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委书记成“三陪”?这种现象折射啥?


日前,《瞭望新闻周刊》刊登了一篇《部分县委书记叹陪领导陪客累 面临四大困扰 》的文章,指出是县委书记们在访谈中使用最频繁词汇,主要表现在考核多、检查多、会议多,招商引资累、陪客喝酒累、处理关系累。而针对来自不同方面的压力,有些县委书记则戏称自己是“三陪”书记:整天陪着上级领导检查工作、陪着汇报工作、陪着喝酒吃饭。(新华网201012 

古语说,一任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在中国的历史上, 说书唱戏讽刺、鞭挞最多的就是县官。而在老百姓的眼里,县委书记作为全县的一把手,不仅位高权重、威风凛凛,更是高高在上,风光无限。然而如今,县委书记们却把当做了自己从政的主要感受,而且居然还堕落进了“三陪”的队伍,实在是令人匪夷所思、难以理解。

县委书记们的这些苦衷究竟“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矫情,还是“上压下顶”之间的一种真情告白,恐怕这是一般人等所难以能够说得明白的。但设若按照“权力集中,责任也就高度集中”的原则来看问题的话,其实县委书记的感受还是值得可信的。在我国干部队伍中,有2800多个县(市、区)委书记,尽管他们不到全国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总数的1%,但却处于党的组织结构和国家政权结构承上启下的关键位置。因而,如何才能既要上级满意、又要群众满意,也就成为了“县长睡不好,书记睡不着”的苦恼与困惑。

然而,县委书记们却又反映出了当今社会的一些弊端。因为,他们所抱怨 “多” 的主体并不在人民群众,而是考核多、检查多、会议多,疲于应付;他们所讲到的“累”也并不在于为人民群众服务,而是陪着检查、陪汇报、陪喝酒吃饭,累于身心。由此,我们不禁心生一问:谁让县委书记陷入了“三陪”的尴尬境地?这种整天忙于觥筹交错、迎来送住之“累”,究竟是对对人民群众负责的体现,还是官场关系异化的体现?

按道理说,县委书记作为全县人民的“领头雁”,是应该带头向庸俗社会关系挑战的,更是没有任何理由消极、懈怠而哀声叹气的。但在这个“官难做,做官难”的年代里,“县委书记难当”或许也是一种难以言表的苦衷。

有消息称,某省的一个县在一年里仅迎接上级的各种检查竟达651次,其中有一个单位在一天的时间里应付的检查就有17个。如此繁多的检查组到基层,岂能不令基层叫苦不迭?——“听完汇报就会餐,一顿酒饭吃半天……工作好坏看招待,还要上等土特产。”这流传甚广的顺口溜,可谓把一些“检查”、“评比”、“验收”刻画得淋漓尽致。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在南阳、信阳、洛阳调研时所说的“检查评比指标不讲实效、过多过滥,没有实际效果”,其实就是对上述现象的痛陈。

“把为民负责看重一点”,就应当“少一些空洞的检查,多一些实质性的内容。”应当让县委书记们把精力更多地投入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和为人民服务上来。所以,要为县委书记们解套,就要加快政治体制改革和公权规范化运行的步伐,平时多掌握基层的工作、多指导基层工作,切实把上级满意变为群众满意,让县委书记们把更多的经历放在为人民做实事、好事上来!

(李吉明20101220于河南新乡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