时速350公里“和谐号”高速动车组空气动力学特性项目研发全过程。每当谈起中国高铁,他就像一个激情澎湃的青年:“我们的祖先曾经点燃了‘四大发明’的智慧火炬,照亮过人类前进的道路。今天,我们不能永远躺在老祖宗的功劳簿上做强国的梦想,我们必须用最新的高科技向世界证明,中国人有能力进行高科技创新!我们的能力和技术不光要造福中国,也要为世界文明进步做出新的努力。”
孙斌斌是中国北车集团唐车公司的一名电焊工。高铁车辆生产之初,为提前练就本领,不等装备护具齐全,她就将一根铁丝拴在老式面罩上,用牙咬着练习铝合金焊接技术。一年后,她拿到了国际焊接教师证书,成为全球获此资格的第一位女性。
当接受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记者采访时,她说:“我们的命运与高铁的命运是紧紧连在一起的……”
“我们的命运与高铁的命运是紧紧连在一起的”。这是中国高铁人的心声,更是中国人把自己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的真情表达。
中国高铁之所以取得成功,关键在于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有中国铁路网完整和集中统一指挥的管理体制优势,有一支高素质特别能战斗的铁路职工队伍。人民的支持,给了中国高铁跨越的无穷力量。贯穿科学发展观这条红线,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树起了一座民族复兴的时代丰碑!
有数字表明,工业革命之前,英国的人口流动受地理条件限制,18世纪初,居住地点有所改变的人,很少有超过方圆10英里的。世界上第一条铁路在英国诞生以后,这个国家也在世界上第一个实现了城市化和工业化,成为全球第一强国。铁路作为一个系统形成了这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强劲血脉。
180多年的世界铁路史揭示:铁路,作为大地的动脉,从来都不仅仅只是其本身,它深刻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诸多方面,推动着人类的文明进步。
前不久到大陆访问的台湾作家李敖,在“和谐号”动车组上讲了这样一个故事。1841年10月26日,中英鸦片战争激战正酣,清道光帝调四川建昌和松潘两镇精兵2000名,前往浙江宁波参战。但由于路途遥远,兵马疲惫,行进缓慢,直到1842年2月部队才赶到前线,而此时,英军的米字旗在宁波上空已经趾高气扬地飘扬了三个多月……
中国高铁领先世界,不仅给老百姓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更增强了国民的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高铁作为目前世界上陆地交通最快的工具,具有运量大、全天候,机动灵活等比较优势,大大增强了军队的机动能力,有利于国家的国防建设。
百年前,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他宏伟的《建国方略》中,勾勒出近16万公里中国铁路网的美好未来,发出对铁路建设的强烈呼声:“务望诸君勉力进行,于十年内将全国铁路赶紧造竣,以期早收国利民福之效。”
百年后,中国高铁犹如一台强大的加速器,让新鲜血液在体内加速奔流,古老的中国正焕发出年轻的活力,张开钢铁的手臂去拥抱整个世界。
中国,正在编织着一条条新的通向世界的“丝绸之路”,由此带来的新一轮交汇、融合,必将改变中国,影响世界!
走向未来的新期望
在共和国的历史进程中,矗立着一座座光辉的里程碑,它们标志着新中国走过的铿锵步伐,彰显着中华民族的不屈精神,鼓舞着华夏儿女勇往直前的决心和勇气。
如今,中国高铁的冲击波再次映亮了人们的眼睛,激荡着人们的心扉,振奋起人们的精神。中国高铁不仅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标志着中华民族沿着伟大复兴的道路又前进了一大步,而且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贡献,深刻地影响了世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促进了人的解放,成为自由与文明的高速助推器。
“沿着你的道路,鲜花将不断开放!”让我们借用泰戈尔的诗句,祝福中国高铁的美好未来,不断创造中国高铁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