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娱乐界兴起了一股“贺岁炒作”的风潮。新年未到,各种贺岁电影、电视剧、音乐会的宣传已经铺天盖地地袭来,标榜着饕餮盛宴一次次诱惑观众的视听。其中,贺岁电影作为最大众化的娱乐形式,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
从世界范围来看,贺岁片不仅仅为中国大陆所独有,目前大陆的贺岁片还得益于香港贺岁片的启发。而在西方,一年中最后一个电影档期的圣诞节,则是影迷关注的焦点。实际上,从感恩节开始,就不断有新片打着“圣诞电影”的旗号陆续上映。在各国上映的圣诞影片中,好莱坞电影理所当然地占据了首位,不过从维护民族文化角度来讲,制作精良的“本国制造”仍然会是影迷的首选。
俄罗斯
2009年的最后一天,俄罗斯“第一频道”电视台再次播放了电影《命运的捉弄》——这一传统已连续几十年了。在俄罗斯老百姓心中,《命运的捉弄》好似一坛老酒,越陈越醇、越品越香,比起中国每年都绞尽脑汁想要花样翻新的贺岁片,这似乎更讨巧。
《命运的捉弄》是俄罗斯著名导演艾利达尔·梁赞诺夫的三部曲之一,该片于1975年12月31日在全苏联上映后,就成了苏联以及后来俄罗斯观众欢度新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30多年来,每逢新年前夜,俄罗斯各地的电影院和电视台都要放映这部影片,以至于俄罗斯百姓对片中的每一个细节都了如指掌,但大家每逢新年仍不厌其烦地再看一遍。
因此,在俄罗斯还流行一个小笑话。问一个小孩儿:“你多大了?”回答说:“不知道。”再问:“你看《命运的捉弄》多少次了?”孩子回答:“5次!”由此便可以推断出这个孩子5岁了。这部影片已经如同饺子之于中国人的春节必不可少一样,在还没有“贺岁片”概念的苏联时代,《命运的捉弄》就已经成了一部实际意义上的贺岁大片。
日本
在日本,也有节日看贺岁片的习惯,每年的新年和八月的盂兰盆节家庭团聚时,日本要推出一部名叫《寅次郎的故事》的系列电影作为贺岁片。
《寅次郎的故事》系列由已故巨星渥美清演绎“寅次郎”的放浪人生,从1971年起,每出新作都会成为日本的指定贺岁片及暑期片,维持了三十多年,是日本最脍炙人口的电影系列,也见证了日本在经济高速成长的三十年间,城乡、家庭关系、价值观等发生的巨大变化。新年假期全家一起到影院看《寅次郎的故事》,一度成为日本人辞旧迎新的重要内容。
美国
确切地说,贺岁片在美国就是“贺圣诞片”,可以是全家老小一起看的跟圣诞节故事有关的片子,也可能是动画片、魔幻片、家庭喜剧等。
到了感恩节至新年的美国的冬季假日季节,在播放老片的频道上肯定有贺岁片,报刊网络上还有各种各样的贺岁片名单,提醒你可以买碟租碟。而在圣诞节那天,更是一天24小时恨不得任何时候都能看到某一部贺岁电影,特别是像《美好人生》、《圣诞颂歌》、《34街上的奇迹》和《圣诞故事》这类经典圣诞电影。据一项调查显示,《美好人生》是40岁以上观众最爱的贺岁片,而1983年出品的《圣诞故事》则是18岁到41岁观众群提名的最爱贺岁片。
中国
眼下火爆上映的《非诚勿扰2》、《赵氏孤儿》、《让子弹飞》、《大笑江湖》等,都是今年贺岁档强力推出的。但说到中国的贺岁片,就不能不提到《红番区》和《甲方乙方》。
1995年岁末的《红番区》是第一次被正式引进内地的“贺岁片”,8000万元的票房收入,让一直以来票房低迷的内地电影市场为之一振,也给内地电影人极大的启示。1998年,冯小刚导演的首部贺岁片《甲方乙方》问世。《甲方乙方》火了,冯小刚也凭借连续多年贺岁片的优秀表现,被誉为“内地贺岁片之父”。
近年来“贺岁”的外延不断扩大,一是贺岁档期的时间跨度越来越大,由最初的圣诞节到元旦,扩大到11月份至第二年情人节;其次是题材越来越多,尽管很多影片并不是以喜庆祥和为主基调的贺岁片,但它们仍占据了红火的贺岁黄金档期。
总体而言,我国贺岁片起步较晚,还处在模仿复制国外成熟商业模式的阶段。一些发达国家的电影档期非常细化,可分为暑假档、儿童档、圣诞档、新年档等等,每个档期根据消费人群观影习惯的不同投放不同内容的影片。相比之下,中国电影分档不明显,内容也不够细化,目前只有贺岁档的商业化运作较为成功。电影要成为中国观众翘首以盼的光影盛宴,中国贺岁片乃至中国电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