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小学2010印象之四


★★老廖品校

北京中小学2010印象之四

      连续写了4年“北京校长印象”,今年我决定暂停写作“校长印象”改写“北京学校印象”。学校印象写起来很难,因本人不是教育专家,写起来难免有隔靴搔痒之嫌;但好在我有记者身份,接触过一些学校,对所写作的学校有点儿印象——况且只是“印象”,不是定论,所以我勇敢地敲动了键盘。一家之言,说说而已。欠妥之处,敬请谅解。学校排名不分先后。——老廖

 

■府学小学

   

    府学的教学质量很好。但是,我还是要先说说它的校园,校园是一水儿的中式建筑,雕梁画栋,十足的王府气派和中国气派。古建上镌刻的那些格调古雅、风骨华美的对联、匾额与府学的文化水乳交融,互为辉映。文天祥祠也在府学校园,祠内的水井旁有一株柏树,数百年来一直向南倔强地高昂着头。联想起英雄那首“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诗句,真令人感慨万分!府学校园内还有庙(大成殿)、堂(明伦堂)、阁(奎星阁)。大成殿前有孔子像。孩子们能在这样的环境里学习,真应该心怀感激之情、敬畏之情!

    多年来,府学与史家一直就是原东城比翼双飞的品牌校。府学的多位校长在研究、挖掘府学600年深厚的文化内涵上狠下功夫,致力于在孔子、孟子、老子的教育和哲学世界里提炼府学新时代的校园文化,打造府学的校园文化特色。它的校园文化兼容传统和现代教育价值,使传统和现代结合得恰到好处。

    府学也是东城校长、干部培养的摇篮,史家小学现任校长王欢此前就是府学的副校长、校长。目前灯市口小学校长王岚、史家小学分校校长滕亚杰都出自府学。

    府学的教学质量的东城保持着第一梯队的优势。有一份资料显示,景山学校的初一招生中,来自府学的孩子约占到一半。

    府学现在一校两址,本部被学校称为南院,为3至6年级部;北院即原香饵小学校址,为一二年级部。两个校址紧邻。全校3000学生,每年招收500人。

    府学新校长为特级教师马丁一女士。马校长此前在西中街小学任校长。她的学科能力和办学能力被官方和教育专家们看好。(另提一句与本文关联不大的话,马丁一女士的名字很特别,父亲姓马,母亲姓丁,马丁合一,于是有了马丁一这个名儿。)

 

■丁香小学

    

    今天(12月22日),丁香小学将在北大百年讲堂举行建校140周年庆典活动。这今天起,“丁香小学”这个校名将被“汇文一小”所取代。

    丁香小学的质量很不错。这些年来,校长郑智学倾力潜心要办的事情就是恢复“汇文一小”的校名,传承并发展汇文一小的文化。为筹建校史馆,郑校长带领老师们长时间泡在北京各大图书馆里搜集关于丁香的史料。去年,我有幸参观了这个校史馆,看到了承载历史记忆的“北京汇文小学校”手写牌匾,看到了原燕京大学校长吴雷川先生于1930年为汇文小学60周年校庆的题字,看到了启功先生小学三年级的绘画作品及在汇文读书时的入学志愿书和证书,看到了汇文一小的校旗图标,看到了汇文肇始几位中外校长的照片,看到了当年老师为学生用毛笔书写的评语,看到了1927年以来汇文的学生名册……触摸历史,感慨唏嘘!百年汇文历史的博大和浩瀚让人沉醉!汇文一小始建于清同治十年(1871年),迄今已有140年历史。1918年,汇文的大学部与华北协和大学合并为燕京大学,迁到海淀区今日的北大校址,原校址留给汇文小学和汇文中学。之后保存下来的校址于1978年更名为丁香胡同小学。当年汇文一小的面积是现在京城名校新史家校园的3倍大,“跨越公共汽车三站地”,北京站的一部分过去都是汇文学校的校园,当年刘长春代表国人首次参加奥运会就是在汇文学校的操场训练的。

    汇文一小为中国近现代培养了大量杰出人物,国学大师启功、“两弹一星”元勋王大珩、考古学家贾兰坡三位大师均出自于当年汇文一小的同一个班级。在上世纪20年代中期,他们一同升入汇文初中和高中。丁香小学选择在北大办庆典,确实意义非凡。

    校长郑智学的努力恰好赶上了崇文和东城合区,合区后,原崇文区的汇文中学与原东城的丁香小学都隶属于新东城教委了,新的汇文一小与汇文中学再没有区划界限。汇文一小与汇文中学将考虑采取“一个主体、多个法人”的管理模式,朝着“汇文教育一贯制”方向发展。汇文一小的部分适合汇文教育理念的学生有望直升到汇文中学。

 

■进步小学

   

    西城名校多,排在最前列的几所名校无意间掩饰了其他优质校的光芒。但这些优质校其实一直也在散发着光芒,只是很多人的眼光没有习惯在此处多停留罢了。

    进步小学就是值得你的眼光多多停留的学校之一。它是“五校合一”的规模校,五校整合后的第一任校长是特级教师施月林女士。在原西城,身为特级教师的专家型校长有三位,这就是北京实验二小的李烈校长(数学)、育民小学的翟京华校长(语文)、进步小学施月林校长(科任)。三位女士均是各自学科的顶尖人物。3个月前,华嘉小学(也是一所合并校)杨芳校长接任进步小学。

    进步小学经常承担市区大型会议。2007年,学校承担了第三届ESD教育国际论坛任务,施校长在大会上介绍经验和老师精彩的课堂教学赢得国际友人、国内同行的高度赞扬。学校在文化建设中主导“和谐·发展”,师生和谐,生生和谐,老师间和谐,五校教师“相识、相知、相融”,凝聚力强。2008年至2009年,学校教师教学达到鼎盛时期,十几位老师区级教学比赛纷纷获奖,同时还荣获含金量高的区“金秋杯” 教学比赛一等奖、北京市小学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

    进步小学拥有一支200人的北京市金帆管乐团,自2005年以来乐团在市、区学生艺术节比赛中连续荣获一等奖。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乐团作为全国唯一一支学生管乐团队成功地完成了在五棵松篮球馆和鸟巢开赛前的表演任务。乐团建团22年来,在参与国际交流与国内大型活动中表现出色,美誉度颇高。每年六年级毕业前,乐团学生早早就被区内外的相关重点校、传统学校“预定”。

 

■白家庄小学

   

    白家庄小学是朝阳教委的直属校,也是朝阳的大校、名校。这是一所有思想、有品位的学校,值得托付。

白小提出“让尊重之花开满校园”。初进学校,你就被校园中处处渗透和弥漫的“尊重”教育文化氛围所感染——走在校园中,看到最多的是孩子们一张张灿烂的笑脸,听到最多的是老师们一声声亲切的问候,感受最多的是“尊重”带来的温馨、文明、团结与和谐。在这里,每一个孩子的价值都被肯定和尊重,每一个孩子的个性都得以张扬。“尊重”是白小的文化名片,在校长祖雪媛的教育思想中,尊重可以凝聚学校精神,形成合力;尊重可以发挥潜力、彰显个性;尊重可以使学校不断创出特色,创出业绩。

    白小的校园里,文化味道浓郁,教学楼里有白鹤展翅、蓝天白云的“慕云鹤飞翔”图;小桥流水、古诗钢琴的“赏心苑”;群星璀璨、让希望生辉的“明星墙”;还有充满着童真与活力的“微笑墙”……似乎每一面墙壁都能说出孩子们想说的话,给人带来别样的温暖和感动。白小还有一个古色古香的“京味文化楼”,走进它,仿佛走进了充满着浓浓京味文化的世界,胡同、鼓楼、庙会等各种文化符号在这里闪现,学校以多元的色彩、内容和形式将传统文化与学生的实践作品相融合,营造了浓郁的文化气息。

 

■康乐里小学

   

    康乐里今年成了新西城的学校。

    这所学校东侧的马路旁,常常有一辆辆大巴车把学生接走,不是去参观博物馆,就是去剧场观看演出,学校开田径运动会都租车去体育场开。前两天晚上,还有大巴车接学生,据说是接寄宿学生去中华影城看3D电影。

“做康乐里小学的学生真幸福!”时常有人这样感叹。

    康乐里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的校本课程是走进博物馆、走进剧场剧场。校内还建了个奥林匹克教育博物馆,倡导低碳生活。学生视野开阔,思维活跃。6年来,学校坚持每年都组织部分学生暑期到英国游学,各种对内对外的交流活动的活动师生踊跃参与。毕业生王墨雨如今是重点中学的高中学生干部。她回忆说,小学6年生活印象深刻,最大收获就是学校为她打开了书本以外的知识殿堂之门。校长刁立春自2003年来康乐里小学接任校长工作起,把“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开放办学、科研兴校”作为办学理念,将这样一种理念悄然传递给老师和学生。刁校长倡导师生要严谨、优雅、从容、幸福地享受在康乐里小学的工作、学习、生活。一位家长在家校联系本上写道:“在康乐里小学,我的孩子不是考试的机器,不是生搬硬套的书呆子,而是有活力、有自信、有思想的人!”

    康乐里校风好,教学质量好。每年向市区重点中学输送大批学生。康乐里也是择校的热门校。每年招新,门口总是老早就排起长长的队伍。尽管每年都有许多报名的孩子受名额限制没被录取,但是,只要有一线希望,家长也要争取。 

     ★★康乐里小学在北京的知名度应该更大些,它都比一般人想象中的更好。前几天,当我穿过窄窄的胡同走进这所学校,这里漂亮的校园、良好的教育教学质量让我为之振奋。2007年,童话作家郑渊洁在博文《康乐里小学是北京最好的小学之一》中对康乐里的印象与此相类——今天下午……我到北京康乐里小学演讲。我把学校分为三种,一种名副其实,一种有名无实,一种有实无名。在北京一线小学中,没有康乐里的名字。但我今天下午去后大吃一惊,这是一所有实无名的一线小学。从校长到老师再到学生,都给我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康乐里小学的身世不凡,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向西两公里处,是一所公立寄宿制小学,成立于1950年,是中国人民银行创建的一所寄宿制小学,1955年归地方政府管理,1979年被宣武区政府确定为区重点小学。学校现有1300余名学生,其中寄宿生600名。学校硬件建设在城区已算相当不错。教学质量更是“硬气”,此前听权威人士介绍说,康乐里每年的抽测成绩均位于全区前列。这一次,刁立春校长只是聊了聊学校“走进博物馆”、“走进剧场”的校本课程,聊了聊学校抓学生海量阅读的一些想法……这就够了,一所小学切入了博物馆这么博大、深邃而又熟悉的文化领域,通过阅读撬动了这根知识的杠杆,这里走出的小学生综合素质还能差得了?——老廖:康乐里小学印象,2009版。

 

■朝阳区实验小学

    有些人经得起看,耐看;朝阳区实验小学也一样,经得起品,“耐品”。

    新老校长都经得起品。老校长马芯兰全国闻名,她根据小学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儿童智力发展规律,创造了全国闻名的“马芯兰教学法”,确定了学校的特色学科——数学。

    现任校长陈立华跟随马芯兰研究数学教改13年,也是一个“传奇”人物:最“牛”的数学老师、市数学学科带头人——所教学生数学成绩平均100分毕业;最“高产”的研究者——录制市级以上公开课200余节;最年轻的中学高级——28岁就破格评为中学高级教师;最年轻的示范校校长——32岁接任朝阳区实验小学校长。

    实验小学的教学质量经得起品,近三年在市区各种质量检测中均名列前茅。它在北京市小学名校里是一支新秀,并有着强劲的发展趋势。

    实验小学的艺术教育经得起品。去年底亲历过它在工体举办的一次素质教育展演,6000余人参加。艺术教育专家们称道不已。

    实验小学的信息技术应用经得起品。以一校之力组织开发的“数字化校园系统”获得国家版权局专利。老师可以通过学校的网络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多少孩子听懂了,多少人没懂;家长可以通过校园网看到孩子中午在学校吃什么,上课提了几次问……连四中网校校长都惊叹:一所小学竟然有这样高的水平!

    学校教师的师资队伍经得起品。平均年龄只有33岁,市区级骨干教师占到专任教师总数的55.6%;在学校领导班子里,市区骨干占到91%,并且全部兼课。

    据说因为考虑优质资源稀释的问题,陈立华对于接分校的事一直很低调,也一直在进行师资的储备,目前,实验小学在润泽庄园配套建立了第一所分校,这所学校将在2011年9月开学,由副校长魏淑娟任分校主管。

 

■石景山区古城二小

    古二小在京西颇负盛名,在石景山区享有相当高的美誉度,是本区小学的优秀代表。现有38个教学班级,近1500名学生,百余位教师。校长王英女士教育思想具有前瞻性,学校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以“打造绿色教育”为目标,办学质量不断实现自我超越。古二小的硬件改造正在进行中,伴随着校园环境改造工程的逐步推进,古二小将变成一座占地60亩,拥有教学楼、专业楼、艺术楼、综合性体育馆等优质教学环境的新型学校。

    王英校长致力于将学校打造为师生生命和谐、健康成长的学园、花园、乐园。学校的办学理念是“以人为本,健康发展”,希望每一个老师和学生都能够在获得未来长远发展的不竭动力,都能获得健康、愉悦的生命体验。

    古二小颇具文化底蕴。学校先后培养出特级教师、市区骨干教师数10人,在国家级市区各类教学竞赛中屡获佳绩,成为石景山区教育的排头兵。学生特色团队在各级各类竞赛展示展示风姿,健美操队、合唱队、“龙娃”武术队等学生社团在市区乃至全国竞赛中名列前茅,“七彩阳光”合唱团曾在在维也纳音乐大厅里演出。

    古二小毕业生素质不错,被优质初中校看好。

 

■北京65中

    65中是一位市主要领导联系的学校,受到领到的关怀颇多。老校长李辂是东城的名校长,教委为他成立了校长工作室,8位有作为的年轻校长与李校长有师徒之情谊。李校长4年前退休,接任者是二中原副书记薛丽霞女士。薛校长在大校名校经受过历练,年龄不大,办学有思路,很稳健。

    65中的前身是创建于1864年的私立育英中学。它的校歌中唱道:美哉壮哉我育英,高声欢颂我育英……有那个时代的文化味道。校训是“明志、尚德、笃学、创新”,区别于千篇一律的“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有文化底蕴。1955年高中部独立设校,成为北京市第一所纯高中校,1961年被评为区级重点中学,1962年被评为市级重点中学,现为完全中学,是中国教育学会北京唯一一所实验学校。

  65中以文化建设为核心,把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作为工作的重心。薛校长致力于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成才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大限度开发他们的创造性,让每个人的能动性得到最充分的发挥,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向真、向善、向美、向学、向上,做有内涵、有特色、有品位的中学生。学校把“深入学生心灵”作为工作的标准,围绕着“以德育人、以行感人、以文化人”开展育人工作。学校的艺术节带给学生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的激情;科技节激发学生欣赏和体验科技的魅力;体育节让孩子们焕发青春活力,为健康人生奠基;成人节带着学生用一颗感恩的心回味父母的养育,怀抱社会的责任……

    科技教育、体育和美育是65中的传统和特色。学校有金帆舞蹈团、金鹏科技团,拥有以排球队、田径队等为依托的特色体育项目。管乐团、合唱团也在全市居于领先地位。世界遗产教育在65中实现了课程化、校本化和社会化。65中还有生物标本展室,搜集到那么多珍贵动物的标本,学校一定费了不少心血。(待续)

□老廖:关于教育的一孔之见

     申明:“学校印象”为我与新浪合作的专题,其他任何网站以任何形式转载须经我本人许可。